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5, 2015

李光耀新加坡模式為何難複製

李光耀新加坡模式為何難複製

2015/03/24
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3月23日在醫院去世。在他的帶領下,新加坡僅用半個世紀就從一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發展中小國一躍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 富裕國家。新加坡將經濟發展作為最優先課題的國家戰略已成為眾多新興經濟體的學習典範。通過以冷靜透徹的現實主義角度開展自主路線的外交,李光耀讓新加坡 平安躲過東西冷戰、以及冷戰結束後中國崛起等全球秩序變動的風波,一直保持獨立地位。

  帶領新加坡不斷發展的是李光耀的前瞻能力。

新加坡街頭的電視螢幕正在播放哀悼李光耀的節目
2014年6月,記者有幸隨時任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社長喜多恒雄拜會了暮年的李光耀。當時的他已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衰老也很明顯。不過,他一直對全球的現狀保持著敏銳的觀點。比如李光耀分析「媒體電子化的趨勢不會停止」。

  李光耀為了掌握亞洲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的走向,從很早以前就著手發展金融和航海業,並打造國際化的機場。如今,新加坡在亞洲佔據重要地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了日本。

  在城市國家新加坡,人們很難從它當前的繁華景象中開出當年它所經歷的諸多苦難。1965年,新加坡以被馬來西亞聯邦驅逐的形式獨立。歐美媒體曾因其人口和資源匱乏,嘲笑新加坡是個「沒有明天的國家」。當時41歲的李光耀在記者會上曾當眾流下過難過的眼淚。

  「從未有過新加坡那樣的國家,我們必須嘗試新的方法」,這種被全球拋棄的屈辱一定是其開創不同於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新加坡型民主主義」的原動力。

  「要實現國家發展,與民主主義相比,更加需要紀律」,這一信念孕育的治理模式還被稱為「發展型獨裁」。新加坡不惜採用威權政治,推動從産業培育和教育在內的國家發展,舉國以「增長」為目標。

  獨立初期拉動新加坡發展的是吸引外資政策。在獨立之前,新加坡只有零星的橡膠和食品工廠,但簡潔而透明的招商政策取得了效果。早在1970年前後,世 界大型企業就開始進駐新加坡。而對於日本,即使是在周邊亞洲各國反日情緒高漲的背景下,李光耀仍然選擇了吸引日本企業的「實利」政策。此外,英語教育充實 等人才培養政策也起到了貢獻。

  威權還帶來了治安和衛生水平提高,新加坡人民享受著世界屈指可數的富裕生活,在東南亞地區更是無法類比。

  李光耀拒絕不同意見的嚴厲統治並非沒有遭到反對。但民眾對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的不滿遭到打壓。在新加坡,甚至口香糖都被禁止銷售。圍繞人權問題,新加坡經常遭受歐美的批評。

李光耀的功過是非暫且不論,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式市場經濟的絕對優勢受到追捧的背景下,新加坡走出了國家主導型的另一條增長之路,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 實。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紛紛效倣新加坡。因此,新加坡的成功也産生了一個負面後果,即推遲了追隨新加坡的新興經濟體的民主化進程。

  但在追隨新加坡的國家中,未能全面走上增長軌道,或在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前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那麼,差異出現在什麼地方呢?其一就是那些國家沒像新加坡一樣清除貪腐的土壤。李光耀憎恨非法行為,從沒顯示過對斂財的興趣。新加坡在各種調查中,都 被評為最為清廉、適合從事商業的國家。而在很多後發展國家,根深蒂固的貪污問題成為招商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障礙。中國也正在掀起「反腐敗」大潮。

  在完成了迅速發展的新加坡,對於增長放緩和長期一黨執政的反對也在擴大,這個國家目前正站在十字路口。在2011年的大選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得票 率創出歷史新低,降至約60%。李光耀在那之後辭去資政一職。李光耀自身在晩年也向國民強調「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創造新的新加坡形象的課題留給了他的 長子——李顯龍總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新加坡 吉田涉



失去李光耀的新加坡何去何從?

