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8, 2016

台灣新藥開發企業在崛起

台灣新藥開發企業在崛起

2016/04/18
台灣的新藥研發企業開始向世界藥品市場發起挑戰。台灣浩鼎生技(OBI Pharma)將開發新型免疫抗癌藥,而中裕新藥(TaiMed Biologic)預計在2016年下半年在美國推出愛滋病毒(HIV)治療藥。研發帶頭人都有過在歐美研究機構和製藥巨頭的任職經驗。而且台灣的臨床試 驗費用僅為歐美的一半,以低價為武器的台灣藥企正在虎視眈眈地盯著約120萬億日元的世界藥品市場。

台灣的再生醫藥品開發正在推進(仲恩生醫科技的工廠)
「正在進行最終臨床試驗的準備工作」,2002年成立的台灣浩鼎生技總經理黃秀美對正在研發的抗癌藥很有自信。這種新藥能激發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治療,治療乳腺癌等病症的效果受到期待。

  日本小野藥品工業等藥企也在研發利用免疫功能的抗癌藥,但攻擊的癌細胞的部位有所不同。抗癌藥的治療選項正在擴大,備受世界製藥行業關注,最早將於明年啟動最終的臨床試驗。

  2009年成立的仲恩生醫科技(Steminent Biotherapeutics)正在研發利用細胞治療受損臟器和組織的再生醫療。主要治療目標為半月板磨損導致的退行性膝關節炎等病症。這在日本也是新興的研究領域,該公司規模不大但已經完成了臨床試驗。

台灣的新創藥企正在競相研發新藥。2007年成立的中裕新藥是其中代表。台灣侯任領導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等人,均為該公司的創始成員。

  中裕新藥研發的HIV治療藥物在2015年完成了臨床試驗。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生産批准。台灣當局主導的中裕新藥研發出新藥,意味著以仿製藥為主的台灣藥品産業將邁入新階段。

  對於台灣來説,製藥産業的培育是多年來的課題。當局從1995年開始將製藥産業列為僅次於IT産業的支柱,目前製藥公司達到350家。領軍人物都是中 裕新藥的何大一等在歐美享有盛譽的人才。此外,浩鼎生技創始人張念慈也曾在法國製藥巨頭羅納·普朗克·樂安(Rhone-Poulenc Rorer,現為法國賽諾菲)和美國默克(Merck)的新藥部門任職。

  但台灣市場規模只有5000億日元,遠遠小于45萬億日元規模的美國和超10萬億日元的日本市場。與領導世界新藥研發的美國藥企之間的差距仍然明顯。 據美國調查機構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統計,在全球藥品銷售額最大的100個品類中,44個品類由美國研發。瑞士和日本分列二、三位,這3個國家包攬了整體的4分之3。

  在國際上取得成就的人才返回台灣有何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低廉的臨床試驗費用。一項調查顯示,台灣的人工費和醫院檢查費較低,在台灣做臨床試驗的費用 僅為美國的47%。據美國塔夫茨大學統計,藥品的研發費用平均為25億美元,是1990年代的2.5倍。因此,臨床試驗費用較低的台灣在新藥研發方面的吸 引力大大增強。

  此外,在台灣籌集資金也更加容易。日本大和證券集團旗下的DCI Partners社長成田宏紀指出,「台灣允許生物科技企業在虧損條件下上市」。浩鼎生技和中裕新藥也是在主要新藥投放市場之前就完成了上市。成田宏紀表 示,投資者也非常期待,「2007年~2014年,上市生物企業的總市值膨脹至6倍以上」。

  「台灣的大學與生物製藥公司的産學研合作進步明顯,得到美國承認的抗體醫藥工廠比日本還多」。源於東京大學的日本藥企NanoCarrier社長中富一郎積極評價了台灣的潛力,NanoCarrier與台灣藥企正在開展合作。

  製藥人才從美國回到台灣創業的情況令人聯想起1980年代台灣半導體産業的黎明期。新藥企業能否像半導體一樣成為台灣經濟的火車頭?當台灣IT企業與大陸和韓國企業進行激烈競爭、IT行業開始衰退之時,新藥企業的成敗或將具有重大意義。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東京 山崎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