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4, 2015

中國股市大漲無法減輕債務負擔 陸庭龍: A股價值投資比拼創業板 新一輪金融災難若隱若現


2015年5月14日

陸庭龍: A股價值投資比拼創業板

中國人民銀行在5月7日宣布降低存貸利率0.25%,是去年 11月以來的第三次減息。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與歐洲、日本央行一樣,變得愈來愈 「Predictable」,只要經濟數據轉差,央行便以減息或QE回應。股市的反應也一樣是預期之內,只要央行肯繼續減息或量寬,股市上升變成唯一的選 項。
「A股化」的特色
人行減息後,本周一的上海及深圳股市上升3%,但深圳的創業板升幅卻倍於A股。內地資金的投資模式,一直為海外基金經理詬病,所謂「A股化」的市 場,就是新股勝舊股,超高的市盈率和市賬率連續漲停板的特色。今天深圳創業板指數是3300點,有379隻股票,年初至今的升幅約108%,平均P/E達 119倍。
最近有兩隻創業板的股票價格突破400元人民幣大關,分別是全通教育和安碩信息,前者的業務是網上教育服務,後者提供金融網絡安全服務。股價突破 400元人民幣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因為兩者的市值只是400億和300億元人民幣,與創業板最大市值的樂視網1620億元人民幣差很遠。
情傾賠率高的股票
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的市盈率,全通教育的P/E是888倍,安碩信息是750倍。換句話說,今天的投資額以公司盈利計算,要800及700多年才能回本,人的壽命長者不過百歲,除非閣下是吸血殭屍,否則這隻股票是需要世代承傳的。
是甚麼吸引投資者燈蛾撲火呢?自今年1月上市以來,全通股價上升4倍,安碩上升5.6倍。投資是只爭朝夕之事,股市內真的實行價值投資法的人畢竟是少數,信奉和實行是兩碼子的事情。多數人情傾賠率高的股票,這是歷久常新的故事。
價值投資法放諸四海皆準
不久前,股神畢非德在股東年會上,被問到價值投資法在A股市場是否可行?畢非德的答案是,價值投資法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二法門。筆者認為唯一驗證這 個說法是否正確的,是時間。故事要說得動聽,除了說書人的技巧外,故事內容是否精彩,段落的發展是否曲折離奇,也是重要的因素。價值投資法好比平鋪直敍的 故事,開始及段落的鋪排不怎麼吸引,最後的結局才見真章。
內地上證綜合指數的平均P/E是21倍,深證綜合指數(包括創業板)是58倍,而市場預期兩者的平均P/E可回落至15及28倍,因為相信上市公司 未來盈利上升,令投資價值改善。現在市場聚焦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和「一帶一路」所引起的良性反應,反而忽視了內地消費市場的潛在增長所帶來的可持續發展。
內地消費市場的潛力
創業板塊的爆炸性上升是煙火,只是曇花一現;公司具投資價值才是股價可持續上升的動力。筆者最近閱讀了一本書,《The One Hour China Book》,作者是Jeffrey Towson and Jonathan Woetzel,兩位都是北京大學光華商學院的教授。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中國經歷了30年高速發展,但中國人的消費力未發揮真實的效應。中國的消費佔GDP 的比重由1985年51%下跌至2013年的34%,但在2000至2010年間,中國的消費市場由650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1.4萬億元人民幣,以絕對 價值計算是全球增長第一的。
未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會發生重大變化,由基本商品轉向個性化消費,消費額愈來愈大,主流消費者或中產階層的人數會接近4億。大家不要忘記,今天的中國家庭消費少於一半包含槓桿效應,即是消費貸款,如果達至歐美水平,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股價可以瘋漲,但最終也會回歸理性分析和基本因素。貨幣政策只是股市上升的推手,股票要撐得住持久的高估值,必需擁有真實的投資價值。


2015年 05月 13日 14:01

中國石油股票受追捧 估值水平堪比科技股


圖片來源:Bloomberg News
中國石油在香港的一家加油站。

大家介紹中國新一只科技股: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601857.SH, 0857.HK, 簡稱:中國石油)。

