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軼事
1909年6月,載灃擬免去津浦鐵路總辦道員李順德等漢族官員的職務,征求張之洞意見時,張說:“不可,輿情不屬”。載灃堅持,張又說:“輿情不屬,必激變”,載灃曰:“有兵在”。
載灃的父親老醇親王給子孫們留下了一幅極堪品味的家訓:財也大,產也大,後來
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
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1951年2月3日,載灃病故。遺囑是:葬於福田公墓。可以說,載灃是他父親家訓最好的執行人。
評價
和平“遜位”順應潮流
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
——周恩來
1911年的愛新覺羅·載灃,命運變幻,真可以說得上是“冰火兩重天”。頭幾
年,這位年輕的清朝最高領導人、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攝政王,不但把勁敵袁世凱“辭退”了,甚至也把自己的頭像印上了大清銀行的票子。不料卻在1911年
的3月遇到刺客刺殺。好在安然無事,直到5月,為了顏面,他推出皇族內閣。半年後,武昌的槍聲響起,大清將亡,他不得不下罪己詔,違心地任命袁世凱為內閣
總理大臣。舊夢繁華,年輕的攝政王只能拱手請袁回來收拾殘局。“新手上路”搞政治
載灃相貌堂堂,當年出入宮廷的美國醫生曾這樣描述:“他緘默少語,相貌清秀,
眼睛明亮,嘴唇堅毅,腰板筆挺,雖不及中等身材,但渾身透露著高貴。”載灃曾出使過歐洲,攜帶“布魯厄姆”歐式馬車回國,並自購地球儀、天文望遠鏡等科學
儀器,在這位親王的日記中,經常出現哈雷彗星、五星連珠、日食月食的記載,這些大多出自他的觀測。這位攝政王首先使用汽車、電話、剪辮子,也是第一個穿西
服的王公,一直被視為晚清的新派人物。
他接手這個國家時,大廈將傾,內廷宗室矛盾,朝堂朋黨紛爭,外部列強淩辱。尤
其是已開民智的地方諸侯和地方代表,天天叫嚷“立憲”、“速開國會”,請願代表有的斷指血書,有的要到北京“自焚”,真是鬧得天翻地覆。到1911年,已
是第三次請願“開國會”了,有的代表們已經開始直接叫板,發出了這樣的口號 “如不速開國會,漢唐元明末造之禍,必將復見於今日”。
你說載灃能怎麼辦?治理國家,他是真正的“新手上路”。從被超拔為攝政王後,
他每日臨朝聽政,頻繁召見臣工。一切奏章,他都要親自批閱,還仿照雍正皇帝,在所有奏折上勤加朱批。可惜他太年輕,才能、資源和圈子都非常有限,管理的是
“父子政權”(名義上是替兒子管理國家),可用的只能是“兄弟班底”。他上任來了“三把火”,分別是,一,“辭退”袁世凱,防止坐大。二,集權變本加厲。
代皇帝親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派出六弟載洵和七弟載濤,分任海軍大臣和管理軍咨處大臣。三,對開國會、求憲政的民意,一推再推。
5月8日,清政府頒布《新訂內閣官制》,裁撤軍機處,改設責任內閣,下置外
務、民政、度支﹑學、陸軍﹑海軍、農工商、郵傳、法、理藩等10部。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徐世昌、那桐為協理大臣,善耆、載澤、載洵、蔭昌、溥倫、壽
耆、梁敦彥、唐景崇、盛宣懷等為各部大臣。國務大臣共13名,其中滿族占7名,漢族4名,蒙古1名,漢軍旗1名,而滿族中皇族又占5名。軍政大權為皇室貴
族掌握,故稱“皇族內閣”。
對“皇族內閣”的出臺,立憲派的梁啟超都憤懣至極,“誠能並力以推翻此惡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則一切可迎刃而解。”它的成立,表明清廷無意立憲,只是借“立憲”之名集權皇族,這一事件直接導致反清革命。用袁與不用袁的兩難
載灃內心最怕的還是袁世凱。光緒皇帝是自己的親兄弟,1908年光緒突然去世,社會上普遍流傳的是袁世凱暗殺陰謀。袁世凱的軍隊勢力充滿了整個朝廷,載灃恨死了袁世凱。甚至攝政王家裏的小孩,包括溥傑等,“看到袁世凱的相片,都會去剜他的眼睛”。
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大清頓時失去控制,形勢恰如時任皇族內閣協理大臣的 滿人才子那桐所言:“大勢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復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地方大員、各國、商團等不斷發電醇親王載灃,勸早日宣布共和。 12月6日,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12月30日載灃下了罪己詔,解散了皇族內閣。次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負責全權組閣。海外華僑、留學生和 國內輿論界認為“袁世凱資格,適於總統”,主張爭取袁世凱反正,推舉其為第一任大總統。
次年的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的名義正式頒發了退位詔書,清帝遜位。268年歷史的清朝,入關後從攝政王多爾袞定都燕京開基,最後也以攝政王載灃的退位而結束,冥冥中似是天數。“從此回家抱孩子”
卸任的監國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備受煎熬、同時也是一事無成的三年當國生涯。溥傑在《父親醇親王載灃》中這樣描述載灃的性格:我父親雖然成了國家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可是他是個老實人,也和我祖父一樣,都是把權力看得較淡。
父親喜歡讀書,各種書報雜誌都看,經常讀的是史書,尤其是《資治通鑒》。晚年自號“書癖”,他有方圖章,刻的是“書癖”兩字;也愛看戲,喜歡看楊小樓、梅蘭芳、譚鑫培等人的戲。載灃在讀書中自娛自樂,有感而發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有書有富貴,無事小神仙”。
載灃一輩子堅持用滿文寫日記。李文達在幫助溥儀寫作《我的前半生》時,曾參考
了日記中的不少記述。載灃日記寫得簡略枯燥,少有趣味。像孫文來訪這樣重要的事情,在他的筆下也不過三言兩語。1912年9月,孫中山曾訪載灃,慰勉他和
平交權,次日,載灃回訪孫中山,孫文題照相贈予他,載灃回答說:“我擁護民國,大勢所趨,感謝民國政府對我們的照顧。”
胞弟載濤評價載灃:“遇爭優柔寡斷”,“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
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在晚清的親王中,他的家世,最為顯赫,祖父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兒子還是皇帝。遙想三年前的1908年,他25歲,