2015/03/23
  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于3月23日去世。享年91歲。在36歲時即出任總理,被稱為「新加坡建國之父」的李光耀的半生恰好與今年迎來建國50週年的新加 坡歷史相重合。雖然「重視發展」等舉措曾招致不滿,但其將國民人均收入提高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卓越領導能力仍然贏得了讚許。在其入住的新加坡綜合醫院,擺放 了很多普通民眾送來的表示祝福與鼓勵的信件和鮮花。

      曾掀起「向日本學習」運動

  「我們是痩得健康?還是走向死亡?」。李光耀從劍橋大學畢業後,自從被英國統治時期的1959年起,在30多年裏擔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為如何高效治理沒 有資源的城市國家,並不斷發展經濟而嘔心瀝血。他經常使用「力求生存」一詞,不斷鼓舞居住在面積基本與東京23個區幾乎相同的小國的國民。

  李光耀追求徹底的能力至上主義和效率性。以其本人等為中心組建的人民行動黨積極吸引外資企業,例如允許建立100%為外國資本的企業。建設機場、道路和港 口等基礎設施,完善了商業環境。此外,還推進了石油化學相關領域業務,例如向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周邊資源型國家供應挖掘機械等。還曾因掀起向自 1970年代後半期起實現高速增長的日本學習運動而廣為人知。

      在任期內GDP增至建國時的25倍

  在其政策的影響下,外資企業相繼由日本和歐盟各國等進駐新加坡。將本國較少的人口轉化為優勢,以此實現了增長。在剛剛獨立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名義國 內生産總值(GDP)僅為500美元左右,而到李光耀卸任總理的1990年,猛增至約25倍,達到近1萬3000美元。2007年則超過日本,2013年 增加至獨立時的約100倍,即5萬5000美元以上。

     領袖去世將帶來的影響
广告

  在伴隨「忽視民眾」、「沒有在野黨」等不滿的同時,李光耀在政局不穩定的亞洲,罕見實現了穩定政權的長期執政,促進了外資企業進駐新加坡,推動了經濟發展。據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的調查,新加坡在拓展商業的容易度方面連續9年名列世界第一。

 關於前總理李光耀去世的影響,在當地的市場相關人士之間的主流看法是「國家權力已經由李顯龍總理等新一代政治家掌握,可能不會産生明顯影響」。不過,外匯市場也有一部分人士表示擔憂,稱:「李光耀是新加坡發展的象徵性人物,因此追求短期收益的投資者等有可能展開拋售」。

  一直通過優待外資和重視發展保持高速增長的新加坡的政策正迎來轉折點。這是因為由於變得越來越富裕,要求加強社會福利和改善國民生活的呼聲正在加強,另 外,對外籍勞動者的排斥也在升溫。被認為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世界各國領導人尊敬的新加坡領袖已經去世。今後,新一代領導人等能否像李光耀那樣,跨越 困難,帶領新加坡實現新發展,將受到考驗。


李光耀説……

2015/03/23

關於新加坡的建國之路

      對於原宗主國的英國,李光耀説:「我們趕走了英國人。(日本武力攻陷新加坡後)英國的武力統制土崩瓦解。在飽受了3年半殘酷的日本軍政統制之後,新加坡人民拒絕了英國殖民統制的再現」。(1979年)

      關於推進與馬來西亞的合併,李光耀説:「合併將帶給我們建設更好的社會所需的作為一個國家的足夠的疆域和經濟基礎。(1961年)

       關於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李光耀説:「這對我來説是痛苦的時刻。我曾畢生相信與馬來西亞的合併和兩個地區的統一。」(1965新加坡獨立時的新聞發佈會。李光耀留下眼淚,同時也成為了新加坡獨立的象徵性的畫面銘刻在了國民的記憶中)

政治理念和政策運營

      「相對出版和報導的自由,對於新加坡而言不可或缺的團結和選舉産生的政府的目的處於優勢」(1971年國際新聞編輯協會赫爾辛基總會)

      「學習日本的生産效率」(1981年、紀念獨立演講)

      「亞洲和歐美關於民主主義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1992年于東京)

      「對於國家的發展而言,比民主主義更重要的是規則」(1992年于馬尼拉)

      「所謂自由只存在於有秩序的社會中,……東方社會的目標是有秩序的社會。……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有一些部分是亞洲人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2000年、《李光耀回憶錄》)

        「……新加坡政府從未因貪污、裙帶關係和不道德被批判過,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同上)

       「我所定義的新加坡人,是指只要具備作為一個新加坡人所接受的國民性的人」「建國之初我們在被周邊孤立中所進行的實踐是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傾向反其道而行之,引入了跨國企業」(2013年、《李光耀觀天下》)

作為亞洲的意見領袖

        「(由於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世界將變得完全不同」,2005年接受日經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李光耀這樣表示。

        「沒有美國的安全保障體制是一個問題。這樣一來就無法保持與中國的力量平衡」,在2010年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主辦的國際交流會上,李光耀這樣表示。