上海股市今年大幅上漲的一個影響就是中國一些最大的國有企業獲得了通常只有高增長行業才能擁有的市場估值。在一些人看來,這反映出中國股市脫離現實的程度。

上 証綜合指數在過去一年上漲了逾一倍,而同期上漲了67%的中國石油對其貢獻最大。該股在2015年迄今已上漲17%,當前價格是其未來12個月每股收益預 期的34倍。這樣的預期市盈率相當於甚至高於騰訊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簡稱:騰訊控股)(36倍)、阿裡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30倍)等中資科技巨頭以及像Facebook Inc. (FB)(35倍)和谷歌(Google Inc., GOOG)(18倍)這樣的美國科技公司。

相比於全球其他同類股,中國石油的股價也更好地經受住了低油價的沖擊。中國石油3,730億美 元的總市值已經高於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 XOM),後者的股價今年以來下跌了6%。中國其他大型石油公司在上海市場的股價都表現強勁。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 600028.SH, 簡稱:中國石化)在上海的股價今年以來上漲了19%。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 0883.HK, 簡稱:中國海洋石油)在香港的股價同期上漲了23%。

中國石油股的大幅上漲與國內投資者追漲的投資風格密切相關。

但現在的兩難境地是:投資者應該繼續順勢而為,還是繼續堅持根據公司基本業績和企業實力來進行投資?

畢 竟,中國油企並非不受油價下跌的影響。中國石油第一季度淨利潤大降82%。此外,中國政府掀起的反腐風暴也波及到油企高管。上月中國石油副董事長接受調 查,這是該公司及其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最新落馬的一位高管。

一家大型外國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理說,無論以何種財務標準衡量,中國石油在股價上的飆升都令人匪夷所思。該資產管理公司一直持有對中國石油A股的投資。

但他說,市場上有一種很強勁的幫助股價和公司業績脫鉤的勢頭。

投資中國資源企業的另外一個考量是,期待這些企業步入使其更高效的改革軌道,如剝離不良資產或非核心業務等。預計中國石化最終會推動其加油站業務的上市,不過該業務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已延後至明年。

還有傳聞稱中國政府可能整合最大一些國有企業,但這類行為遭到行業專家反對,他們認為企業整合應交給市場競爭推動,而不是由政府插手。

投資者既考慮到以上積極因素,也擔心此輪上漲中漲幅最大的股票下跌時也會最快。

AllianceBernstein Holding亞太地區首席投資長Stuart Rae稱,他們仍關注改革因素,但對能源價格下跌感到擔心,因此決定投資那些在其他方面有改革機會的個股。該公司繼續押注電信、公共事業和保健領域的國企 股,認為中國政府國企改革會選中這些行業的大公司。

其他基金經理也對石油類國企避而遠之。

Edmond de Rothschild Asset Management高級基金經理David Gaud稱,這類企業並沒有確切表明將剝離非核心資產、優化資產並改進管理(更多地照顧少數股東,釋放價值並發放更多派息)。該機構堅持主要投資所謂的中 國新經濟股,比如保健、科技股等。

Gaud稱,如果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改革進展有限,那麼必須只根據經濟周期繼續對這些油企估值。

