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6, 2015

從製造大國到強國的關鍵 鴻海與騰訊合作研發電動汽車

從製造大國到強國的關鍵

2015/03/26
作為「世界工廠」和「製造大國」,中國一直向世界供應大量工業産品,如今正努力成為領先於世界的「製造強國」。基於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已經面臨極限,但同時也顯示出自認製造業是國力源泉的執著。

光庭科技為了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正致力於進行實車行駛試驗(湖北省武漢)
「中國汽車電子技術較弱」,提供車載設備和地圖信息數據等的民營企業、武漢光庭科技董事長朱敦堯如此感嘆。

  全球汽車行業如今正競相研發通過配備攝像頭和雷達來實現自動駕駛的技術。為了掌握未來汽車製造的主導權,谷歌和蘋果等美國信息化技術(IT)巨頭、以及在圖像傳感器技術領域具有優勢的索尼等其它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加入競爭。汽車産業的競爭版圖有可能被明顯改寫。

  中國新一代汽車仍是電動汽車唱主角

 中國似乎沒有跟上這種世界趨勢。雖然號稱具有佔世界4分之1的新車銷售規模,但在中國提到新一代汽車,如今仍是純電動汽車(EV)唱主角。「中國汽車産業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須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朱敦堯董事長自己率先行動,在武漢成立了産學共同研究聯盟。

  「目前的中國汽車産業就是明天的中國機器人産業」,持這種觀點的是中國大型機器人企業、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 截至2014年接近20萬台。由於人工費上漲,在製造一線引進機器人的積極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將超過40萬台,有望成為世界最大規模。

  但是,這個巨大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被日本發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資企業控制。這種局面與外資品牌車席捲中國市場的汽車行業如出一轍。「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國內企業在完成發展之前就被捲入了與外資的激烈競爭」(曲道奎總裁)。技術實力較弱的中國企業非常煩惱。

  「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中國總理李克強在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上也顯示出對製造業的危機感。

  陷入困境的發展模式

 通過引進工業機器人來加強成本競爭力的上海日立電器(上海市內)
中國一直以廉價勞動力為武器,向世界供應服裝、家電和信息設備。但隨著人工費不斷上升,這種發展模式也已經陷入困境。此外,外資企業也相繼撤出中國。

  李克強發佈了被稱為「中國製造2025」的10年計劃,提出了積極發展製造業的方針。「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等關鍵詞正如德國倡導的「工業4.0」戰略。

  當然,中國剛剛迎來已開發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經歷過的「第3次革命」,通過計算機實現工廠的自動化。距離借助網路將已實現自動化的工廠連接起來的「工業4.0」仍然遙遠。

  但是,中國仍然致力於成為「製造強國」,這或許是源自一種野心,希望以本國生産的國産品牌打入世界市場,而不再是外資品牌的「中國製造」産品。

  比任何人都強烈具有這種想法的是中國製造業一線。認為這將以單純的「夢想」告終的看法過於簡單。中國實現這種野心的基礎正在逐漸加強。

  其一是海外留學歸來人數。自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時間裏從海外留學歸來的留學生總數超過180萬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堯董事長也曾有1990年代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經歷。在海外學到的技術和建立的人脈將對中國製造業的升級産生巨大貢獻。

  力爭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術實力

        另一個便是2008年雷曼危機後加速推進的中國製造業的海外併購(M&A)。海爾接手了三洋電機的家電部門。浙江吉利將瑞典知名汽車廠商「富豪」收歸旗下。三一和光伏電池巨頭漢能控股集團也收購了歐美企業。併購領域極其廣泛。



       各企業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併購企業的品牌及海外銷路,還有一個中長期構想,就是通過利用海外的研究人才,提高技術實力。

        2014年,上海第三産業在GDP中所佔的比例為64.8%,大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8.2%)。在打算將經濟發展引擎由「投資」和「出口」改為「消費」、加緊轉變結構的中國,上海的表現十分出色。 

        不過,由當地上海海立集團和日立製作所集團聯手設立的空調用壓縮機合資公司——上海日立電器副總裁李海濱卻這樣表示,「上海如果光靠金融業、物流業,沒有像樣的製造業,整個産業鏈條就是殘缺的」。

       這反映出了中國經濟靠製造業支撐的自信。日本製造業也因為一線對産品製造一直保持熱情和執著,因此才能讓響噹噹的「Made In Japan」持續下來。中國是否也能走這條路呢?今後10年將決出勝負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菅原透 

鴻海與騰訊合作研發電動汽車

2015/03/27
台灣鴻海將與騰訊控股等2家公司展開了合作,將聯合研發安全性和行駛性能更高的「智慧EV(智慧純電動汽車)」。有分析認為,鴻海力爭進入電動汽車代工業務。此次的合作被認為是其中一環。

  合作方除了騰訊之外,還包括鴻海去年底出資10.5%的中國高檔車大型銷售商中國和諧汽車控股。將以鴻海智慧手機工廠等所在的河南鄭州為基地推進研究開發。

  通過將騰訊的互聯網技術和鴻海的設計與生産技術等3家的優勢結合起來,生産電動汽車。

  鴻海2014年相繼涉足汽車相關零部件和服務業務,被認為在積累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力爭涉足電動汽車代工。

