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8/08/81096
東帝汶獨立史: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
葡萄牙的遠東遺珠
東帝汶(Timor-Leste/East Timor)──一個對於香港人而言非常陌生,卻有著和香港遭遇非常相似的小國,位於印尼西南面、澳洲西北面,為前葡萄牙殖民地。早於十六年紀早期,整個 東南亞,包括東帝汶已為葡萄牙所統治,但隨著十七世紀「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崛起,葡萄牙在遠東的地盤不斷被荷蘭所蠶食。直至1859年,葡荷因爆發邊界衝 突而簽訂條約,正式劃清葡荷於東南亞殖民地的邊界,葡萄牙於東南亞自此只剩下東帝汶一個孤島。
二戰之後,正當列強於世界各地自願或被逼參與去殖民化運動之時,當時由法西斯領袖薩拉查(Antonio de Oliveira Salazar)所統治的葡萄牙卻拒絕去殖,宣佈其殖民地為「海外行省」,令聯合國憲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中有關去殖民化的第六條並不適用於葡萄牙各「海外行省」。但是,去殖民化的風潮亦無可避免地傳入葡國各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後不久,位於非 洲的安哥拉(Angola)和莫桑比克(Mozambique)便爆發葡萄牙殖民地戰爭(Guerra Colonial Portuguesa)。
此時,位於遠東的東帝汶,於葡萄牙眼中可謂是「負資產」。東帝汶天然資源並不豐富(當時還未發現石油及天然氣),加上葡萄牙經營不善,東帝汶這個地 方不但沒有為葡萄牙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葡萄牙更要額外分配資源在這個遠東的不毛之地駐軍及進行統治。在戰事的後期,各地葡軍大多抽調到非洲增援,於東帝 汶的葡軍愈來愈少,為了應付日常保安,葡殖政府遂開始招攬東帝汶人參軍。而這些東帝汶裔葡軍,在後來東帝汶獨立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長期的戰爭令法西斯政府陷入財困,削弱了薩拉查的力量,更引起長期在外作戰的中下級軍官的不滿。1974年4月25日,以中下級軍官為首的「武裝部 隊步運動」(MFA (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Lisbon)策動「康乃馨革命」(Carnation Revolution),以康乃馨代替步槍,在里斯本街頭示威,最後推翻了薩拉查的極權政府,葡萄牙隨即踏入文人政治時代,開始進行去殖民化,東帝汶亦在 此時開始擺脫葡萄牙的控制。
第一次站起來
面對突如其來的前途問題,在1974年後,東帝汶冒起大量政治團體。受雅加達政府支持的APODETI(Timorese Popular Democratic Association)提倡與印尼合併自治,由殖民地時期本土政治精英所組成的UDT(Timorese Democratic Union)先提倡加入葡萄牙組成聯邦,後於1975年初與FRETILIN(Revolutionary Front for an Independent East Timor)組成聯盟,支持東帝汶獨立。1975年7月,東帝汶首次舉行全國國會大選,堅持東帝汶獨立的FRETILIN贏得過半數議席,成為第一大黨, 引起慘敗之盟友UDT不滿。1975年8月11日,UDT在APOEDETI的支持下佔領東帝汶所有主要設施,並宣佈與FRETILIN的聯盟破裂,雙方 支持者於東帝汶首府帝力(Dili)互相廝殺。葡督無力控制混亂局面,竟然撤離至帝力對出的阿陶羅島(Atauro Island),任由亂局繼續,雙方最後爆發內戰。
(FRETILIN黨旗)
(UDT黨旗)
雖然內戰持續,但於大選中勝出的FRETILIN,仍能在戰鬥之下控制東帝汶大部份主要地區,並建立以前東帝汶裔葡軍為骨幹的 FALINTIL(Armed Forces for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of East Timor),成為抵抗印尼軍的力量,更於11月28日對外宣佈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成立,這次東帝汶人第一次嘗試立足於世界舞台上。
蘇哈托的「蓮花行動」及西方政府的「沉默」
