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9, 2017

世界貨幣政策即將走向同時緊縮?

世界貨幣政策即將走向同時緊縮?

2017/07/19
      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之後,主要的中央銀行都在退出2008年雷曼危機後持續約10年的貨幣寬鬆政策上有所動作。加拿大7月12日時隔7年決定加息。此外,英國央行也將時隔10年的貨幣緊縮納入視野。另外,歐洲中央銀行(ECB)和瑞典央行也將「趨於寬鬆」的政策方針恢復為中立。「超低利率時代」持續的貨幣政策正逼近轉折點,各國將迎來走向正常化的考驗。

      各國央行達成密約?

    6月底,在面朝大西洋的屈指可數的療養勝地葡萄牙辛特拉(Sintra),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和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等央行首腦相繼現身。表面上是參加歐洲央行的相關會議,但市場有傳言稱,「各國央行以轉向緊縮的前提簽署了合作密約」。

    就在會議之前,美聯儲主席葉倫暗示稱,將於9月決定壓縮因量化寬鬆而膨脹的保有資産。英國央行的馬克·卡尼儘管之前否認加息,但在辛特拉突然提及加息,稱「數個月內實施貨幣緊縮」。加拿大央行行長波羅茲也在該地宣佈加息,並於7月12日正式決定時隔6年零10個月實施加息。加元隨後升值4%,創出了約1年來的新高。

    各國之所以需要達成「密約」是因為,為了防止資産價格過熱、使貨幣寬鬆軟著陸,在某種程度上各國貨幣需要保持一致步調。如果一部分國家進行緊縮,將面臨貨幣升值,集中遭遇負面衝擊。


               
    包括日美歐和中國在內的4大央行在雷曼危機後向市場注入的、被稱為「基礎貨幣」的資金量達到10萬億美元以上。新興和資源型國家的資金需求旺盛,基礎貨幣進一步被用於貸款等,以乘數效應膨脹的貨幣供應量在世界範圍實際增加了40萬億美元。危機前的2006年僅為約50萬億美元的全球貨幣供應量到2014年增至約1.8倍,達到90萬億美元。
    世界的貨幣供應量在二戰後一直以和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步的形式增長,但在雷曼危機後,開始與GDP嚴重偏離,貨幣供應量出現激增。這是由於為了壓低利率和避免通貨緊縮等目的,各國央行向市場注入鉅額的充裕資金。如果貨幣供應量縮小至與世界GDP同步,對於經濟和市場,將産生高達15萬億美元的負面的緊縮的影響。關注各國央行行動的外匯交易員都做好了準備,稱「世界同時緊縮即將開始」。

    美歐之所以改變貨幣政策,原因在於過剩的資金供給正使得房地産等資産價格暴漲的風險加強。在加拿大,形成超低利率狀態、誘導金融機構和企業展開風險較高的投融資的結果是,城市地區的住宅價格上漲至金融危機前的2倍。而在美國,商業房地産價格暴漲至危機前的1.3倍。中國上海的住宅價格達到居民平均年收入的20倍,其水平超過泡沫時期的東京。

    如果為了消滅泡沫的萌芽而啟動過快的緊縮,流向各國的房地産市場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龐大資金將回流美歐等,市場有可能産生混亂。

    貨幣當局者尤其感到存在風險的是中國。2007年底僅為5.5萬億美元的貨幣供應量已膨脹至23萬億美元。民間債務達到GDP的約2倍,提高至日本經濟泡沫末期的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警告稱,中國的過大債務是「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

    儘管存在史無前例的資金供給,但各國的消費者物價增速仍然緩慢,如果退出貨幣緊縮的行動出現差錯,有可能打擊物價。美國1~6月新車銷售時隔8年低於上年。加息後的汽車貸款惜貸構成了進一步打擊。「貨幣寬鬆的本質最終只是需求的透支」,一位資深央行首腦表示。此前勉強提振經濟的充裕資金的減少或帶來巨大風險。

      日本央行行動緩慢

    另一方面,從日本銀行(央行)來看。資産負債表從2007年底的111萬億日元擴張至目前超過500萬億日元,但物價上漲率仍為0%左右。自1970年代以後,世界加息週期由美歐主導、最後日本展開行動的模式已經固定下來。當然,很多觀點認為,長達9年的美國經濟擴張的壽命最多還剩1~2年,「美國最快將在明年中期進入經濟衰退局面」(央行相關人士)。對於落後一圈以上的日本銀行來説,退出貨幣寬鬆的路線圖仍是一張「白紙」。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河浪武史,高見浩輔 華盛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