英姿勃發,抱著3歲的兒子宣統登上皇位,宣統嚇哭了,他說的是:“不哭,不哭,快完了,快完了!”三年後,宣統遜位,他從宮裏回到家中,對家裏人說:“從
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全然不顧哭哭啼啼的老婆孩子。三年前,他抱的是溥儀,三年後他要抱的是溥傑。溥傑、溥儀,這是他兩個最有名的兒子。載灃赦免了汪精衛那樣的欲取他性命的刺客,在改朝換代之際,甘於被人誤以為是 “窩囊”。從帝國權力的巔峰,到“回家抱孩子”過平常生活,1911年的載灃經過了最有戲劇性的一年,從此灑脫,甘心過百姓的日子。1915年,袁世凱復 辟,載灃說了兩字評語“胡鬧”,83天後,袁世凱一命嗚呼,那一天,載灃灑酒祭奠起二哥光緒皇帝,說:“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賊逆天,已遭報 應。”1917年,張勛復辟,載灃還是兩字評語:“胡鬧”,十二天後,帝夢成空。
(本文參考喻大華《末代皇帝》、朱宗震《真假共和》、《最後的皇族》和雪珥作品等資料。)
載灃(1883~1951)
清末攝政王,光緒帝胞弟,末代皇帝溥儀生父。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 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光緒三十四年(1908)任軍機大 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 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選擇了皇帝“遜位”,和平地交出政權。
那一年
1911年5月,下諭裁撤舊內閣、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新內閣多數要職由皇
族親貴充任,被稱“皇族內閣”。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1月以宣統帝名義下“罪己詔”。11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
臣。12月6日辭去監國攝政王。不久,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當國生涯,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1912年9月,孫中山
曾訪載灃,慰勉他和平交權之舉。
2011-03-16 12:11:01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間諜首腦荒尾精寫既一首中國七言律
除左佢之外
估唔到果時咁多來華日本間諜都會寫番幾首七律
告君千古英雄士, 道得盤根錯節來。
馮翊功成登麟閣, 班超名遂入雲台。
艱難經歷皆如此,辛苦遭途豈啻哉?
請見前園梅一朵,堅冰凌得復能開。
除左佢之外
估唔到果時咁多來華日本間諜都會寫番幾首七律
[毛澤東利益立場明顯不過,神格化的宣傳技兩,真真假假,真中藏假]
毛泽东读史: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组图)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2&postID=2256
2011-02-03 14:10:33
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2011-02-03 14:10:33
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在历次讲话中,时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所评说。这里辑录了一些,供读者一阅: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
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毛泽东对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秦始皇,有较多的言论,归纳出下面几条。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毛泽东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4)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
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
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
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
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他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
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
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
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
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
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
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毛泽东说: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
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1)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不亦宜乎。(2)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
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
汗、刘邦、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