Chao Deng


2015年5月14日

新一輪金融災難若隱若現

雖然目前仍是炒(中、港)股「安全期」,意味阿爺短期內續放水、刺激股市反覆尋頂。不過,這並不代表中港股市可成為「絕緣體」,不受外圍市況影響。而近日多國公債債息飆升,也許是不容忽視的外在因素,因為這可能是引發新一輪金融災難的導火線。
說時遲,那時快。今年初投資者還被多國較短期公債債息跌至負水平(即買債投資者要付利息),而產生不少困惑。不過,踏入上月下旬,多國公債債息,尤 其較長年期的已從低位顯著抽升。其中,歐羅區10年期公債孳息,便由0.075%歷史低位,飆升至0.675%,上升達八倍之巨。美債息則由上月初的 1.86%低位,攀升至本周初的2.28%【圖1】。按以往的波幅而言,債息近期如此急升,可謂非比尋常。
那麼,為何債息出現飆升情況呢?首先,讓我們先了解,為何之前債息跌至如斯低、甚至負息水平?
眾所周知,金融海嘯後多國央行透過量寬(QE)在市場買入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公債,令市場公債的供應,尤其短年期的大幅減少。事實上,在美、歐、日和 英四國央行齊齊量寬下,公債淨發行量(即扣除央行買債部分後)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便輾轉下滑(意味供應減少)。截至今年初,淨發行量更出現負數的情況 【圖2】,即個別央行甚至於市場「爭買債」。
此外,踏入去年下半年後,隨着聯儲局逐步完成收水行動(tapering),美元開始轉強,加速商品價格尤其油價回落,令環球通縮壓力若隱若現。事 實上,多國打和利率(break-even rate;【圖3】)亦同期從高位反覆下跌,個別國家甚至跌至負水平,反映當時市場確實預期通脹下滑,甚至有通縮風險;加上歐、日經濟當時表現乏善足陳 (而美國經濟數據時好時壞,加息時間遙遙無期),資金續流向債市。在公債「貨源歸邊」、「需求殷切」下,債價水漲船高,甚至中、短期債息出現負利率的怪異 現象,便變得「合情合理」。
值得補充的是,由於央行入市「爭買債」的緣故,投資者在較短檔期債券市場上已無貨可買,大量資金被迫流入較長檔期的債券【圖4】,甚至高息債券市場 (high yield),造成短期債息跌至零或以下水平,而中長期債息則跌至歷史低位。換上另一角度看,在央行人為干預,加上多項客觀經濟環境配合下,造就債市成為 另一個主要擁擠交易(crowded trade)的戰場。
不過,(債市)好景不常,美元4月初從高位回軟,油價則從低位回升逾四成,通脹預期升溫【圖3】,加上歐洲經濟續改善,以及近日聯儲局主席耶倫表示 美股、債(尤其後者)價格過高,因而觸發近期猶如「戲院失火」,債價急瀉(債息飆升)的走勢。從近日債息抽升的表現,其實正突顯環球金融市場一個深層次問 題,即債市交易流動性(trade liquidity risk)風險,進而聯儲局所須面對的政策悖論(policy paradox)。
金融海嘯後,央行們的量寬(QE)和零息政策(ZIRP)雖為市場提供萬億元計的貨幣流動性(money liquidity),形成市場資金泛濫、資金唾手可得的盛況。而大量資金在金融市場流竄,不但造成多項資產泡沫化,且在央行QE政策對市場帶來扭曲下, 也孕育多個crowded trades陣地,而債券市場成為其中最多投資者參與的市場。
問題是,若因某種因由,例如聯儲局往後落實退市/利率正常化行動,引發債市這個crowded trade出現一窩蜂、大規模的冚倉潮(即沽售債券),惟在市場交易流動性嚴重不足(即投資者同時若要沽貨時,可能難以或沒有足夠交易對手),再加上資產 價格的連鎖關係,隨時會出現2008年9月AIG事件,以致新一輪更大規模的金融災難。
一窩蜂沽債或釀骨牌效應
其次,按近日聯儲局主席耶倫指出,股、債市場價值偏貴的言論,似乎暗示聯儲局可能正部署退市行動。若果真如此,意味這場金融災難很可能由聯儲局引 爆。不過,若然屆時金融市場出現交易流動性不足的危機,聯儲局(及其他央行)作為市場流動性最後提供者,必會採取救市行動(QE4?);這顯然令其退市/ 利率正常化行動難得寸進,甚至出現行兩步退三步的荒謬現象。這也解釋了,筆者不相信聯儲局可以成功退市,甚至明年會再推新一輪QE的部分因由。
總括而言,經過近七年以來多國量寬政策下,已大大扭曲債券市場的生態。奇貨可居、貨源歸(央行)邊,造就目前短債在零或負水平的荒謬現象。與此同 時,這也突顯市場交易流動性風險的嚴峻問題。無論如何,不論誰先打開這個潘朶拉盒子,意味近日債息急升所觸發的金融震盪,也許只是開始;長達十年計的債市 牛市也將隨時壽終正寢。金融市場很可能將面對較2008年金融海嘯更大衝擊的金融災難;屆時又要看央行們能否力挽狂瀾。
信報投資分析部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2015年 05月 13日 09:26

