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本田將在中國生産低價混合動力車

本田將在中國生産低價混合動力車

2013/12/12
      本田將在2016年在中國銷售低價混合動力車(HV)。本田將與2家中國合作企業共同開發並生産。本田計劃通過採用結構簡單的核心系統將價格降至中國目前混合動力車價格的一半,預計銷售價格為150萬日元(目前約合人民幣89455元)左右。

本田的飛度混合動力
       作為治理空氣污染的一環,中國正在著力普及環保車,本田希望通過投入低價格環保車在中國市場實現反轉。

       在此之前,豐田已表示和中國一汽和廣汽共同開發混合動力車。在混合動力車領域走在前端的豐田和本田,先後決定在中國投入低價格混合動力車,有可能會使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普及混合動力車。

       本田將和中國第2大汽車廠商東風汽車集團和第6位的廣州汽車集團共同開發混合動力車。計劃2016年在各自的合資工廠啟動生産。預計共同開發的混合動力車 將以「飛度」系列為原型。現在在日本銷售的混動版「飛度」163萬5千日元,是全球最便宜的混合動力車。本田計劃把在中國的價格也降低的這個程度。最初計 劃每年生産幾千輛,之後將根據銷售情況將産能提高至2萬~3萬輛。

 
       本田擁有2種混合動力車技術,最開始將提供汽油引擎與馬達相結合的第1代技術。因為結構單純,容易移轉設計和製造技術。此外,還將調整設計,使用中國當地廠商的部件和設備也能生産。

      目前在中國銷售的混動版「飛度」是從日本進口的,人民幣售價17萬9800元,是同級別汽油車價格的2倍。受此影響,本田的3款混合動力車型今年1~11月在中國的累計銷量僅為133輛。

      中國政府為強化汽車産業,對電動汽車最多給予6萬元的購車補貼,扶持當地廠商。但比亞迪(BYD)的電動汽車「e6」價格高達37萬元,受價格偏高和充電設施滯後影響,2012年的銷量僅為1700輛左右。

       中國政府5月份推出了新的燃效規定,提出向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提供補貼,希望在2020年之前將環保車普及至500萬輛。受此帶動,在 中國的環保車開發熱情再次高漲。本田和豐田希望通過和中國廠商的共同開發能夠換來中國政府對混合動力車的購車補貼。

      日産11月也表示將發售中國專用品牌的電動汽車。德國福斯、美國通用等歐美系也計劃在中國銷售電動汽車。

      本田2012年在中國的銷售量約為60多萬輛。本田希望通過低價格混合動力車的銷售,將在中國的銷售提高到130萬輛以上。





日系環保車要降價了?

2013/11/22
      日系車企開始在中國市場大力推廣環保車。豐田汽車11月21日宣佈,將與中國車企共同開發混合動力車(HV),而日産汽車也表示將在2014年推出電動汽車(EV)。日系各大車企希望通過推進採購和生産的本土化,消除阻礙環保車普及的價格壁壘。

日産在廣州車展宣佈2014年推出中國自主品牌「啟辰」的電動汽車
     「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于21日開幕。主管豐田中國業務的專務董事大西弘致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豐田已經決定將混合動力技術拿到中國」。

      在決定以建在江蘇的研發基地為中心、與當地零部件廠商開展聯合開發之後,豐田此次決定與合資夥伴兩家中國車企聯合開發符合當地道路狀況的控制技術。在將核心零部件運往中國進行組裝的混合動力車領域,已開始推進在當地完成從開發到生産所有環節的「國産化」戰略。

      在廣州車展上,日産也宣佈于2014年推出中國自主品牌「啟辰」的電動汽車。將利用通過電動車「聆風(LEAF)」積累的技術,在2015年前儘快推出符合中國道路狀況的汽車。

