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2, 2014

「世界工廠」再次挑戰半導體 日本工業機器人巨頭將在華生産核心部件

「世界工廠」再次挑戰半導體

2014/08/12
中國政府與民營企業開始合力振興半導體産業。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中芯國際、SMIC)將進入智慧手機尖端LSI(大規模 積體電路)領域。而國內第2、3大LSI專業開發企業將實施經營整合。在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決定多種工業産品性能的半導體依然嚴重依賴進口。為擺 脫「半導體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將通過設立基金等方式向企業提供援助。

       中芯國際追趕行業領先技術

       中芯國際7月與美國半導體廠商高通達成協定,為高通代工生産智慧手機的核心組建系統LSI。將利用電路線寬28奈米(奈米為10億分之1米)的加工技術,于2015年啟動生産。

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的半導體工廠(上海市)
       對於LSI來説,線寬越窄性能越高。線寬28奈米的半導體産品是中芯國際競爭對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等的主力産品,中芯國際落後約2年,但 正加緊追趕。此前,中芯國際一直從美國IBM引進加工技術,但在28奈米技術方面,卻實現了與IBM的共同開發。

       中芯國際今年5月與中國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就聯合開發20奈米技術達成共識。今後將在不依賴海外的情況下實現半導體電路微細化。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第一家正規半導體廠商于2000年設立。雖然曾一度陷入經營混亂,但在2014年4~6月純利潤達到5680萬美元。連續9個季度保持最終盈利,實現了完全復甦。

      經營重組提高競爭力

  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CEO)邱慈雲在8月7日的電話記者會上強調,到2015年28奈米(智慧手機用LSI)將拉動增長。同時還透露為擴大産能,2014年的設備投資額將上調10%,增加至11億美元。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旗下的投資公司紫光集團7月斥資9億700萬美元收購了專注於LSI晶片開發和銷售的無生産線公司、排在中國相關領域第3位的銳迪科微電子(RDA)。

       此外,另一家投資公司也曾提出收購銳迪科,但紫光在競爭中最終獲勝。紫光計劃對2013年底收購的排在中國第2位的展訊通信和銳迪科的經營進行整合。

  紫光希望通過整合在智慧手機用LSI領域具有優勢的展訊和在其周邊半導體領域具有優勢的銳迪科,以加強對客戶的競爭力。今後將挑戰在行業領先的高通、台灣聯發科技、華為技術旗下的深圳海思半導體公司。

       自給率20%的尷尬

      中芯國際等企業積極行動的背景是中國政府再次出台了振興半導體産業的政策。中國國務院6月發佈了《國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簡稱綱要),提出到2015年,使國內半導體産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40%的目標。

 
      一輛汽車上就需要裝配50~100個最尖端LSI。半導體左右著中國眾多工業産品的競爭力,但是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相對滯後。據行業團體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半導體的國産化比率為38.3%。

      不過,這一數字中還包含美國英特爾等外資在華工廠的生産量。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微細加工技術方面被認為比全球領先企業落後2代左右。美國調查公司IHS iSuppli的分析師顧文軍表示,中資企業的供貨比率還不到20%。

      半導體的國産化比率低下還對中國的經濟運營構成承重負擔。2013年半導體的進口額約為2557億美元。超過了消費量巨大的石油,作為第一大進口品類,這導致中國的貿易收支出現惡化。中國的原油自給率超過40%,而半導體卻嚴重依賴進口。

   再次挑戰

      顧文軍指出,為了讓以勞動密集型的組裝産業為核心的製造業實現高水平化,中國領導層認為有必要擴大半導體的國産規模。此外,為防止來自海外的針對IT設備的網路攻擊等,也希望通過自主生産的半導體來提高網路安全性。

      《綱要》除了設立名為「國家産業投資基金」的公共基金外,還提出落實稅收支持政策和擴大政府採購。基金的規模為1200億元左右。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例 如北京市就將另行設立規模為300億元的基金。實際上,中國政府曾在2000年提出過2010年之前將半導體的國産化比率提高至50%的産業培育目標,但 是最終未能實現。而此次則是對産業政策上的「夙願」的重新挑戰。

