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2, 2015

歐洲戰後和解也歷經曲折

歐洲戰後和解也歷經曲折

2015/03/12
第2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0年。德國被視為「對過去道歉」的成功案例,但實際上,由於冷戰格局等構成阻礙,德國戰後的歷史認識也曾走入迷途。如果翻閱戰後歷史,就能發現歐洲一邊受到困擾,一邊花時間推進和解的實際情況。

  呼籲正視戰爭責任的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於1月去世。鄰國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隨即向柏林發出電報,稱「對於和解取得進展表示感謝」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reuters-kyodo)
      儘管德國蹂躪了波蘭的國土,但德國與波蘭仍然形成了蜜月關係。同時居民之間的隔閡也很淡薄。但是,走到這一步的道路卻充滿曲折。

       戰後很快啟動的「去納粹化」半途而廢。在佔領軍的指揮下,德國曾試圖從公共部門等清除納粹相關人士,但隨後冷戰開始,美國改變了方針。有分析認為,為了將 德國作為對抗共産主義陣營的防波堤加以利用,對於擁有專業知識的納粹黨員重獲重要職務,美國選擇了睜一眼閉一眼。那是「對過去沉默」的時代。

       德國再次開始面對過去,是1960年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暴行為遭到曝光之後。政界並未輕而易舉就積極反省。德國右派議員對自虐史觀提出異議,對於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懺悔掀起了大討論。

      當時站出來的是魏茨澤克總統。「年輕人也負有責任」,在登上戰後政治金字塔頂端的魏茨澤克在1985年的演説中,顯示了德國將永久對戰爭做出道歉的決心。同時,不僅是猶太人,還提到了波蘭和蘇聯的犧牲者。於是,充滿曲折的歷史觀的方向性得以確定。

        其基本宗旨也被梅克爾政權所繼承。甚至進一步深刻「反省」,承認對於第1次世界大戰和19世紀的普法戰爭,德國也存在責任,這成為了最近的潮流。

        利用卓越的外交手段將德國推向歐洲列強地位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成為批判的對象。「對法戰爭是錯誤的」,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3月4日在俾斯麥的母校發表演講時,毫不客氣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施泰因邁爾表示,這場戰爭遭到德法的憎恨,引發了2次大戰。他認為,普魯士的富國強兵政策是「納粹黨的準備階段」。

        與日本不同的是,德國將「對過去道歉」與安全保障政策等結合起來。德國總理勃蘭特1970年在波蘭雙膝下跪向猶太人死難者道歉。當時的德國政府推行共産圈 外交。德國國內也有觀點表示,德國在擔憂美國和以色列的同時,為了與東歐和解,上演了經過精心設計的一出政治戲。

        在德國眼力,實現歐洲一體化也是「道歉」的一環。其意在彰顯德國是歐洲的一員。幸運的是,周邊國家接受了德國。去年8月,德國總統高克在訪問法國參觀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地時,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沉默相擁。

      儘管如此,歷史的清算並沒有結束。在債務危機的背景下,對於德國「獨佔鰲頭」、用德國流的思想來渲染整個歐洲的做法在歐洲地區引起了強烈反對。希臘日前重 提了遭受德國侵略這一事實,要求提供戰爭賠償。對殺戮猶太人等有深刻反省的德國社會目前仍存在種族差別和偏見。永無休止的考驗仍將繼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 赤川省吾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