中國股市大漲無法減輕債務負擔


圖片來源:Tomohiro Ohsumi/Bloomberg News
中資非金融企業今年股權籌資額達380億美元,其中房地產和建築企業僅融資24億美元。

市大漲可能減輕中國沉重的債務負擔。但截至目前,真正受益的卻是那些債務問題不怎麼嚴重的企業。

中 資企業近期一直在積極發行新股。華潤置地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Land Ltd.)和復星國際有限公司(Fosun International Ltd.)本週各計劃配售10億美元新股。考慮到中國當前的高杠桿環境,企業配股無疑是件好事:股權籌資越多,就可以償還更多債務。

中國政府似乎也支持股市上漲,官方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文章鼓勵普通投資者入市。於是這催生出一種觀點:推動股市和相關股權融資是中國政府減輕債務負擔策略的一部分。

然而發行新股的企業基本上不是那些最急需現金的企業。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資非金融企業股權籌資380億美元,其中發行主力是科技、醫療保健和消費品企業,這些企業的槓桿問題並不顯著。

相比之下,債務纏身的房地產和建築企業僅融資24億美元,槓桿水平高企的礦業、公共事業和能源企業融資38億美元。科技企業的新股籌資規模超過後兩類企業的總和。

即便是在負債高行業,進行股權融資的也是那些實力更強、更加審慎的公司。國有房地產開發商華潤置地計劃通過發行新股融資12億美元。據Capital IQ的數據,此舉將使華潤置地的淨債務/股本比例從已經可控的45%降至33%。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陳龍稱,以歷史標準衡量,此輪股權融資總體規模相對較小。非金融企業股權融資佔整體經濟所籌總資本的比例僅為5%,而其餘95%均為債務融資。2007年中國政府推進國有企業上市計劃時,股權融資比例達到20%。

如果中國政府加大推動新一輪國有資產上市計劃的力度,股權融資的比例可能會攀升。中國政府已經表示將推動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到目前為止推進力度不大。

另一個問題也值得關注:有多少股權融資其實是建立在債務融資的基礎上的?在過去一年中,中國股市上的融資融券餘額已增長逾三倍,至人民幣1.8萬億元(合2,900億美元)。部分股權融資的資金至少是間接來自投資者的舉債。

即便是負債最重的公司成功通過股權融資降低了槓桿,真正的受益者是誰?如果突然到來的牛市以同樣的速度發生逆轉,那麼中國降低債務槓桿的重任最終還是落到了那些蜂擁進入股市的普通儲戶的肩上。

Alex Frangos




中國投資增速放緩 房地産是6年來低水準

2015/05/14
        中國國家統計局于5月13日發佈的4月主要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産開發投資1~4月比上年同期增長6.0%,增長率相比1~3月下降2.5個百分點。降 至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1~5月(增長5.8%)以來的最低水平。經濟減速跡象明顯,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領導層將出台追加貨幣寬鬆等進一步的經濟刺激 舉措。

 圖為海南的高鐵建設工地
        顯示建設和設備投資總體動向的固定資産投資1~4月增長12.0%。增長率相比1~3月下滑1.5個百分點,與截至2013年的10年裏每年增長 20~30%相比,幾乎降至一半水平。此外,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但受房價低迷的影響,房地産投資放緩,拉低了整體水平。

     此外,企業生産活動也出現減弱跡象。4月乘用車産量比上一年同月下降11.2%,創出雷曼危機之後2008年12月以來的首次2位數降幅。以房地産市場為中心的投資放緩仍未止住腳步,企業生産活動復甦緩慢。中國經濟的減速跡象依然濃厚。

      在內陸地區的四川省德陽市,5月12日下午,一家機械行業的國有企業遭到約1千名員工包圍,人們叫喊著口號。據中國媒體報導,因業績惡化而打算裁員的管理層遭到員工反對,自11日起抗議示威出現擴大。

       企業生産活動出現低迷,正對就業造成不利影響。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月增長5.9%。增速與3月相比加快了0.3個百分點,但與超過8%的2014年全年水平相比明顯放緩。

       4月份新車銷量下降0.5%,除了由於春節因素而導致統計數據容易波動的1~2月之外,時隔2年7個月低於上年水平。與此同時,乘用車産量甚至出現2位數下滑,而汽車整體産量也下降0.3%。