      不過,半導體産業的成長離不開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力和迅速的經營決斷。日本就存在獲得公共資金的爾必達半導體最終破産的例子。政府的再次挑戰能否在中國培育出世界級半導體廠商還有待觀察。

      (山田周平 北京)






世界工廠的半導體尷尬

2013/07/29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本土廠商卻發展緩慢。除了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以外,中國沒有培育出其他可與全球大型半導體企業展開 競爭的廠商,半導體的國産比例一直停留在30%左右。原因是中國半導體廠商在電路微細加工技術方面未能趕上全球先進水平,這也讓提出産業升級的中國領導層 感到頭痛。

鏈結: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中國從幾十年前就開始高呼培育半導體企業,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培養出一家能夠與韓國三星、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相媲美的世界頂尖級半導體企業……
      據業界團體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半導體市場規模為9826.2億元,佔全球需求的54.1%。從半導體需求方面也能印證中國是一個汽車和家電生産非常集中的「世界工廠」。

      但是,中國沒有培育出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本地廠商。2000年前後,為了實現産業升級,中國政府提出了2010年之前將半導體的國産比例提高至50%的目標。

       實際上,中國當時多家半導體廠商相繼成立,但SEMI中國的分析師何新宇表示,這些廠商一直處於微細加工技術比全球大型廠商落後兩代左右的困境。半導體國産比例截至2012年只有36.1%。而且,這個數字還包括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産的半導體。

       在中國,2012年半導體産量最高的是韓國SK Hynix的中國子公司。這家公司在江蘇省無錫市生産半導體記憶體DRAM。産量排在第二的是美國英特爾的中國子公司,在遼寧省大連市從事個人電腦用半導體晶片組業務。

中芯國際的半導體工廠(上海市)
       為其他公司代工生産半導體的中芯國際在全球名列第三,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中卻佔據頭把交椅。而華潤微電子等排在第四位以後的代工企業,其銷售額規模還不到中芯國際的三分之一。

       據美國調查公司IHS Isuppli統計,2012年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國産比例實際為17.5%。儘管如此,目前的産業結構仍是大部分半導體依賴從日美韓台等地進口。但半導體被視為電子産品的核心部件。

       中國廠商發展落後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人才短缺等無法在技術方面趕上全球先進水平。此外,半導體産業也有其獨特之處,台灣一家廠商的高管説:「産品單位重量的單價較高,即使從海外空運,也有利可圖。」

       不過,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很可能帶動中國半導體國産比例的提高。這是因為與個人電腦相比,華為技術等中國廠商在這兩個領域的市佔率更高一些,Isuppli分析師顧文軍認為,中國在半導體採購方面會擁有更大發言權。

        中芯國際計劃再次進入日本市場。為了從日本廠商獲得用於智慧手機等的半導體的代工訂單,已經開始展開營銷活動。這也是追隨了這一潮流。日立高科上海董事長柿井秀夫表示,或許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廠商等有必要將中國作為增長空間最大的市場來加以關注。

   (山田周平 北京)


東風日產9月首推電動車


■打越晉表示,東風日產今年新車銷情保持強勢。 黃偉傑攝
【專訪】
中日關係持續緊張,但無損中國人對日本產品的熱情。國企東風汽車(489)與日產合資成立的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去年銷量逼近100萬架。公司總經理打越晉接受本報專訪時估計,今年銷量目標110萬架,9月更首次推出國產電動車。
儘 管中國多個城市先後舉行大規模反日示威,揚言罷買日貨,不過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去年總銷量仍增長近兩成,至92.7萬架,成為東風最主要收入來源。公司總 經理打越晉指,今年銷售目標110萬架,按年增長約12%,「兩國之間的緊張情緒不易化解,但日系車的品質、服務有優勢,市佔率會持續上升」。
東風日產2011年時發表「2011年至2015年中期事業計劃」,預料2015年時汽車銷售增至230萬架,銷售網絡擴至約2,400間。打越晉表示,今年新車銷情保持強勢,維持上述目標;他透露,明年公佈新一份中期事業計劃,料引入更多品牌在中國生產。
現時,東風日產分別在廣州、湖北及鄭州設廠,投資50億元人民幣的大連基地,年底將正式投產,初期年產能約15萬部,「大連廠房成熟後,會繼續尋找新地點建廠,滿足需求增長」。