        「今後50年中國必須完成3個轉換。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從農村為基礎向城市為基礎的轉換、從共産主義社會向市民社會的轉換。」(2000年《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直以來從日本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時我也坦率的批評日本。我尤其認為日本對戰爭中的行為進行謝罪所表現出來的明顯的消極態度是個問題。日本應該清算過去邁出面向未來新的一步。「(同上)

日經QUICK新聞 新加坡編輯委員 日高廣太郎 近藤明日香

李光耀打造的新加坡

2015/03/23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于23日淩晨3時18分在醫院去世,享年91歲。自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25年間一直擔任總理,打造了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國家 治理模式。他正視新加坡的各種局限,用一種徹底的現實主義眼光,開闢了適合新加坡的生存之道。雖然也被批評實施強權統治,但很顯然其政策為新加坡的經濟增 長和發展構築了基礎。

   將漁村培養成産業基地

       在位於新加坡西部的人工島裕廊島,約有100家全球大型企業的石油化學工廠。這裡原來是個孤島漁村,但以1960年代大型石油公司在其周圍設置精煉工廠為契機,李光耀從零開始在這裡發展石化産業。

      通過推行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吸引先進的海外企業,進而迅速帶動高端産業聚集。這一方法還用到了電子、精密機械等其他産業領域。新加坡國內的優秀人 才有限。相對於培育發展本國企業,充分利用外資的方法更為有效。不過,也有觀點指出,這導致國內企業的發展相對落後。

    推行雙語政策

      英語是新加坡競爭力的源泉。作為擁有4種公用語的複雜的多民族社會,李光耀決定將英語作為學校教育和商務使用的語言。這使得新加坡易於吸引外國企業前來投資。此外在新加坡發展成吸引優秀外國人才移民的國際城市方面,英語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李光耀還要求各民族人民學習自己的「母語」。推進雙語教育並非易事。超過70%的華裔居民除了學習英語外,還必須學習中國普通話,而不是平時説 慣的方言。因此該政策並不受歡迎。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豐富的中文人才成為增強新加坡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貫徹反對貪污和實力主義

      在貪污和腐敗現象猖獗的60年代的東南亞,李光耀創立的人民行動黨(PAP)將反對貪污作為黨的基本綱領。李光耀嚴厲取締政府內和官僚的貪污行為,不斷滲 透反貪污意識。此外還通過內閣成員和官員高薪的方法來減少貪污。此舉還有吸引在民間成功人才進入政界的目的。

      對此,國際社會給予了很高評價。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非政府組織發佈的全球清廉排行榜顯示,去年新加坡位居第7位,在亞洲國家中排名最高。支撐李光耀「清 廉」政府的是不看民族、出身和血緣,而以實力論英雄的能力主義。有觀點批評其長子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總理借了李光耀的光。對此,李光耀反駁稱「如果我不是 (前)總理,我兒子應該會更早成為總理」。

  向國民提供住宅,促進社會穩定

  新加坡人的80%以上居住在國營住宅「組屋」內。自上世紀60年代起,建屋發展局(HDB)就開始建設現代化的高層住宅,提供豐厚的補貼,以推動國民搬 遷。此舉不僅防止了人口迅速增加導致的城市貧民窟化,而且讓國民具有歸屬感,促進了社會穩定。住宅周圍建有學校、醫療設施、市場、公交車和電車站點,完善 了生活基礎。此外,HDB還稱得上是民族融合政策的先鋒。每棟大樓都安排各民族的一定人員,力爭實現各民族的共存。

    嚴格管制大眾媒體

  李光耀認為,為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紀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曾公開表示「與媒體自由相比,更重視實現政府的目的」,尤其對外國媒體批評新加坡內政非 常敏感。曾多次提起訴訟,例如狀告外國媒體損害名譽等。現在,新加坡國內的報紙幾乎由政府具有強大影響力的1家壟斷,而電視也只有1家國營電視臺。但是,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反對政府的意見開始大量湧現。

   (谷繭子 新加坡)


國家繁榮與沒落的區別

2014/01/24
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達龍·阿西莫格魯:是哪些因素決定了繁榮國家和因陷入破産而貧窮的國家的差異呢?歷史事實證明了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達龍·阿西莫格魯
在當今世界上,伴隨著市場經濟,實現了廣泛政治參與、法律和秩序的確立、財産權保障等「一籃子制度」的歐美和日本在經濟方面最為富裕。另一方面,像朝鮮、 埃及和很多非洲國家那樣,政治權力集中於部分人手中,並從多數國民手中剝奪財富的「掠奪型制度」國家由於無法激勵民眾積極參與儲蓄、投資和發明,處於貧窮 姿態。