印尼的獨裁者蘇哈托(Suharto)眼見扶植APODETI不成,獨立派FRETILIN又因內戰而得勢,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就在東帝汶宣佈獨立 後十天,即是1975年12月7日,在美國及澳洲等西方政府的默許之下(就在當時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Ford) 結束訪問雅加達後數小時),印尼政府便發動「蓮花行動」(Operasi Seroja),全面武裝入侵東帝汶。為甚麼西方政府會印尼入侵東帝汶這種違反「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行徑?於大環境而言,時逢冷戰,印尼是東南亞的大 國,美國自然要拉攏印尼到己方。經濟而言,印尼雖然是獨裁政權,但卻是英美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支持者。相反,東帝汶獨立對英美 沒有半點好處,反而FRETILIN的社會主義背景,令美國擔心東帝汶會於獨立後會受蘇聯支配,成為東南亞的古巴,造成威脅。故此,即使在聯合國強烈反對 下,不論是美國,還是印尼的鄰國澳洲,都全力支持印尼入侵東帝汶,避免夜長夢多。
就在1975-1979期間,FRETILIN與印尼軍爆發激烈戰事,但是由於雙方實力太過懸殊,印尼獲得美國大量軍事援助,反觀FRETILIN 只有一些葡軍留下或從印尼軍偷來的裝備、或者是土製手槍、甚至是弓箭。FRETILIN只能於東帝汶的內陸山區叢林內與印尼軍打游擊戰 (Guerrilla),保存實力。200位FRETILIN常委,在經過蓮花行動之後,只有3位生存下來,其中包括後來領導FRETILIN爭取東帝汶 獨立的東帝汶國父的古斯芒(Kay Rala Xanana Gusmão)。就在印尼入侵的期間,東帝汶人遭大量屠殺,即使只是根據印尼的官方數字,也有超過50000人死亡,東帝汶的官方數字更說有超過26%的 人口被屠殺。有當地人稱,這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並不是戰爭,而是一場種族屠殺(Genocide)。印尼在1979年基本上控制了東帝汶全境,戰事期間, 印尼亦切斷東帝汶對國際的通訊,這亦切斷了國際社會對東帝汶的聯繫,令東帝汶在往後的十多年陷入「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困境。
(「蓮花行動」示意圖)
就這樣,東帝汶就成為了印尼第二十七個省。印尼於八十年代對東帝汶進行大量殖民。在1980至1993年間,就已經有最少十五萬印尼人由印尼各地遷 居至東帝汶。又規定東帝汶人節育,每對夫妻限生兩個小孩,加上殖民期間印尼民軍多次肆意屠殺東帝汶人,全面教育印尼語,忽視東帝汶本土語言德頓語 (Tetum),企圖「去東帝汶化」,將東帝汶人的民族性和文化清洗。
除了「去東帝汶化」外,印尼更於1989年與澳洲簽訂《帝汶隙條約(Timor Gap Treaty)》,合作開發位於帝汶島及澳洲西北部之間的帝汶海(Timor Sea)內豐富的油氣資源。簽訂這條約的意義,不僅是掠奪東帝汶的經濟資源,更象徵了澳洲政府正式間接承認印尼於東帝汶的合法地位。
(印尼入侵期間的難民)
東帝汶人的內外抗爭
FRETILIN在印尼入侵東帝汶後的「秘密行動」(Clandestine Movement)保存了東帝汶人立國的希望,但東帝汶人深深明白,要爭取東帝汶獨立,團結國民,立定決心只是第一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更是立國的關 鍵。雖然印尼獲得大量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東帝汶的革命勢力仍未被連根拔起,FRETILIN的主力仍然潛藏在東帝汶內陸的叢林之間,不斷以游擊戰騷擾印尼 民軍,令印尼民軍防不勝防,令印尼的東帝汶省政府不得不和FRETILIN進行多次和談,期間亦達成多次停火協議。但這都只是雙方的權宜之 計,FRETILIN和雅加達兩邊的矛盾源於「統獨問題」,而非單純「利益糾紛」, FRETILIN也只是希望透過和雅加達政府談判,爭取時間和本錢生存。在這段時期,古斯芒(Kay Rala Xanana Gusmão)在FRETILIN的領導地位亦得以確立。然而,在西方大部份媒體的封鎖之下,再加上印尼對東帝汶的資訊封鎖,國際社會根本難以得悉及關注東帝汶問題。故此,東帝汶人民十分善用每一個在國際 社會曝光的機會。1989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到訪東帝汶,東帝汶人趁大批外國記者到東帝汶採訪時展示橫額,抗議印尼入侵東帝汶,示威最後被印尼的東帝汶省政府暴力鎮壓。
(西方傳媒報導教宗到訪東帝汶)
從絕望到希望:由十字架事件至蘇哈托下台