最快只需半小時充電

車企爭相在中國推出電動車,東風日產亦首次加入「派對」。打越晉指,旗下中國品牌「啟晨(Venucia)9月將首次推出國產電動車E30「晨風」。他介 紹,晨風技術建基於日產全球大賣的電動車「LEAF」,充電後可行駛180公里,「快叉」模式下充電只需半小時。東風日產與大連、廣州、武漢等市政府簽署 示範營運協議,「雖然充電站仍有不足,但公司長遠目標是成為電動車市場領導者,達到百分百零排放」。
東風年初斥資近80億元入股法國「國寶」標緻雪鐵龍約14%股權,部署在中國生產。打越晉相信,交易不會影響東風與日產的關係,「我可以肯定說,日產與東風的合作,是全中國最好的榜樣」,他盛讚現時廣州花都工廠的生產水平,「與日本廠房水準相若,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優勝」。

日産在大連打造「零日本人」工廠

2014/08/12
       全球汽車廠商在最大的新車市場中國展開了激烈競爭。為了爭奪迅速擴大的市場,各汽車廠商紛紛強化本地化生産。但是,在工廠的人才活用方面各汽車廠商的做法 卻大相徑庭。差別尤為明顯的是從「本國」派遣的常駐員工的人數和職務。日産汽車計劃在大連的新工廠實現零日本人,而德國寶馬則派出了200名常駐員工。這 顯示出汽車廠商對於汽車生産的不同想法。

 
       日産的中國合資公司東風日産乘用車的大連新工廠將於10月份正式投産,目前正在推進籌備工作。SUV「奇駿(X-TRAIL)」的試製車將在8月份首次被 搬上生産線。計劃建立年産能為15萬輛的生産體制,目前正在沖壓、焊接、塗裝和組裝等各工序細緻確認質量。

       該工廠原本預定於12月中旬正式投産。不過由於在中國發售的新型奇駿等SUV的銷售情況異常好,工廠的投産時間被提前了2個月。而日産首次在工廠起步階段便實施的「零日本人戰略」使縮短籌備作業時間成為可能。

       在工廠一線,參與過日産4家中國工廠啟動籌備工作的塗裝工程顧問橿村英二等3名日本人在指揮作業,不過僅限工廠正式投産之前,之後便在陶晉廠長的帶領下, 由中國人負責運營。陶晉廠長在東風日産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但是卻不會説日語。其他日本企業也驚訝地表示「從成立階段開始就沒有一個日本人,這是是劃 時代的」。

       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如果不能立刻增産人氣車型,很快就會被其他廠商奪走市場。由於奇駿的銷售情況異常好,日産汽車採取了在鄭州工廠專門生産該車型的應對舉措。

        東風日産的打越晉總經理表示要想在中國市場上取勝,除了快速決策外,管理人員與工人的緊密溝通也必不可少。因此日産提出了「零日本人戰略」。中國人一天就 能做出的決斷換做日本管理人員則需上報總部、各部門討論之後再決定,一系列流程下來需要幾週甚至幾月的時間。

大連新工廠正在推進1號試製車的籌備工作
        雖然也有需要慎重討論的情況,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在浪費時間,在中國這樣很容易失去銷售良機。由於調整生産日期和車型、採購零部件以及設定生産線等工作必須與相關人員進行調整,因此東風日産相關人士表示「中國人溝通起來更快更容易得多」。

