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此前也有過相關煤化工生產計劃,但因工程中面臨著確保水源和環境對策等難題,可行性曾遭到質疑。不過隨著去年中國煤化工廠商神華集團等3家廠商用於生產乙烯、丙烯且總計生產規模可達160萬噸的設備陸續到位,今年實現相關生產計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令人關注的是該項目的規模之大。乙烯和丙烯的計劃產量分別為每年1500萬,預計2020年前後將可達到這一規模。這將遠遠超過全日本的乙烯需求量(約 500萬噸)。美國的頁岩氣作為新的石化原料也備受關注,但是頁岩氣2020年前後的計劃產量為700~800萬噸。規模還不到煤化工的一半。
韓國及台灣等以輕油為主要原料的亞洲石化廠商將受到影響。日本三井化學表示,設備完成後,目前處於持續增長的亞洲對中國的乙烯出口將陷入停滯、丙烯出口則將轉為減少。尤其是產量的一半用於出口的韓國廠商等很可能被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
不過,很多煤化工計劃都不明確,最終將產生多大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日本調查公司三菱化學技術研究諮詢公司選取了16個可信的煤化工計劃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乙烯的合計生產量為570萬噸,丙烯的合計產生量為700萬噸,還不到原計劃的一半。
「不管怎樣,日本化學廠商應該做的事沒有改變」,三井化學石化事業總部的企畫管理部長真野純一如此表示。日本國內石化廠商已預料到價格競爭力下滑將導致出 口減少,為此,正著手削減設備,以保證在產量降至日本國內需求量的500萬噸左右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盈利。全球石化廠商面對能源潮流變化時的應變能力將受到 考驗。
在判明太平洋海底沉睡著製造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稀土後,法國和中國已開始展開勘探和開發活動。而日本專屬經濟區(EEZ)也發現了有潛力的資源,但在啟動全面勘探的問題上,日本政府卻動作緩慢。
「日本在海底資源發現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但已在私底下展開積極行動的是法國和中國。這樣下去,日本將無法在世界資源爭奪戰中取勝」,由於日本相關部門在海底資源開發方面動作緩慢,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感到非常焦急。
加藤教授等人于2012年發現小笠原諸島與南鳥島海域存在「稀土泥」,其中蘊藏著生產高性能磁鐵不可缺少的鏑等豐富資源。此外還指出,南太平洋的法屬塔希提島(Tahiti)和美國夏威夷島周邊也蘊藏有大量稀土泥,其資源量達到陸地礦山的約1000倍。
對此迅速採取行動的是法國和中國。在海底油田開發領域很有實力的法國大型工程企業德西尼布(Technip)顯示了強烈的興趣。此外有報導稱,在稀土加 工領域擁有世界級先進技術的法國羅地亞(RHODIA)將與中國企業展開合作。中國陸續向擁有審批權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申請在南太平洋的公海海域 進行礦物資源勘探,還有傳言稱中法將展開共同開發。
中國在陸地上擁有豐富的稀土礦床,掌握世界生產量的9成以上。但是,目前面臨與稀土一同開採的放射性物質釷引發的環境問題。而海底稀土開發則不會帶來放射性物質,作為陸地資源的替代品,中國正尋求早日實現商業化。
另一方面,日本卻動作緩慢。在南鳥島近海稀土資源開採方面,利用船舶借助管子輸送壓縮空氣將稀土泥吸上來的方法被認為最具可行性。加藤教授表示「日本國內企業已經具備基礎技術」。
但是,日本政府今年4月確定的海洋基本計劃僅僅表示,「將推進基礎性科學研究,利用大約3年時間調查資源量概況」,而全面勘探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則被擱置。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文部科學省2014年度預算的概算要求基準也僅僅納入了基礎性調查研究費。
對此,日本海洋相關企業和研究人員顯示出不滿,稱「政府機構的職能分工和合作模糊不清,很難推進技術開發」。
此前,日本的海底資源調查主要由文部科學省所屬的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負責。但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科學研究,而推動實用化的職能仍不明確。
而負責商業開發的經濟產業省所屬的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資源機構(JOGMEC)近年來一直在積極爭取越南和中亞等海外的礦山權益。有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可以獲得「國產」資源,其獲取海外權益的意義就將下降,因此才對海底資源開發持消極態度。
日本的海洋政策長期被認為「缺乏總指揮」,6年前,以首相為本部長、相關部門參與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才終於成立。
但是,條塊分割現象仍未改變,在天然氣之一甲烷水合物等資源的開發以及海洋風力發電引進擴大方面,均看不到政府整體戰略。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久保田啟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