Friday, July 15, 2016

英官員中文名點嚟?原來有4大原則

【改名的藝術】英官員中文名點嚟?原來有4大原則

【新增影片】英國政府內閣成員上任,官方同時公佈內閣官方中文譯名。1997年回歸前,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官方人員的中文譯名多由香港政府中文 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中文譯名的責任則大致落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 粤語,官方譯名也以粤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准,並會盡量將譯名漢化,使華人有親切感。
其實香港早於第16任總督司徒拔(在位年 期:1919-1925)已經開始將英國官員名字漢化,當時司徒拔因主責處理新界原居民的問題,有感殖民地有需要與華人的距離拉近,而且亦要有套標準來統 一英籍官員的名稱。最初譯法主要採用音譯法翻譯姓氏,然後略為附加中文寓意,直至近數十年則有些變化,先取其姓氏首個音節漢化,然後再在名字中找兩個與漢 字相近的音節改名,譯名與本地人無異,但至上任英國正副首相卡梅倫及克萊格,破例沒有改漢化中文名。領事館曾透露,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 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 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過往英國官員官方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
John Major/馬卓安
Sir David Wilson/衛奕信
Chris Patten/彭定康
Caroline Wilson/吳若蘭

【改名的藝術】唔畀衛奕信叫「魏德巍」 英高官譯名好講究

英國最新內閣名單出爐,各位大臣都有一個相應的中文名字,究竟這些譯名是如何得出來的呢?而原來,前港督衛奕信曾為自己取名為「魏德巍」,但因「鬼」字意頭不好等等,才改成衛奕信。
英國官員譯名選字傾向好意頭及優美,話說前港督衛奕信曾習中文,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魏德巍」,但香港傳媒認為這個名字「雙鬼拍門」(「魏」和「巍」中有兩個鬼字),加上諧音似「危得危」,於是官方便建議他更名為衛奕信。香 港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大臣的官方譯名多數由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負責,前者於1996年改組為法定語文事務署。1997年回歸後,改中 文名的責任就落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身上,領事館提供的譯名為港澳兩地中文傳媒使用,從總領館的譯名可見,官方改名時會盡量符合華人命名習慣。不過,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以及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等媒體的中文版,就會採用自已的譯名。例如新上任英揆文翠珊(Theresa May),在兩岸三地都有不同的中文名,中國譯為「特蕾莎·梅」,而台灣就譯成「梅伊」。此外,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意外入閣擔任外相,但相信因為他本來已有相當知名度,本地傳媒慣用此稱,故總領館亦以約翰遜為其中文譯名。《蘋果》資料室

【改名的藝術】英國新內閣官方中文譯名一覽

英國政府內閣成員名單
Prime Minister,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 (首相、首席財政大臣兼公務員事務部長)
Theresa May(文翠珊)First Secretary of Stat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
Philip Hammond(夏文達)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內政大臣)
Amber Rudd(盧綺婷)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Boris Johnson(約翰遜)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國防大臣)
Michael Fallon(房應麟)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脫歐事務大臣)
David Davis(戴德偉)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國際貿易大臣)
Liam Fox(霍理林)Lord Chancellor and Secretary of State for Justice(大法官兼司法大臣)
Liz Truss(卓慧思)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教育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
Justine Greening(簡意寧)Mayor of London and the Lord Mayor of the City of London(倫敦市長)
Sadiq Khan(簡世德)The Lord Mayor of the City of London(倫敦金融城市長)
Alderman the Lord Mountevans(茅杰飛勛爵)First Minister of Scotland(蘇格蘭首席部長)
Nicola Sturgeon(施雅晴)First Minister of Wales(威爾斯首席部長)
Carwyn Jones(莊家偉) First Minister of Northern Ireland(北愛爾蘭首席部長)
Arlene Foster(范愛玲)

【壹週刊】文翠珊文詠珊?》港督中譯名似足香港人 彭定康本叫柏藤 魏德巍改衛奕信

唔係Janice Man文詠珊,新任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官方中文譯名真係港女過港女,剛公布嘅英國政府內閣成員中文譯名,都同港英政府當年嘅港督靚名一脈相承,起得好鬼中國人。
內政大臣Amber Rudd叫盧綺婷,威爾斯首席部長Carwyn Jones係莊家偉,嘩,以為莊家彬莊家豐有個細佬添。70,80後應該仲記得,97回歸前嘅港英政府,由港督到外籍高官嘅中文譯名,好多都既好聽又有味道,絕非純粹硬作音譯。就如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來港前佢嘅中譯係柏藤,無乜意思。任港督後嘅新名取其Patten音譯,加個康字,就喺過度時期,加咗一重深意。加上佢咁政治手腕咁勁,超叻親民,港人好親切叫佢肥彭,佢三個女麗思潔思雅思,更令港人懷念。而早肥彭一任嘅港督係中文通衛奕信(David Wilson),喺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做首任英方首席代表嘅年代,中譯係魏德巍,本來都好有意思,係出自佢中文老師贈予嘅對聯:「德者當以道為本,巍峻應有穩定基」。尤德任內猝逝,魏德巍匆匆來港履新,就改名為衛奕信,現存嘅衛奕信徑,相信大家都去過啦。而71-82年港督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本來譯作麥理灝,但個灝字太深,港人教育程度又無依家咁高,好多人錯讀做景,故改為個個識讀嘅浩。其實呢啲咁地道嘅漢化譯名,大多數由港英年代嘅中文公事管理局(1996年改組為法定語文事務署),同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共同制定。到97年香港回歸後,就改由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轄下嘅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負責,佢哋都無生疏㗎,你睇駐港總領事吳若蘭(Caroline Elizabeth Wilson)個名,幾咁文雅幾咁似你同學朋友?大家一定未見過佢,但大家一定聽過佢哋嘅名:
戴麟趾(David Trench),第24任港督,任內發生67暴動。個名好有文化㗎,取自《詩經·周南·關雎序》:「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及《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稱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戴麟趾夫人診所,荃灣街坊唔會唔識。杜老誌,(Malcolm Tonnochy),梗係唔係夜總會,佢喺1882年做過署理港督。佢係英印混血兒,1862年時杜老誌到香港學中文、翻譯。個名留落灣仔。堅尼地(Arthur Kennedy),第7任港督,任期1872-1877年,大家都未出世。唔係堅離地,佢影響香港至今,有無人住喺堅尼地城,堅尼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