        大連工廠的選址也反映出日産重視速度的想法。工廠前面便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港大連港的車船碼頭。在工廠生産線上下來的整車5分鐘以內便可裝船,然後迅速被運往中國各地。

        日産一直在將工廠運營移交給中國人的前提下推進人才培養。日産擁有全球統一的技能教育方式「NPW(日産生産方式)」,從廠長到普通工人實現了標準化作業。據稱大連新工廠的員工在中國國內的培育中心研修了3個月,掌握了與日本工廠同一水平的技能。

        打越總經理自信地表示「即使全部由中國人來運營工廠一線,也能夠確保世界水平的品質和生産效率」。日産計劃今後新建工廠也同樣採取「零日本人戰略」。

日本工業機器人巨頭將在華生産核心部件

2014/08/12
日本控制設備巨頭納博特斯克將自2016年起開始在中國生産工業機器人用核心零部件。將投資近50億日元新建工廠,面向中國市場每年生産10萬台工業機器人。

  納博特斯克目前在全球市場佔有約60%的份額,該公司整體的年産能力將增加約20%,達到70萬台。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擴大至超過日美的規模,在中國生産的必要性正在提高。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規模約為3.7萬台。今後受工資上漲和勞動力不足等影響,中國市場上的工業機器人有望以年率15%以上的速度擴大。而世界市場的增速預計為6%,中國的高增速非常突出。

  納博特斯克將在中國生産的是,嵌入工業機器人關節部位的精密減速器。一般來説,每台機器人要使用6個,可以起到增加貨物運送能力的作用。作為該公司唯一的生産基地,三重縣工廠的開工率已經超過90%,增産空間越來越小。

  目前正在江蘇省和上海市等地尋找工廠用地,力爭2016年上半年使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左右的新工廠投入運行。2016年將生産10萬台,計劃在關注市場擴大速度的同時,到2020年提高至20萬台。

  在中國,2013年不二越和安川電機建立了工業機器人生産基地,而川崎重工業也將於2015年啟用新工廠。

寶馬200名外籍員工要把德國標準帶進中國

2014/08/12
      在瀋陽,寶馬與當地的合資公司華晨寶馬擁有年産能達到20萬輛的鐵西工廠。該工廠現有200名外籍員工,其中以德國人居多。公用語為英語。即使是中國員工間互發郵件也規定使用英語。寶馬希望在這裡打造的是一家「德國化」的工廠。
     
寶馬設置的橫穿辦公樓上方的傳送帶(遼寧省瀋陽)
      在食堂等設施所在的辦公樓裏,一條傳送帶從上方橫穿而過。完成塗裝工序的車體在進入組裝工序前都會由此經過辦公樓。寶馬在德國萊比錫工廠也採用了同樣的設 計。目的是讓平時很少有機會親臨汽車生産一線的總務、經營管理及宣傳等業務部門的員工隨處感受「汽車製造」的過程。

      寶馬的相關嘗試是希望將其在德國的製造方式直接帶入中國,並在當地實現德國標準。不過,寶馬「希望避免只由德國人私下制定並轉達方針的做法」(德國籍員 工)正努力在組織間創造和諧氛圍。工廠內,無論德國人還是中國人都身穿黑色的寶馬工作服。其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一體感,將中國員工培養成和德國員工一 樣的優秀人才。

      寶馬在中國市場能以比德國國內更高的價格售出汽車。今年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同比增長23%,達到22.5萬輛。據質量調查公司J.D. Power亞太公司統計,鐵西工廠生産的「X1」在中國高檔SUV(包括進口車)2013年質量排名中位居首位。似乎「德國化」的效果已有所顯現。

      豐田汽車在華建廠時派遣了近100名日籍員工。直至經營步入正軌,一直由日本人負責指揮及質量監督。為了在巨大市場凸顯出自身的優勢,全球各大公司正爭相在人才利用方面絞盡腦汁尋找出路。

      (森安健 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