      就價格問題,中國合資企業東風汽車總裁中村公泰表示,「目前正在研究適當的價位,相比普通的汽油車,會讓消費者覺得可以接受」。

      阻礙日系車企具有優勢的環保車在中國得到普及的因素是與汽油車之間的價格差。豐田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的價格在中國約20萬元,是中國汽油車普及車型的 兩倍左右。此外由於充電設備等的完善滯後,2012年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分別僅為1萬輛和1500輛。

       要想縮小與汽油車的價格差,就得降低零部件採購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工費等,而這需要實現本土化生産。本田11月5日宣佈在廣東省設立負責研發的當地法人。當地合資廠商廣汽本田總經理神子柴壽昭表示,「混合動力車的開發和生産本土化是目的之一」。

      因大氣污染和交通擁堵日趨嚴峻,中國將加強對汽油車的限制,這將推動環保車的發展。中國政府將在2020年之前實施被稱為「中國版CAFE法」的新標準, 促使乘用車燃效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此外,在大城市裏,汽車牌照發放限制和單雙號限行將不斷擴大。

   (桑原健 廣州報導)




豐田向中國「開放」混合動力車

2013/11/21
       豐田汽車將和中國一汽和廣州汽車共同開發混合動力車(HV)。之前的合作僅限于從日本出口核心部件,然後在中國當地組裝。今後將在當地推進核心零部件和控 制技術的開發和生産,對中國的混合動力車「國産化」提供合作。豐田也希望在起步較晚的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通過其擅長的技術實現反攻。

 
      豐田在中國有2家合資企業,分別是與一汽的「一汽豐田」以及與廣汽的「廣汽豐田」。豐田將和兩家公司的研發部門聯手,共同開發將汽油引擎和馬達組合起來以 提高燃效的混合動力技術。將採用符合當地路況和中國消費者喜好的控制技術,打造中國專用的混合動力車。將在2家合資公司的工廠進行生産,計劃2015年投 放市場。

      此前豐田由於擔心混合動力技術外流中國,一直從日本出口蓄電池和馬達等核心部件,然後在當地的合資企業進行組裝。因此,「普銳斯」的售價達20萬元,相當於中國市場上汽油普及車均價的2倍,成為在華銷售低迷的主要原因。

      此次加強合作除了公開混合動力的核心技術控制技術外,還將與當地的民營電池廠商共同開發和生産蓄電池。將以上海市郊外最近開設的研發中心為主要基地,加深與合資廠商的技術交流,同時將採購廉價零部件以降低混合動力車售價。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和能源問題,中國政府於今年5月20日出台了新的燃耗規定,對電動汽車(EV)和可在家裏充電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提供購車補貼,同時提出爭取2020年之前普及至500萬輛。

       但是,由於中國的充電設施不完善,2012年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分別僅為1萬輛和1500輛。在環保車領域也未能培育出有競爭力的本地企業。

       豐田將通過向環保車普及速度緩慢、環保技術開發滯後的中國宣傳其先進技術以推進本地化進程。此前核心部件的開發僅限于豐田內部,今後將改變方針,正式開拓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豐田已開始向富士重工業和馬自達等日本國內汽車廠商提供混合動力技術。計劃通過擴大與其他廠商的合作來量産混合動力系統,從而降低價格。將通過與面臨環保技術開發難題的中國廠商開展合作來進一步推進混合動力的低成本化。

 
       豐田有望在今年實現全球銷量1000萬輛,但豐田在最大汽車市場中國明顯發展緩慢。今後將通過「開放」具有優勢的混合動力技術,以爭取希望在當地發展環境技術的中國方面的支持,今後能否以此挽回劣勢將是關注焦點。

  豐田11月14日在江蘇省常熟舉行了研發中心的落成典禮。將在混合動力車領域與豐田加強合作的中國一汽和廣州汽車相關人士、當地政府相關人士等出席。負責技術的豐田副社長加藤光久表示,「希望提供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汽車」。