 在以軍事獨裁為代表的「掠奪型制度」下,根據中央集權、來自海外的技術轉移、從農村到城市的勞動力移動等條件,像過去的巴西、墨西哥、蘇聯(現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那樣,也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水平比較高的經濟增長。

 這裡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由於不能産生實現可持續增長不可或缺的創新,其繁榮無法長期持續。既得利益集團擔心創新引發的創造性破壞和新舊更替,他們的抵制阻礙了進一步增長的萌芽。

  那麼,利用這個命題分析中國將會如何呢?與40年前相比,中國實現了顯著進步,但平常仍會出現政治上的不合理決定,同時腐敗橫行。巨大的國有企業和銀行的 存在則扭曲了資源分配和機會均等。中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併發起足已追趕日本和韓國的創新?如果以20年左右的時間軸來看,中國經濟可能陷入困 境。

  另一方面,富裕國家也面臨諸多問題。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阻礙了教育機會平等等包「一籃子制度」的維持。一部分人將過於富裕和強大,在稅制、金融管制和勞動行政等領域,將發揮其政治影響力,進而使消除貧富差距的政策舉步維艱。

  此外,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大規模信息收集、日本《特定秘密保護法》的制定等,國家利用信息化技術監視國民或壟斷信息的舉動也令人擔憂。因為這樣的社會將阻礙言論自由、創作和創新。

  中世紀曾以地中海貿易而盛極一時的威尼斯,在掌權的精英階層加強壟斷政治權力的過程中,實施了創建警察組織等專制政治。由於將此前沒有財産的年輕人也能參 加的貿易業務進行了國營化,結果導致增長陷入停頓,同時人口出現減少。這個過去的經濟大國如今已經淪為吸引全世界旅遊者的「博物館」。威尼斯走過的道路意 味著,如果市場經濟的「一籃子制度」遭到顛覆,繁榮就可能急轉直下。

   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簡介
2005年榮獲被視為「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著有《國家為何衰落》等。土耳其出生。現年46歲。

 記者觀點:應構建適合發起挑戰的環境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經歷軍方勢力抬頭和戰敗的同時,確立了國民政治參與和法治原則,並構建了民主社會。如果説這種制度上的成功一直在支撐經濟增長,那 麼,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長期低迷應該如何解釋呢?對此阿西莫格魯回答稱,「可能是因為未能充分建立有助於創新、並能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促進廣泛階層發起挑戰 的環境」。不僅是美歐,日本還不得不與中國和韓國展開競爭,在思考日本的前進方向時,這是富有啟發性的看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部 佐野彰洋


李光耀給亞洲強人政治劃上句號

2015/03/25
      3年前李光耀最後一次訪問日本時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突然露出的表情令人難忘。「無論美國多麼著急,要想改變由活人組成的社會, 終歸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被問到美國從外交上強迫亞洲進行市場改革這一問題時,李光耀的表情有些滑稽,竟張大嘴笑了起來。

 
       銳利的目光消失,變成了一幅淘氣孩子的面龐。如果把急於往前趕的美國比作鐘錶的秒針,那麼晚年李光耀的體內時鐘就像時針一樣緩慢而紮實地一點點向前挪動。

      「必須給予國家領導人足夠的時間」,對於頻繁更換首相的日本政治,李光耀似乎感到有些遺憾。

        一直在激勵著李光耀前行的並不僅僅是理想和熱情。在他的話語中處處體現出置身於人類社會之外冷眼傍觀的感覺。也許正是因為在新加坡國內的穩固地位,才使得他能夠洞察到世界的深層問題,而這正是將民主主義視為至上價值的美國和日本所難以看到的。

       隨著李光耀的離去,東南亞的強人政治時代拉上了帷幕。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于1989年去世,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也于2008年離開人世。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則在2003年退出政治舞臺。

        李光耀最常説的詞是「Survival(生存)」。作為一個缺乏資源和國土的城市國家,怎樣才能生存下去。他肯定在不斷地進行自問自答。「要成為一個被其 他國家需要的國家」這一理念貫穿了終生。自任為貿易樞紐,作為阻擋共産主義的防波堤,在完成其使命後,又成了擴大東盟(ASEAN)的旗手。

        東南亞經歷了從部族社會到植民地時代,通過強權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失去政治強人之後,將會何去何從?在企業家挑戰皇室權威的泰國,局勢一直持續混亂。