  鴻海似乎認為,如果攜手在互聯網技術上具有優勢的騰訊控股等實現智慧電動汽車的開發,有助於獲得訂單。

(山下和成 台北報導)


豐田混合動力日本銷售比例將提高至50%

2015/03/26
        豐田汽車計劃到2016年把混合動力車(HV)在日本國內的銷售比例提高到50%。日本今年4月起將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車減稅標準,豐田通過投放新車及增 産措施,將混合動力車由目前45%左右的比例提高到50%。富士重工業和本田也在追加混合動力款,海外廠商則在日本銷售可在家庭充電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V)及清潔柴油車。豐田將增加可作為生態車減稅對象的車型,為銷售提供支撐。

        生態車減稅及免稅對象目前佔到日本國內銷售車輛的80%以上,預計2015財年以後符合新標準的車輛將降到50%左右。日本自動車販賣協會聯合會表示,屆時基本上足有的汽油車的稅都會比現在有所增加。

       豐田2014年在日本國內銷售了68.4萬輛混合動力車,比率是44%。日前豐田向零部件提供商提供的公司內部計劃顯示,豐田預計2016年在日本國內銷 售76萬輛混合動力車。由於全體銷量預計低於2014年,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將佔到豐田汽車的50%。豐田到2016年將把日本國內的混合動力車産量提高到 132萬輛,增加約30%。估計屆時在日本國內生産的汽車中,混合動力車所佔比例將超過40%。

       豐田計劃2015年投放一升汽油可行駛40公里以上、具有全球最高燃效的新型混合動力車「普銳斯」。2016年豐田還將在子公司的日本岩手工廠以每年7萬 輛的規模生産小型SUV的新型車。豐田還計劃到2016年上市只靠蓄電池的電動行駛、走形距離是現在60公里2倍以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富士重工5月就將為小型旅行車「翼豹」追加混合動力款。價格在200萬日元左右,預計可達到新的減稅標準。該公司的混合動力車品種少,在標準嚴格後銷量很 可能下降,因此正努力避免這一情況發生。本田繼2月份上市混合動力專用的新款微型箱型車「傑德」後,還計劃年內向市場投放「奧德賽」的混合動力款。

       海外汽車廠商也在加緊應對日本新的環保車減稅制度。大眾、奧迪、梅賽德斯•奔馳等德系車將相繼在日本投入主力車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動力車等。

        在價格上,混合動力車比起同等程度的汽油車要略貴,由於量産的效果最近價格差距在縮小。再加上減稅的效果,價格差將會更小。

松下拿出1萬億日元作為機動戰略投資

2015/03/27
松下3月26日發佈了2015財年(截至16年3月)的業務方針,計劃在通常的設備投資之外另設1萬億日元的投資額度,用於在汽車及住宅業務等增長領 域實施機動併購(M&A)和建設大型工廠等,轉向進攻型經營戰略。松下社長津賀一宏在東京召開的記者會上強調,「(非盈利業務的)結構改革已經完 成」,今後的攻堅戰將是改變經營方式。

  松下2014財年的合併銷售額預計將達7.75萬億日元,津賀一宏稱已下定決心無論如何2018財年都要提高到10萬億日元。因此將從下財年開始實施 「戰略投資」框架,把這筆投資用於併購、大型工廠建設及研發等「非持續增長」領域。計劃2015財年首先拿出2000億日元,加上原來的設備投資,投資金 額將達到4800億日元。

  松下戰略投資的最大目標是併購。3月松下發行了4000億日元的普通公司債(SB),此外還進行了融資。收購對象以汽車相關、住宅及系統開發領域為主,關於收購金額,津賀一宏表示「我們期望的收購規模在數百億日元左右,但也可能達到上千億日元」。

  處於注意力焦點的汽車相關業務的規模正在擴大。松下曾將2018財年的銷售額目標定為2萬億日元,但此次提高到了2.1萬億日元。據稱,其中約70%已經接到訂單,餘下的將通過併購等完成。

  在住宅設備等住宅相關業務方面,松下計劃到2018財年將銷售額增至2萬億日元。在日本國內,該公司將加速開發可減少能源消耗的智慧城市;海外方面, 還將在台灣及東南亞正式開展住宅業務。關於住宅中所用的插座與開關等佈線産品,該公司還將在新興經濟體等地討論併購事宜,力爭使市佔率位居全球首位。

  在商用冰箱及零售店的陳列櫃等食品流通産品業務方面,松下將與全球的實力派企業加強合作。在日本國內,將與羅森共同開設店舖等;在海外計劃與泰國最大財閥正大集團聯手,向餐飲店和食品流通業供應專用産品等。

  儘管如此,能否如願實現10萬億日元的銷售額仍是個未知數。松下此前為了實現增長,也曾收購過三洋電機、向薄型面板工廠等大規模投資等,但卻以失敗告 終。津賀一宏表示,「之前多項大規模投資致使企業減損,我們會對此加以反思」,不過松下最近的收購項目也有收購額走高的傾向(證券分析師)。

  津賀一宏自2012年6月上任以後,接連實施結構改革,比如撤出等離子電視業務等,使得業績大幅恢復。不過,與對策明了的結構改革相比,增長戰略的結果很難預測。松下的股價目前在1500日元左右徘徊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