  在全球汽車廠商中,豐田有望在銷量方面率先突破每年1000萬輛,但豐田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僅為6%左右。尤其是在全球已累計銷售500萬輛的混合動力車領域,由於擔心電池和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外流,豐田對在中國進行開發持消極態度。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則將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定位為環保車的發展方向,大張旗鼓地實施了最多提供6萬元購車補貼以及培育當地廠商等舉措。由於並未向 混合動力車提供補貼,豐田難免陷入苦戰,但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售也未像中國政府預測的那樣增長,未能培育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當地廠商。

豐田此前對開放混合動力技術持消極態度,而中國政府則希望獲得相關技術。長期以來,兩者之間一直在展開博弈,而德國福斯(VW)和美國通用汽車(GM)則 利用這個機遇加強了工廠建設和研發基地。進入本月以來,德國戴姆勒將直接出資中國大型車企北京汽車集團旗下乘用車子公司,市佔率競爭正日趨激烈。

  豐田在華銷售因中日關係對立而在去年秋季出現急劇下滑,但今年1~10月累計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9%。豐田在最具優勢的東南亞銷售增長乏力,在此背景 下,中國市場的重要度正在提高。在作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如果能將混合動力車打造成量販車,成本降低的效果將非常明顯。即使向其他企業提供混合動力 技術,如能將由此獲得的收益用於新一代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車等的研發,也能繼續保持技術層面的優勢地位。

  此前,在電視等家電産品、造船和高速鐵路等領域,日本曾以技術合作為契機進行技術轉移,結果被中韓企業反超。如何在有效防止日本核心技術流出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國家市場?在防止技術外流方面,依然面臨諸多課題。

(菅原透 廣州報導)
 





日本兄弟工業將在中國生産高性能工具機

2013/12/12
    日本兄弟工業計劃3年後開始在中國生産多款工具機。目前僅在中國生産一款低價工具機,其餘均是在日本愛知縣的刈谷工廠生産然後再出口中國。在中國,來自汽 車零部件廠商的訂單不斷增加,因此該公司將建立可迅速供貨的體制。將引進其在日本刈谷工廠的生産經驗,在中國生産多款工具機。

     兄弟工業目前共生産和銷售8款工具機,擁有日本愛知縣刈谷工廠和中國西安工廠兩處生産基地。

     西安工廠目前主要負責生産面向中國國內的低價工具機。今後將生産加工速度更快的2款高性能工具機。擁有車床和多工序自動數學控制工具機功能的複合加工設備等將繼續在刈谷工廠生産並出口,以維持刈谷工廠的生産水平。

     關於今後在中國生産的機型,該公司計劃除了平臺等部分部件從日本進口外,其餘大部分零部件均在當地採購。執行董事川那邊祐表示「由於中國零部件廠商的品質不斷提升」,本地化採購成為可能。

     為了生産多款工具機,將在西安工廠引進刈谷工廠的生産經驗。計劃把生産線分為主生産線和副生産線。主生産線負責組裝平臺、確認工作、安裝部件等,而副生産線用於組裝工具等。通過調整副生産線的工序,將可以實現在1條生産線上同時生産不同的機型。

     由於智慧手機的生産規模迅速擴大,兄弟工業在中國工廠生産的工具機之前主要銷售給智慧手機代工廠商,不過最近來自汽車、摩托車等廠商用於生産壓縮機、馬達和泵等部件的工具機訂單也出現增加。

     兄弟工業計劃通過增加在中國生産的工具機種類來縮短運輸時間、削減生産成本。

     (大島有美子 北京報導)




「穿戴式終端」背後的爭奪

2013/12/12
         日本TDK和阿爾卑斯電氣等電子零部件廠商計劃2014年陸續啟動面向「可穿戴式終端」的零部件量産。TDK將從2014年1月開始生産比之前産品更小的 無線通信零部件。阿爾卑斯電氣計劃明年上半年引入可彎曲觸控螢幕的生産設備並啟動量産。隨著智慧手機生産的通用化,其所使用的零部件價格逐步下降,電子零 部件廠商希望通過供應超小型零部件來確保附加價值,同時在應對「後智慧手機時代」上先行一步。