雖然教宗到訪時的示威被印尼血腥鎮壓,但自教宗訪問東帝汶後,在要員到訪時示威就成為了東帝汶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主要渠道,埋下「十字架事件」 的伏線。1991年10月,原先計劃到訪東帝汶的葡萄牙國會代表團因印尼當局拒絕其中一名支持FRETILIN的議員入境而取消行程,令支持獨立的東帝汶 人十分失望。期間,支持獨立及支持合併印尼的勢力於帝力的莫他爾教堂(Motael Church)爆發衝突,最後雙方另有一人死亡。其中約有數百人支持獨立的人士於及後為死者Sebastiao Gomes送葬,集會人士於沿途高舉東帝汶旗幟,呼叫東帝汶獨立口號。人群到達墳場之時,埋伏於墳場外的印尼軍突然殺出,亂槍掃射集會人士,事件造成 271死382傷250「被失蹤」。
紀錄片節錄:
本來這些屠殺事件在當時東帝汶可謂見怪不怪,但這次事件卻被幾位本來欲採訪葡國國會到訪的外國記者目擊,並記錄下來。其中英國記者Max Stahl更拍下整個事件的經過,並於1994年製成紀錄片,將印尼於東帝汶的暴行公諸於世。十字架事件令本來被忽視多年的東帝汶問題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重新曝光於國際社會,突破了西方各大傳媒的封鎖,令國際社會重新注視東帝汶問題,成為東帝汶問題的轉捩點。
除了突破傳媒封鎖外,國際形勢的轉變也令東帝汶看見了曙光。隨著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加上FRETILIN於八十年代末完全放棄「馬列」主義的路 線,令美國對東帝汶於東南亞威脅的戒心大減。九十年代對於印尼而言是一個改變的年代,隨著蘇哈托年齡漸長,身體漸差,已無力獨攬政權,加上九七亞洲金融風 暴,印尼成為重災區之一,經濟蕭條引發大量示威,要求政府改善經濟,並要求蘇哈托下台,落實真正民主。東帝汶人民亦趁機示威,要求改善東帝汶人的薪酬待遇 及高校取錄機制,同時爭取「民族自決權」(Self-determination)及釋放所有東帝汶的政治犯,全東帝汶各大學亦舉行自由論壇討論時事,引 起一股議政之風。
蘇哈托最後於1998年5月下台,其女婿哈比比(Habibie)接替其位。哈比比深明印尼於道德上有負於東帝汶,加上當時印尼經濟低迷,雅加達政 府亦無力強留東帝汶於印尼,在其支持東帝汶獨立的幕僚撒桑奴(Adi Sasono)力諫之下,哈比比沒有理會澳洲暗中的反對和阻撓,決定讓東帝汶人民公投,決定東帝汶是否應該獨立成國。
結束才是開始
1999年8月30日,東帝汶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決定東帝汶的前途。結果有78.5%的東帝汶人支持東帝汶獨立,遠超雅加達所估計的五成,東帝汶成 功通過獨立公投。印尼在公投後撤走所有政府人員及軍隊,但印尼民隊卻在撒退前「發爛渣」,七成以上的基建,包括學校、醫院、水電、道路等受到破壞,令超過 三十萬東帝汶人受人道危機威脅,逃亡至帝汶島西部,同時最少有1400人在是次破壞中被殺,史稱「東帝汶危機」(Timor-Leste Crisis)。亂事雖於九月下旬在以澳洲軍隊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後才得以平息,但已對東帝汶全國造成極大破壞,令往後的復興之路更加艱辛。
(東帝汶經過多年奮鬥,最終成功獨立)
經過聯合國兩年半的託管,東帝汶最後於2002年5月20日正式獨立,東帝汶國父古斯芒當選成為第一任東帝汶總統。雖然東帝汶最後成功獨立,但東帝 汶的復興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經濟上,雖然東帝汶和澳洲於2002年簽訂《帝汶海條約》,重新分配帝汶海油氣收益(東帝汶90%、澳洲10%),獲得穩 定而龐大的財政收入,但除了油氣出口外,東帝汶仍然極度依賴第一產業,最主要靠出口咖啡豆支撐國內經濟,撇除油氣收益及咖啡豆出口,第二及第三產業的總和 佔東帝汶的GDP不足20%,其經濟結構十分落後,要達到經濟轉型,沒有十年的規劃及發展也是難以做到。在國際上,東帝汶的獨立獲得世界大部份國家承認, 亦加入了聯合國(United Nations)、國際足協(FIFA)等國際組織,雖然東盟(ASEAN)自東帝汶於2011年申請加入至今仍未正式批准東帝汶正式會籍,但亦已於東帝 汶設有辦事處。近年,東帝汶更積極參與葡語國家共同體(Comunidade dos Países de Língua Portuguesa,CPLP)的運動,2014年7月,葡語國家共同體於東帝汶首都帝力舉行第十屆峰會,可見東帝汶已在國際社會上獲得較為平等的對 待。
(2014年7月,東帝汶於帝力會展舉行的CPLP峰會暨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