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9, 2015

押韻者粵音是也

押韻者粵音是也|kameyou

好一個葉劉,一句「李白、杜甫都不是用廣東話作唐詩」,好一個理由去維護「推普廢粵」,結果令守護「粵教中」進入新高峰。葉劉此話一出,罵聲四起。很多人都說廣東話讀唐詩更加押韻,但真正能指出押韻之為何?何解粵音唐詩遠勝北方官話?人云亦云的多,鮮見好文。

   一年前,看著買給女兒的學習大百科─趣味學唐詩,正體字上標有大陸拼音。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看之下,流 (liu) 的韻母 –iu 大異於樓 (lou) 與州 (zhou) 的韻 -ou!相反,用中大粵拼,樓 (lau)、州 (zau)、流 (lau) 三字韻母一樣都是相同的韻 -au,這才叫押韻。 

所謂押韻,是指在創作唐詩之時,在第1、2、4或之後偶數句的最後一個音節 (韻腳),都使用相同的韻母 (元音與尾輔音),使朗誦或詠唱時,鏗鏘和諧。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少,但懂得用拼音來展示出來的卻很少。

  交流之時,有網友舉例,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這首詩更加明顯,用普通話讀,原本同屬「侵韻」的五個字,竟然分化為三個韻,-un / -en / -in 大為不同,一點也不和諧,一點也不鏗鏘。這就是普通話讀唐詩最不知所謂之處。北方官話、普通話的音韻改變太多,距唐音太遠。普讀唐詩已經完全違背押韻的原本目的。相反,粵音始終如一的讓一千三百年前的唐詩仍然鏗鏘動聽。

   北方官話、普通話很久以前經已無法讀唐詩。那些文人雅士就依賴平水韻字典,來檢索文字,查著字典來寫詩仿古。比如清代《佩文韻府》仍然保留了入聲韻,對於喪失入聲一千年的北方人來說有如唐詩聖經,必須死記硬背。

   台灣人用國語學中文,就是跟普通話一樣,完全不押韻地朗讀唐詩。他們的中文教學水準要求很高。當他們學唐詩時,很努力學習押韻的道理,老師傳承《佩文韻府》簡化版本的學理,死記硬背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樓、流、州」是押韻,杜甫《蜀相》「尋、森、音、心、襟」是押韻。背熟了,記熟了,但就由始至終感受不到鏗鏘和諧的音樂感。最可悲的是,他們還一直以為「唐詩就是這樣啦」、「國語唸也沒問題呀」、「押韻亦不過如此」、「根本不動聽」。 

  但對香港人來說,廣東話學唐詩,心諗、口講都是一樣的鏗鏘悅耳。唐詩真正的音韻美,那種境界,只有「粵教中」的香港人才能領會到。 

  再次多謝葉劉的無知與低智,讓中國文化出色的唐詩,成為了「粵教中」的守護神。

   葉劉與那些香港偽中產家長、偽知識份子老師校長,他們推崇「普教中」的原因只不過是跟大陸、台灣做生意很方便而矣,這個原因是合理的。不過,這個原因只能支持香港人用普通話學習「實用漢語」、「商用漢語」。其實中國大陸的大學近十年相繼開辦實用漢語系、對外漢語系、商用漢語系等,完全只學習普通話的會話、聆聽、溝通,不涉及中國文化內容。這有如商用英語、實用英語跟英國文學分離一樣。我反建議這班偽議員、偽知識份子、偽中產推動實用漢語獨立分科,不要染指中文科「粵教中」。好讓香港下一代能用母語感受到唐詩真正的動聽與美之境界。

   葉劉,你廢好喇,不要毒害中文,莫要殘害香港下一代。李白、杜甫不是用廣東話作唐詩,但唐音卻跟粵音最近,用粵音讀唐詩是最優美的,這是唐詩的常識,是音韻學常識,是粵語的常識,是香港人的常識。我只希望香港能回到一個常識為本的國度。 

- See more at: http://news.memehk.com/posts/5452#sthash.MzCOSOwC.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