        「日本將會成為一個向亞洲提供怎樣價值的國家」,李光耀這樣的反問一直縈繞在耳邊。如果民主主義和經濟發展不能做到同時兼顧,亞洲有再次陷入混亂的危險。李光耀留下的將是一個重大難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太田泰彥


李光耀與新加坡走過的90年

2015/03/23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23日淩晨病逝。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按年代總結了李光耀與新加坡一同走過的90年:

1923年 李光耀出生於新加坡,是第四代華裔移民,曾祖父是廣東客家人。父親名為李進坤、母親蔡認娘,是家中長子。直至青年時期一直使用英文名「哈里」。

1936年 考入當地有名的英校萊佛士書院

1942年 二戰期間日軍佔領新加坡。在此期間任纖維商社員工,隨後在日軍政府報導部工作(1943~1944年)。曾險遭日軍殺害,最終得以逃生。

1946年 前往英國留學。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隨後進入劍橋大學攻讀法律。

1949年 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劍橋大學畢業

1950年 獲取律師資格證,回到新加坡。進入黎覺與王律師館(Laycock & Ong)工作。與就讀萊佛士書院時唯一的女同學、同樣也就讀於劍橋大學的柯玉芝結婚。

1952年 長子李顯龍(現任總理)出生

1954年 和友人創設人民行動黨(PAP),任黨總書記

1955年 與弟弟和妻子設立了李及李律師館。首次當選議員。

1959年 在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獲勝,35歲就任英聯邦自治州首任總理。

1963年 與馬來西亞合併,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第十二個州

1965年 在民族對立等背景下,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當選首任總理。

1967年 開始推行國民服役。與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共計5國成立東盟(ASEAN)。制定《經濟擴展獎勵法》以吸引外資等。

1968年 在新加坡獨立後的首次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獲得所有議席。設置新加坡開發銀行(DBS)。1960年設立了住宅開發廳,1961年設立了經濟開發廳,直至1968年一直在設立主要政府機關。1966~1973年連續8年經濟實現2位數增長。

1978年 與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舉行首次會談,為構築兩國間的友好關係進行努力

1979年 開始推行旨在振興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産業的「産業結構升級政策」

1989年 開始實施與印尼和馬來西亞構建的地區經濟合作計劃「成長三角」

1990年 與中國建交。辭去總理職務。擔任資政。副總理吳作棟接替擔任總理

1992年 辭去人民行動黨總書記職務

2002年 日本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本與新加坡新時代經濟合作協定》生效

2004年 長子李顯龍就任總理,在吳作棟出任資政的同時,李光耀任顧問性質國務資政

2011年 辭去顧問資政職務,退出內閣

2015年3月 在新加坡綜合醫院病逝。享年91歲

李光耀談日本

2015/03/23
      《李光耀觀天下》可以説是李光耀對國際局勢和引發關注的政治、經濟問題闡述其觀點的最後一部著作。在書中他直面死亡,坦言「對人生中想做的事情和期望的事 情,我已拼盡全力。我很滿足。」他總結道「回顧自己的人生我最滿意的事情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集聚了將這個國家建設成為實力主義、並沒有貪污、所有的人種 都平等生活的地方所需要的支持和意志。這將超越我並將持續下去。」

      在談到日本的章節中,李光耀對日本並未認真探討接受移民和海外的勞動者,這一本應該是最為常識性的應對,來解決必然造成國家衰退的人口的減少和少子老齡化 這一根本性的問題提出了建言。基於日本即使在經濟低迷的時期還驅逐巴西籍日本人,這種「極端的頑固」「過分保守的態度」,做出了「我對日本的未來感到悲 觀」的斷言。

       書中談到,以前我認為日本會從沉睡中醒來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會無所作為。但是在日本的座視不管中歲月流逝,我已經不能認為日本是個有應對能力的國家了。李 光耀做出了「日本在不斷的淪為一個普通的國家。」「如果我是一個會説英語的日本年輕人,我肯定會選擇去海外生活等」等表述對日本進行棒喝。對於中國他評價 道「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已經大概35年了,中國證明了其修正政策失誤的能力和在發展為更大的問題之前採取措施的能力。」這也可以認為是與日本相對照的一種評 價。

       此外,對於日美同盟李光耀多有警示之語,他指出「美國的經濟實力將逐漸發生變化。」從中長期來看美國如果實力不逮不能完全負擔的話,同盟將會縮小,日本將不免被迫服從於中國。

日經QUICK新聞 新加坡編輯委員 日高廣太郎 近藤明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