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1, 2014

當中國資金看上先進技術

當中國資金看上先進技術

2014/02/21
     中國東風汽車2月19日正式宣佈將出資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PSA)。將與法國政府等共同接受總額30億歐元的增資,從而在規模上創下中國廠商投資已開發 國家企業的歷史最高紀錄。憑藉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廠商的資金實力不斷提升,今後瞄準海外企業的技術和市場的投資案例將越來越多。

東風汽車與標緻雪鐵龍的合資公司在湖北工廠(reuters-kyodo)
     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很早之前就對進軍海外表示出強烈意願。而作為走向海外的基礎,其選中的正是此前在中國國內就已經有標致車合資關係的標緻雪鐵龍。

     東風汽車的出資比率預計與法國政府和標致創始人家族同為14%。新興經濟體企業作為已開發國家大型企業的大股東而參與出資,這尚無先例。東風汽車的目的是吸收低燃耗引擎以及電動汽車(EV)等節能技術,同時也著眼於將來實現開發費用龐大的汽車底盤的通用化。

     中國廠商收購海外企業引發關注始於2005年之後。以上海汽車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為開端,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收購了瑞典高端品牌「富豪汽車」。上述案例均屬於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收購「衰落海外企業」、以獲取開發和生産領域的技術經驗。

     最近圍繞最新技術的收購案例也接連不斷。中國民營汽配廠商萬向集團以1億4920萬美元收購了去年11月破産的美國電動汽車風險企業菲斯科汽車 (Fisker Automotive)。在之前的2013年1月還收購了一家美國鋰電池製造商,以加快新一代環保車型的基礎積累。

     中國擁有每年2000萬輛以上的龐大市場,這就是中國廠商的優勢所在。在這個所有公司都能持續增長的龐大市場上賺取的資金,正在變成收購資金、加快海外進 軍步伐。其中吉利汽車就通過收購富豪提升了自主品牌車的品質,但也有企業雖然吸收了先進技術但並沒有在自主品牌上取得成果的案例。

     中國廠商發起的企業收購潮,自然也引來了威脅論的擴散。上海汽車收購雙龍汽車之後,本希望在中國進行合資生産,但由於在技術和人才問題上分歧不斷,最終取 消了合作關係。2011年曾有包括汽車廠商在內的兩家中國公司提出要收購瑞典薩博(SAAB),但薩博的母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因擔心技術外流而反對,最終只 能放棄收購。

     「標緻雪鐵龍將來也會保持獨立性。法國企業的個性將會延續」,標緻雪鐵龍會長Philippe Balland這樣強調説。在法國國內,對中國企業出資其老牌廠商標緻雪鐵龍的抵觸感也很強。對於東風汽車而言,融合策略今後將成為需要解決的課題。

     (阿部哲也 北京)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變聰明了

2013/08/12
中國企業在對歐洲製造業大國德國的企業進行併購(M&A)時採取了融和路線。過去,以資本實力為依託的強硬手段曾在被收購企業引發警惕和摩擦,但在德國的企業收購中,中國企業保持當地經營自主性等案例不斷增加。德國有觀點指出,「中國企業開始習慣併購了」。

  「有時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竟然讓我們自主經營」,德國混凝土泵車製造商普茨邁斯特公司(Putzmeister Holding)首席執行官Norbert Scheuch這樣説。該公司海外業務佔總銷售額的9成。為了重振業績和開拓新興國家市場,該公司2012年決定接受中國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的收購。

圖為12年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收購普茨邁斯特記者會上
由於雙方均支持收購方案等原因,三一沒有向普茨邁斯特公司派遣高管。關於營業戰略和員工能力的提高,雙方均以對等關係進行討論。Norbert Scheuch説,「如果中國市場趨於成熟,在拓展業務時將需要以多樣化品質和功能打動客戶」。普茨邁斯特公司經常利用其在歐洲的經驗向中國方面提供建 議。

  此外,德國汽車門鎖製造商凱毅德(Kiekert)也于2012年接受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河北淩雲工業集團的收購。今年,將借助已成為母公司的中國企業的資本實力,在南美擴大産能。該公司保持了經營自主性,還與母公司展開了技術交流。

  據調查公司美國湯森路透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的併購規模比上一年增長50%,達到24起。而收購總額達到18億3200萬美元,創最近10年的最高水平。

 在過去,由於擔心技術外流到中國企業,很多德國企業厭惡中國企業依託資本實力的強硬做法,但隨著併購日益增加,出現了持歡迎態度的情況。德國投資銀行 Metzler銀行合夥人Johannes reich分析稱:「一般而言,對於德國企業來説,與日本相比,中國投資者的手法更加開放,更易於溝通」。

  此外,對急於開拓新興市場的德國企業來説,「與選擇對立路線相比,與擁有資金實力和巨大市場的中國攜手能更快接近業務擴大的目標」。

  當然,德國企業對併購仍然存在警惕感和危機感,這也是事實。被中國企業收購的一家德國企業特意在官方網站上表示,「交易條件和品質都沒有改變」。可見德國企業也在拼命消除併購導致的負面影響和外界擔憂。

  對中國企業而言,獲得具有世界水平的德國企業的技術和品牌的良機將持續存在,現在開始考慮如何在收購後順利帶來積極效應了。

(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