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俄追加制裁的主要內容為禁止與俄羅斯的政府系金融機構進行交易,以及禁止向俄提供能源相關技術等。佔俄羅斯貿易總額約一半的俄方最大經濟夥伴歐盟將制裁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俄羅斯的核心産業將對俄羅斯産生巨大影響。
俄羅斯政府的2014年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預期為0.5%。原本預計2015年之後將重新走上2%以上的增長軌道,但是受歐盟啟動嚴厲制裁影響,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經濟低迷的狀況將不可避免地走向長期化。
俄羅斯前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安德烈·克列帕奇7月29日指出「經濟制裁的影響將在2015年顯現」,同時指出「經濟可能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
俄羅斯的主要銀行中,一半以上是被美國增加到制裁對象中的俄羅斯外貿銀行(VTB)和莫斯科銀行等政府系銀行。銀行部門的對外債務餘額截止4月底為2140億美元。受制裁影響,上述銀行在歐美市場上的金融交易將變得困難,融資也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利率出現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升高的可能性也很高。俄羅斯盧布持續貶值,俄羅斯通貨膨脹的擔憂日益升溫。
支撐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石油部門方面,無法從歐美獲得最尖端開發技術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普丁政權致力於推進的北冰洋大陸架的共同開發離不開歐美的最尖端技術。國有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欽表示「將延期幾項業務」。
如果歐美強化對俄制裁導致俄羅斯經濟低迷的狀況走向長期化,計劃以今年秋季普丁總統訪問日本為契機商討對俄投資的日本企業的戰略也可能受到影響。
俄羅斯外交部30日就歐盟強化對俄制裁發表評論,批評「歐盟的政策是在美國的指示下制定的」。對於制裁對象中包含資源産業,俄羅斯外交部警告稱,「這將致使歐洲能源市場上的能源價格出現上漲」。
(石川陽平 莫斯科)
「將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美國總統歐巴馬7月29日在白宮舉行緊急記者會,強調了新一輪制裁的力度。但是,這一措辭與歐巴馬和白宮高官在歷次 追加制裁時反復説過的話如出一轍。在給俄羅斯經濟造成打擊的同時,逼迫俄羅斯總統普丁改變立場。這個戰略本身就著眼於持久戰。
美國總統歐巴馬召開緊急記者會,宣佈追加對俄制裁 |
美國國內的悲觀論者認為,普丁能在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並迅速合併克里米亞,想要改變那樣的一個人的決心,否定軍事干預方案的歐巴馬「原本就很難取勝」。歐巴馬在29日的記者會上強調,「這並非(美俄間的)新冷戰」,進而呼籲「問題在於如何避免出現流血事態」。
在嚴格制裁方面,歐盟(EU)和美國保持了步調一致,這對於美國來説是好消息。但烏克蘭局勢最終將取決於普丁的決定,這種局面很有可能將持續一段時間。
(吉野直也 華盛頓)
美國開始致力於改善與印度的關係。7月31日「美印戰略對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美國國務卿克里與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出席了對話活動。這是自5月份 莫迪政權上台以來,美印間的部長級官員首次進行接觸。去年印度駐紐約副總領事被捕,以此為誘因美印關係一度惡化。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已邀請莫迪訪問美國, 此外美國防長也計劃從8月7日開始訪問印度。著眼中國的崛起,美國希望強化與印度的關係。
31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與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在新德里舉行會談(REUTERS-KYODO) |
此次訪問印度,克里尤為重視的是加強兩國的經濟關係。31日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克里表示希望今後3年將美印間的貿易量提高至5倍。
美國企業方面,美國沃爾瑪百貨正加緊開設現購自運形式的連鎖店。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正計劃建設亞洲最大的工廠。不過,2013年度美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額(FDI)僅為8億美元左右。
日本政府將與印度政府攜手推進「德里—孟買産業大動脈構想(DMIC)」。英國政府去年宣佈將向連接孟買與IT開發基地班加羅爾的産業帶投資。另一方面,美國卻動作遲緩,雖然2008年締結了美印核能協定,但是核電站建設等遲遲未能取得進展。
印度對美國企業「過敏」。1984年在印度中部城市博帕爾,美國企業發生毒氣洩漏事故,導致當地2000多人死亡。賠償問題多年都未能解決。這就是印度對美國企業投資態度消極的深層原因之一。
克里31日在戰略對話召開之前與印度財長兼防長阿倫·賈特里(Arun Jaitley)舉行了會談。就印度對世貿組織(WTO)的《貿易便利化協定》表示反對一事,克里試探了印度的態度,敦促印度支持協定達成,以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但是印度方面卻表示了拒絕。
