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8, 2016

老百姓如何甄別資産泡沫?

老百姓如何甄別資産泡沫?

2016/10/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西村友作:人類曾多次經歷資産泡沫。世界上最早的泡沫是1637年發生於荷蘭的鬱金香泡 沫,當時,鬱金香的球根價格在短時間內暴漲至數十倍,隨後更加猛烈地暴跌,荷蘭經濟陷入嚴重混亂。近年來,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發生的樓市和股市泡沫、 90年代後期美國發生的「IT泡沫」等仍令人記憶猶新。在中國,在2006年~2008年、2014年~2015年兩次經歷了股票市場泡沫的發生和破裂。

西村友作
所謂泡沫,一般被定義為在實際的資産價格中、偏離基本價值而上漲的部分。基本價值通過能夠從相關資産中獲得未來收益的現值來計算。但是,這一計算很複 雜,而且難以準確預測長期收益。此外,實際價格在多大程度上偏離基本價值屬於泡沫也並不明確。事實上,美聯儲前主席葛林斯班也表示,「泡沫只有在破滅後才 知道是泡沫」。

  不僅是我們普通人,就算是學者和研究人員,也很難準確判斷泡沫的發生。不過,這也有若干經驗法則,下面介紹3個。

  首先是短期投機資金的流入。在泡沫時期,瞄準短期資本收益的投資出現增加,形成「買入推動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再推動買入」的價格螺旋上漲。換手率是在 一定時期內市場中資産轉手的頻率,能夠反映出該資産流通性的大小。換手率過高顯示出市場的投機性正在加強,虛假繁榮的危險性正在加劇。據統計,上海股票市 場的換手率2005年只有290.7%,2006年增至564.5%,2007年高達953.2%。這是泡沫時期特有的現象。

  在泡沫時期,大眾媒體對理財的相關報導呈現增加態勢。根據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杉田茂之主任研究員(2002年時)的論文《日本的泡沫與 大眾媒體》,「理財」這個詞彙首次出現在日本大眾媒體上是1984年,此後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前期,雜誌、報紙和電視等媒體上大量充斥著有關 理財的報導。在雜誌方面,1985年面向普通民眾的投資專業雜誌《Nikkei Money》、《Money Japan》先後創刊。而眾多全國性報紙則在1986年開始增加「理財版」和「資金版」。諸如此類,泡沫時期的一個特點是大眾媒體上大量湧現有關房地産和 股票投資等的理財關鍵詞。

  西村友作 的其他文章

中國金融改革無需操之過急

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擠車上

供給側改革應從安倍經濟學吸取教訓

學區房泡沫能實現軟著陸嗎?
最後,在泡沫時期,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在市場上的臨時投資者大量湧入。在80年代的日本,全國因投資熱潮而一片沸騰,在此背景下,平常對投資不感興趣 的工薪族和家庭主婦也開始熱衷於股票投資、土地投資和渡假村投資等資金遊戲。在2007年股票泡沫時期的中國,我留學的大學裏,教師、學生乃至校園內的保 潔員等很多人都熱衷於股票投資,我至今記憶猶新。而在近年,借高利貸來投資股票等的臨時投資者也屢見不鮮。

  眾所週知,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中,個人投資者佔多數。個人的投資心理受大眾媒體影響很大,還容易被傳聞左右,因此一旦發生泡沫特有的價格螺旋上 漲(或下跌),他們很可能跟風搶購(拋售)。此外,在中國股票投資俗稱「炒股」。「炒」是指在短時間里加熱食材的烹調方法。也就是説,在中國的股票市場, 短期投機性的「炒股」屬於主流,而想長期投資進行「燉股」,促進股價穩定的投資者並不多見。像這樣,中國股票市場處於容易滋生泡沫的環境中。

  部分房地産市場正在經歷泡沫的破裂。自2013年前後起,以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方城市為中心,房地産泡沫開始破裂,「鬼城」現象日趨突出。進入2016年後,由於股票市場低迷的影響,部分投機資金流入了房地産市場,以一二線城市為中心,房地産價格出現暴漲。

  如果你在涉足某些投資,或許可以從短期投機資金是否大量流入、大眾媒體的煽動性報導是否增加、臨時投資者是否激增等角度,觀察市場是否正在形成泡沫。

西村友作: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1974年生於日本熊本縣。1995年首次訪問深圳,隨後決心到中國留學,自2002年起在北京生 活,2010年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成為被該大學正式錄用的首位日本人專職教師。兼任日本銀行北京事務所客座研究員。專業是國際金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