      平板玻璃産量下降11%,水泥下降7%。房地産行情持續低迷,投資增長乏力導致耐用消費品和建材等廣泛行業的生産放緩這一格局仍在延續。

       中國經濟一直嚴重依賴投資。在雷曼危機後,推出了4萬億元的鉅額經濟刺激舉措,在拉動2009年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方面,投資貢獻的比例達到近90%。而今年1~3月已下降至不到20%。

       在投資大幅放緩的同時,消費依然表現堅挺。由於對前景的擔憂,高額消費被敬而遠之,即使在這種背景下,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零售業銷售額)依然增長 10.0%,保持2位數增速。電子商務保持40%的高增速,同時,迅速增長的快遞企業通過手機簡訊告知顧客貨物送達時間等的新服務也實現增長。

       當然,消費市場的增長需要較長時間,仍然欠缺足以拉動經濟整體的強勁力量。中國人民銀行自去年秋季起持續出台了貨幣寬鬆舉措,而中國政府也重視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由於為支撐目前的經濟,只能刺激投資和生産。

  人民銀行5月13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0.1%。低於中國政府為今年設定的「12%左右增速」目標。人民銀行剛剛于11日降息,但市場很多觀點指出,「進一步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加大」(澳新銀行(ANZ))。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大越匡洋 北京報導

日本成為靠旅遊掙錢國家?

2015/05/14
      2014年度可能是日本成為「靠旅遊掙錢國家」的一個歷史性年份。據日本財務省5月13日公佈的國際收支統計速報顯示,日本的「旅遊收支」(外國訪日遊客在日本的消費金額減去日本人在國外的消費金額)時隔55年再次實現順差。

      順差額達到2099億日元。雖然金額並不算特別大,但是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旅遊收支逆差終於轉向順差,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訪日外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金額 達到2萬2344億日元,與2013年度相比大幅增長了41%。原因是訪日外國遊客人數的大幅增加,這一人數2014年度達到1467萬人,同比增加 33%。同時,訪日外國遊客的人均消費額也達到1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806元),排在首位的中國大陸遊客的人均消費額更是達到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萬5540元)。與節儉意識較強的日本民眾相比,外國遊客顯示出更為旺盛的消費欲,這也成為彌補因人口減少而導致的內需不足的日本國內市場的希望。

東京秋葉原聚集的訪日遊客(4月)
      另一方面,日本人在國外的消費金額下降4%,減至2萬245億日元。在匯率市場上,日元趨於貶值,2014年度前往國外旅遊的日本遊客人同比下滑3.5%,僅為1667萬人,這也對旅遊收支實現順差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日本的旅遊收支以往也曾在單月出現過順差的情況。比如舉辦大阪世博會的1970年7月時的單月旅遊收支就曾經實現了順差。但是以年度為單位的旅遊收支實現 順差還是繼1959年以來首次。雖然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經濟先後經歷了高速增長、泡沫崩潰等起伏,但旅遊收支的逆差似乎一直被認為是理所應當。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表示,日本人開始逐漸自由赴海外旅遊還要追溯到舉辦東京奧運會的1964年,當時前往國外旅遊的日本遊客僅有12萬人。據稱,在此前旅遊 收支實現順差的1959年度,出國的日本人數被認為還不到10萬人。之後,隨著固定匯率制崩潰,當美元兌日元匯率達到1美元兌100日元時,對於日本人來 説,前往國外旅遊變得不足為奇,也因此旅遊收支開始一直處於逆差狀態。

       日本政府將增加訪日外國遊客數量作為增長戰略的一大支柱。提出了以2020年度為目標,將訪日遊客人數增加至2000萬人的計劃。日本日生 (NISSEI)基礎研究所經濟調查室室長齊藤太郎預測稱:「今後,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遊客還將不斷增加,旅遊收支順差還將繼續擴大。」

      但是,在接納外國遊客的體制方面,日本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能夠使用外語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數量較少等等。如果日元匯率轉為升值,前往國外旅遊的日本人將 會增加,旅遊收支轉為逆差的壓力也有可能不斷加大。日本是否真正能夠成為「靠旅遊掙錢的國家」,目前還不能夠掉以輕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藤川衛