 
     據英國Juniper Research公司的統計,2018年可穿戴式終端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達190億美元(約合1萬9500億日元)。雖然與市場規模達到幾十萬億日元的 智慧手機相比仍顯得很小,但長0.25毫米、寬0.125毫米的電容器等,僅為智慧手機超小型零部件一半大小的高附加值産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價格也有望 維持在高位。

     在影響零部件供應鏈走向的智慧手機方面,華為和中興等中國廠商正在崛起。隨著今後零部件的通用化進程,很可能對零部件廠商的收益構成擠壓。因此,作為智慧手機的下一個主要盈利點,各電子零部件廠商已開始加緊開發面向車載、醫療器械和可穿戴式終端的零部件。

     TDK將從2014年1月開始量産面向可穿戴式終端的無線通信複合部件(模塊),每月將生産幾十萬個。在與智慧手機無線連接的小型模塊方面,該公司通過將 積體電路嵌入到基板內實現了小型化。TDK社長上斧健宏滿懷期待地表示「在小型零部件方面可以發揮我們的優勢」。

     阿爾卑斯電氣將從2015年度開始量産面向可穿戴式終端顯示器的新一代觸控螢幕。計劃2014年上半年在位於日本福島縣磐城市的平工廠引進專用生産設備, 最初每月生産幾萬個,之後逐漸擴大産能。該公司的目標是,爭取2015年度面向智慧手機和可穿戴式終端的零部件業務實現1000億日元的銷售額。

可以用於「可穿戴式終端」的日本大真空公司開發的晶體振盪器
     在用於手錶的晶體振盪器方面,日本水晶設備廠商大真空公司開發出了比過去産品薄40%的超小型産品,並將從2014年2月開始量産。最近該公司向位於鳥取 市的主力工廠投資約10億日元引進加工設備。計劃最初每月生産200萬個,之後將根據訂單情況實施增産。在面向智慧手機的零部件方面具備很強競爭力的村田 製作所除了超微細的積層陶瓷電容器外,還開始生産超小型晶體振盪器。

     在可穿戴式終端方面,韓國三星電子9月份發售了手錶型終端「Galaxy gear」,其晶體振盪器和電源IC採用了日本廠商的産品。索尼2011年率先投放了可穿戴式終端,並於今年10月發售了「智慧手錶(SW2)」。智慧手 機所使用的無源部件被轉用於可穿戴式終端,而日本廠商的産品也受到青睞。

     高盛證券的分析師高山大樹指出「(在超小型部件方面)日本零部件廠商可以依靠自身所擅長的技術,因此將對提高盈利産生積極效果」。今後,隨著超小型且高功能的光學部件以及感應裝置等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電子零部件廠商的商機也有望擴大。






智慧手機很快就會轉為虧損領域

2013/10/18
     日本企業的時針似乎還停留在「智慧手機以前」。在10月上旬舉行的家電博覽會「2013日本電子高新科技博覽會(CEATEC)」上,日本企業首推的仍是「4K」、「8K」高清液晶電視。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不久前曾説:「一坐到電視機前,就彷彿感覺被拉回到20年前」。不能連接網略的電視機成為「歷史的遺物」只是時間 問題。如今顯然已不再是圍繞電視的高清晰度展開競爭的時代,但日本企業還是難以從「智慧手機之前」的橫向競爭中走出來。

     另一方面,憑藉智慧手機登上世界之顛的韓國三星電子卻顯示出要走向「後智慧手機時代」的意願,其不久前公開了與平板終端互動的智慧手錶「Galaxy Gear」以及可彎曲變形的有機EL顯示器「YOUM」。

     「在將手機業務出售給美國微軟之後,諾基亞會不會用剩下的通信設備業務與法美合資公司阿爾卡特朗訊進行經營合併呢?」在歐美股市上出現了這樣的猜測。

     出售完終端業務後,諾基亞手頭擁有近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35.97億元)的資金,僅這一點就説明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同時,這也推高了阿爾卡特朗訊的股價。

