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億中産階層的重擔
2015/12/31
「聽説7月剛上線的電商就融資了3000萬美元」,10月底中國的創業者之間流傳著這樣一條消息。得到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出資的正是這家上海的新興跨境電商網站「波羅蜜(Bolome)」。 中國國內日本商品價格較高引發了赴日「爆買」(中國大連市) |
中國2015年1~6月的國際旅行收支逆差額約為44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消費總額的4%左右。而2015全年的中國國際旅行收支逆差有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不僅海外旅行,中國的消費資金正以各種各樣的渠道流向海外。
代購興起
「幫我買6000塊錢的寶麗化粧品」,11月下旬,東京的一名中國人主婦李琳(化名,32歲)收到了上海一位熟人的下單信息。
手錶、西裝、營養品……。個人交易不用繳納關稅,因此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海外商品。李琳的客戶大概有300人,在夏冬打折季時每月的訂貨額能達到300萬日元。李琳笑著説:「我這都算少的了」。
出現「爆買」現象的背景是什麼呢?
常駐上海、熟悉中國經濟的西村朝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野村高志指出,除了人民幣升值外,「通過關稅等準入壁壘來保護本國製造業,中國的這一限制框架現在仍然存在」。
不信任國産品牌
中國對出口産業的外資企業實施優待政策,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另一方面,以高關稅對國內市場進行保護。
比如,汽車的進口關稅仍為25%。加上車輛進口稅等之後,進口車在國內的售價最高能達到國外的2.6倍。再比如耐吉運動鞋,中國售價比美國零售價高出約25%。
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認為,已在消費方面覺醒的中國中産階層人口已達3億人。變得富裕的消費者能夠在網上和通過口碑獲得十分豐富的信息。未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企業所生産的大部分産品雖然價格低廉,但性價比很低。
2015年1月,中國公安當局偵破了一起用工業鹽冒充食用鹽的犯罪案件,不法人員將2噸工業鹽偽裝成食用鹽轉賣給超市,而工業鹽的致死量僅為3克。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假貨流通屢禁不止,對國産商品的不信任加速了消費的外流。
中國政府提出要從投資主導型的成長模式轉向消費主導型,實現「新常態」下的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能否伴著陣痛開放國內市場,培育出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商品的企業呢?
3億中産階層的擔子著實不輕。
電商助中國消費者跨境「爆買」全球
2015/12/31
25歲的小胡是湖北武漢市的一名女白領。她通過省吃儉用將每月4000塊的工資存下一半,終於在2015年9月實現了第一次日本遊。小胡花了一週的時間去了日本的東京、靜岡及京都等地。在日本的藥妝店、百貨店和御殿場奧特萊斯等地,她購買了大量護膚品和衣服等商品。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15年1~9月訪日中國遊客的旅遊消費額為上年同期的2.6倍,高達1.1萬億日元。中國遊客的人均購物額為14萬日元,而台灣和泰國遊客僅為5萬日元,韓國和美國遊客還不到3萬日元。中國遊客的購買力尤為突出。
只賣當地店頭價
跨境電商「波羅蜜」正是看中了中國人的「爆買」需求。
在波羅蜜的日本辦公室,公司員工正在為中國消費者拍攝眼藥水使用方法的視頻(東京台東區) |
「跨境電商」這一國際網路購物服務近期在中國迅速增加。從阿里巴巴等大企業的「全球購」到個人代購,海外商品正通過無數種渠道被帶到中國國內。
中國人的收入水平不斷上升。2014年北京市民的年平均收入為10.3萬元,5年間幾乎翻了一倍。再加上過去單位分房産生的房地産收益和一些「灰色收入」,中國消費者錢包的膨脹速度超過了明面工資的上漲幅度。
法律的灰色地帶
跨境電商的興起讓中國消費者購買海外産品彷彿如虎添翼。跨境電商「順豐海淘」CEO任曉煜分析稱,中國約有4000萬消費者不滿足於國內商品,更喜歡親自選購海外商品,這一消費群體在今後還將進一步增加。
跨境電商與普通外貿不同,大多以「個人進口」的形式進行。其特點是可大幅免除關稅和通關手續,節省時間和成本。儘管中國當局目前的態度是默認,但有人指出企業以「個人進口」的名義進行商業活動屬於「法律的灰色地帶」。
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控制消費者並非易事。雖説下調關稅後,在國內也可輕鬆買到海外商品,但會對中國企業造成打擊。對於海外企業而言,中國的人工費也在上漲,當地生産的優勢將進一步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