從日本旅遊收支「破天荒」談起

2015/05/1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5月13日,日本財務省發表了2014財政年度的國際收支統計。受惠 於日元貶值貨物出口恢復較快之外,石油、天然氣等燃料進口價格的下跌貨物進口額減少,2014年度經常收支順差為7.8萬億日元,與上年度的1.5萬億日 元相比大幅改善。在號稱「製造業強國」的日本,很多人只關注汽車、工具機、家電等工業産品的出口,但是上年度國際收支的最大亮點應該是旅遊收支發生歷史性 變化。2014年度日本的旅遊收支為2,100億日元的順差,規模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按照現有的統計方法是1996年度以來第一次實現順差,如果按照 舊統計方式一直追溯下去的話應為1956年來第一次順差。因此對很多日本人來説,旅遊收支能夠實現順差簡直如同天方夜譚。

肖敏捷
        將近60年以來日本的旅遊收支第一次能夠實現順差,中國遊客功不可沒。日元大幅貶值和放鬆簽證管使去年訪日海外遊客人數創歷史新高,中國遊客首當其衝。有 關中國遊客赴日觀光以及闊綽購物的相關報導鋪天蓋地,在此不再重覆。筆者想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一下日本的旅遊收支問題。2014年度,日本向海外支付的旅 遊開支為2萬億日元,而創下歷史記錄的2004年度為4.2萬億日元。這10年裏為何減少一半?


  肖敏捷論中日

  為什麼東京很少看到擺地攤的?

  該如何看中國遊客「買空日本」

  日本婦女能頂三分天?


  日本人為什麼不炒股?

  如何拯救「安倍經濟學」?

  成也黑田,敗也黑田?

  日本大媽跳不跳廣場舞?

  日本該不該開賭場?

  日本呼喚職業經理人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

  給「Made in Japan」指條路

  加稅之前買什麼?

  海外投資家為何對日本股市失去熱情

  
天下沒有免費午餐

  馬年的日本股市奔騰還是折騰?

  一杯咖啡多少錢?

  核電站也需要「洗手間」


  
更多》》》

       筆者認為日本人越來越不想去海外是主要原因。有關日本居民出境人數統計可以追溯到1956年。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除了個別年度之外,日本居民出 境人次數均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高速增長期為1971年到1973年,這三年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4.9%、44.8%和64.4%。迫於美國壓力,日本 開始讓日元大幅升值以及放鬆外匯管制,60年代的「所得倍增計劃」造就的中産階層掀起空前的海外旅行熱潮。聽很多上了年紀的日本人回憶説那時侯去歐洲,到 處可以看到脖子上掛著照相機的日本人,無論在酒店還是在百貨店,服務人員一看到黃色面孔立即用日文打招呼。

        第二次海外旅遊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鼎盛時期。股票和房地産價格大漲,企業業績也不斷創新高,老闆給員工漲工資獎金,這段時期日本土豪們在海外一 擲千金,從名牌手錶、皮包到房地産,都留下不少「佳話」。但是,自從1990年日本居民出境人次數創下1千萬人次的記錄之後開始步入低谷。經濟蕭條、股票 套牢,加之很多人連飯碗都不保,一家老少去海外旅遊只能成為奢望。即使去海外旅遊也儘量使用價廉物美的旅遊服務,象去台北吃小籠包、到峇里島曬太陽等追求 「小確幸」成為海外旅遊的主要目的。2013年和2014年日本居民出境人數連續兩年減少,日元貶值加之對國外的治安、飲食等的擔心,很多日本人寧願選擇 在日本國內旅遊,最近幾年開始流行鐵路旅遊熱便是一例。

       另外,以海外出差、留學等方式去海外的日本人也在不斷減少。前者是因為日本企業海外佈局高潮已過,現地化以及IT化令企業無須經常派員工出 差海外。後者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去海外留學,根據日本外務省的統計,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在美國留學的日本人數一直走下坡路。有關此問題,既有經濟方 面的原因,也因為日本國內生活過於安逸,很多人不願意出去創世界。

       儘管如此,2014年,日本居民出境人數為1690萬人次,從大約1.2億的日本人口規模來看比例其實並不算低。從中國人口規模以及企業向海外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人走遍全世界的時代剛剛開始。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作者所屬公司SMBC日興證券無關)

    專欄:肖敏捷論中日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 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SMBC日興證券經濟分析師。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