     對於諾基亞的動向,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出售完主營業務的企業通常都是死氣沉沉的狀態,但諾基亞的管理層卻積極向上,這對投資者來説並不是壞事」。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全球數據通信量劇增,而進入「後智慧手機時代」,數據還將如爆炸般激增。要想將這些巨大需求納入囊中,就得具備與全球通信設備兩強瑞典愛立信和中國華為技術展開競爭的實力。諾基亞的經營者們可能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

     全球信息技術及電子企業已開始朝著「後智慧手機時代」衝刺。從數量上來看,智慧手機暫時還會繼續普及,但價格眼看著就會像液晶電視那樣以每年30%的速度下跌。業界都已同樣認識到,智慧手機很快就會轉為虧損領域。

     下一步的出路在哪呢?中國家電巨頭海爾集團將接受美國投資基金KKR的34億元出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CEO)張瑞敏表示,將把從KKR那裏獲得的資金用於向消費者提供把白色家電與音影設備及互聯網融合到一起的智慧家電。

     在洗衣機與冰箱領域擁有全球最大份額的海爾從松下手中收購了日本三洋電機的白色家電業務。而KKR已決定收購松下的醫療保健業務。海爾與KKR可能正試圖把從日本收購的白色家電和醫療器械業務與互聯網相結合,開拓一個全新的市場。

     三星電子、諾基亞、海爾集團的嘗試雖然不能保證一定能成功。但智慧手機的低價格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在變革的時代,故步自封才是最大的風險。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大西康之







進入「穿戴式終端」競爭時代

2013/09/06
       韓國三星電子發佈腕錶型便攜終端,全面進入消費者可佩戴在身上的「穿戴式終端」市場。該領域有可能繼智慧手機之後獨領風騷,因此蘋果和谷歌也在加緊開發。

      全球的IT大型企業都在研究穿戴式終端。有報導稱,美國蘋果也在開發腕錶型終端,預計明年就能上市。此外,美國半導體巨頭高通將於年內推出配備自主開發的低耗電顯示器的終端。

      與此同時,美國谷歌計劃2014年推出眼鏡型終端「谷歌眼鏡」。不僅是現有便攜終端廠商,其他行業的競爭者也在陸續進來,今後必將爆發激烈競爭。

       三星將在月內推出配備1.63英吋有機EL顯示器的「Galaxy Gear」。這款産品可與三星智慧手機實現無線連接,具有通話、顯示郵件和拍照等智慧手機的基本功能。此外還具有聲音識別功能,可通過聲音完成多項操作。價格為299美元。

     「穿戴式終端將給社會帶來眾多變化。Galaxy Gear將創造這樣的潮流」。智慧手機等IT(信息技術)産品部門主管申宗均對新商品目標進行了説明。

  通過「創造」這一用詞,顯露出三星在反擊蘋果強加給的「抄襲者」名號。

     從智慧手機的全球市佔率來看,三星如今已經是蘋果的2倍以上,但在各國的專利訴訟仍在繼續。對於此次推出的産品,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功能和設計上均未給人特別的驚喜」。但對三星而言,搶在傳聞正在開發手錶型終端的蘋果之前發佈産品,這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

     在經營方面,三星希望以此應對智慧手機市場的成熟化。雖然發展前景仍是未知數,但三星認為穿戴式終端或許有可能成為替代智慧手機的業務支柱。

      在全球企業都在加強「穿戴式終端」開發的背景下,日本企業的存在感卻非常低下。實際上,當初的索尼愛立信曾于2010年以「LiveView」的名稱向市 場投放了手錶型終端。但由於上市過早等原因,銷售萎靡不振。該公司計劃借助月內推出的後續機型來實現東山再起。

(小倉健太郎 首爾 山田健一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