此外去年12月發生的外交問題也導致美印關係趨冷。印度駐紐約副總領事被美方指稱非法雇用保姆而遭到逮捕,這招致了印度政府憤怒。作為抗議措施,印度驅逐了美國派駐印度的外交官。
之後,美國駐印度大使今年春季卸任。正當美國打算修復關係之時,美國國家安全局(NSA)2010年竊聽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的醜聞曝光。在31日的會談上,斯瓦拉傑外長再次對此表示抗議,克里則解釋稱「歐巴馬總統已下令調整情報收集機制」。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美國問題專家分析稱,「對於提出重返亞洲戰略的歐巴馬政權來説,考慮到中國的崛起,與印度在安全保障層面加強合作顯得不可或缺」。
美國政府正在推進向印度出口22枚反艦彈道導彈的計劃,此外似乎還提議與印度共同開發和生産反坦克導彈和無人機等武器。為了促進上述案件取得進展,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將從7日開始訪問印度。
歐巴馬邀請莫迪於9月份訪問華盛頓。另一方面,由於2002年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默許了虐殺伊斯蘭教徒的事件,美國從05年以來一直拒絕向莫迪發放簽證。克里8月1日與莫迪舉行會談時可能直接告知其「將解除簽證限制」。
(岩城聰 新德里)
100年前的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那天的一個月以前,奧匈帝國的皇儲夫婦在當時奧匈治下的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薩拉熱窩的槍聲將整個歐洲拖入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後排左2)出席一戰遇難者的追悼儀式(6月27日,REUTERS-KYODO) |
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其南部部分地區和塞爾維亞合併,一個由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等多民族混居的王國就此誕生,這就是南斯拉夫的前身。當時的南斯拉 夫王國不僅國王是塞爾維亞人,首相和主要部長均有由塞族人擔任,他們掌握了實權。這引起了其他民族的反對。在歷經農民起義和暗殺等事件後,政局混亂動盪, 最終國王廢除了憲法,從1929年開始獨裁統治。
近一個世紀以前的南斯拉夫局勢和現在的伊拉克十分相似。
薩達姆政權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崩潰。薩達姆本人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信徒,在臺上時長期推行壓制伊斯蘭教的另一個派別——什葉派的政策。薩達姆 政權垮臺後,什葉派在通過選舉掌握權力,隨後推行優待自己一派的政策。以什葉派為核心的馬利基政權認為遜尼派與極端派進行了合作,不斷疑神疑鬼,大量拘捕 遜尼派居民。因此開始被批評為「薩達姆式專制的復活」。
在大規模戰爭等導致國家和體制的框架發生改變之後,如果是多個民族和宗派相互混雜的國家,則紛爭易於表面化。為了讓語言和文化不同的人能夠共存,領導人採用強權政治等粗暴手段的傾向非常強烈。
一戰後,美英法等戰勝國成立了國際聯盟,以期避免大國之間的紛爭。英法兩國瓜分了戰敗的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以「委任統治區」等形式在事實上統治了居住 在那裏的阿拉伯人等。在劃定邊界時,英法等考慮的是如何填補為 「權力真空」,兩國為了將石油資源和港口置於哪方勢力之下的問題而忙於博弈,而當地的民族宗教等實際情況則被忽視。
在阿拉伯國家中,有很多宗派和民族相互混雜的國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而伊拉克則是其中的代表。由於起到壓製作用的薩達姆政權倒臺、美軍離開,如今已經難以依靠武力來壓制複雜的國內對立,結果「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勢力趁虛而入。
由於國際聯盟未能調整好大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後來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之後的東西方冷戰于1990年前後終結,但之後湧現的民族和宗教爭端,其根源就出現在一戰的前後。
1990年代,在南斯拉夫解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科索沃等地多次出現嚴重的衝突以及戰爭。進入2000年代之後,前南各國又進一步分裂為多個小國,之後事態才趨於平靜。
當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通過空襲進行了軍事干預。美國對於穩定當地局勢顯示出堅決的態度。但是,對於如今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陷入混亂的中東,美國歐巴馬政權則對進行干預持消極態度。無法期待以同樣手段來平息事態。
在時代的轉變期,民族獨立願望往往有所加強。一戰後,長期被俄羅斯帝國統治的烏克蘭曾嘗試實現獨立。結果實現獨立卻是在冷戰結束後的1991年。不過進入今年以來,俄羅斯將克里米亞併入版圖。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行動讓人聯想到冷戰時代,也瀰漫著讓歷史車輪倒轉的危險。
阿富汗孕育了製造美國「911」恐怖事件的基地組織,而美軍也將討論撤出阿富汗。那裏也是多民族相互混雜,爭端發生風險巨大的地區。將如何填補如今再次出現的權力真空?國際社會正在面臨再次出現的歷史難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西俊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