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4, 2015

李錦記後人掟逾億 請過萬中國員工豪遊泰國 改變是無聲無味的

李錦記後人掟逾億 請過萬中國員工豪遊泰國


公司為12,700名員工包團,到泰國免費遊。(互聯網)

天津市一間中資企業老闆獎勵6,400名員工到法國度假,這個紀錄遭內地另一港資公司打破。香港李錦記第4代傳人李惠森,在中國經營的大型直銷公司無限 極,近日組織12,700名員工到泰國免費遊。整個行程出動110個班次的飛機,以及400部旅遊巴。員工抵達泰國後,其中遊湄南河就要出動36艘客運量 達300至400人的大型旅遊船。

泰國旅遊局的局長表示,因為這個旅行團太大,旅客會從本月10日至26日分批抵達泰國,每一團的人數介乎2,000至3,000人左右。他們參加的是一個曼谷芭提雅6日團,全程留宿4星或5星酒店。泰國政府估計,這單生意可以賺到6億泰銖(約1.23億元人民幣)。

她還透露,無限極計劃明年會帶2萬人到泰國,而中國巨無霸團的到來,可以彌補一部份俄羅斯旅客因為貨幣貶值,而減少赴泰旅遊的損失。

網 民「Chris晨920」在微博寫道:「我們泰國時間凌晨兩點多,沒想到的是照樣警車開道送到賓館!進入房間,第一映入眼簾的是泰國旅遊局局長給每位業務 伙的歡迎函,是甚麼樣的國家,跟隨甚麼樣的公司?讓我們這些平平凡凡的老百姓受到國賓的待遇?百年李錦記,我們的無限極是我們國家的名片!我慶幸我的老師 把我帶進無限極!」

新浪微博/泰國《曼谷郵報》


東京眼(64)改變是無聲無味的

2015/05/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大概八年前,有一個很喜愛韓國,很討厭日本(我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討厭一 個國家的,如果你不是那個國家的人,或是跟那個國家有很密切的關係,一個正常人大概是不會討厭一個國家的。不過,我的朋友大多不是正常人吧?)的朋友告訴 我,他覺得日本墮落了。原因是,他在關西的海關見到一個海關關員,跟他説:「你好。」

        以前的日本人,不屑跟人家説外國語的嘛,不是嗎?那個很討厭日本的朋友問我。

        有時候,我都不會回應這些問題。究竟他想我答什麼?他想我回答:「對啊對啊,日本折墮了。」還是答他:「日本人不是很會待客嗎?看見你這種有錢的傻瓜,當然要對你們中國人好一點呀。」這樣會比較好?

        對香港那些中高年、相對保守,最愛香港很多自由行遊客的香港人,日本多了中國遊客,當然是好事了吧?最近日本因為賞花時節,大量中國遊客 去旅行,爆買便座、衛生巾、唐瓷刀這些都是小事。三十萬張簽証用貼紙也不夠用,要即時製造特別版、有櫻花圖桉的臨時簽証也是小事。中國遊客賞花過後,留下 大量有簡體字的垃圾也只是小事。中國遊客拍照的時候折掉櫻花的樹枝,也是小事。就算在新聞看到有中國遊客到火車「嘗試玩」癡漢遊戲,當然是小事。對香港那 些中高年,覺得中國遊客就是財神大主顧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接待中國遊客,犧牲一點別人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問題?

        在東京街頭,餐廳都貼有「有中國語菜單」的字樣,走到藥妝店都有戴著「我會説中國語」臂章的服務員。我的學生當然是高興,因為當他們帶家人來日本的時候, 就不用再為他們「有興趣」的藥妝品逐項翻譯,當有魚的漢字不會讀(或不會説明)的時候被家人訕笑「你在日本唸什麼書」。當走進藥妝店的時候,感覺就好像即 時回到香港的藥房,到處都是普通話,還有總是很急很趕很慌忙買東西的大陸豪客們。
當然,日本的傳媒不會告訴日本人,某家L字頭的巨型家電店,其實已經是中國資金。當中國人走到東京的秋葉原,

        也許,日本人都覺得沒什麼了吧?可是,我們去日本的遊客,就會有很大的感受。最近朋友從大阪回來,大阪這兩個月接待很多陸客,藥妝店的盛況都只是小事。大 阪是商販都市,賣東西的人都很會待客,隨口跟你説兩句中國語當然不成問題。但朋友告訴我,他發現大阪真的不同了,只是半年沒有回去大阪,他已經感覺整個城 市買東西的地方都是中國人,而在心齋橋那個固力果的大燈箱面前,他發現有兩個大叔表演他們的國技:吐痰。

        這些畫面,香港人一點都不會陌生。我們這十二年,一路走來,很多人好像賺了一點錢了。沒有趕上這班自由行列車的人,就一天一天的受著可怕的租金升幅騷擾,一天一天的沒有希望的活著。慢慢,老店會消失,換來一家又一家都是做自由行遊客生意的店舖嗎?

        有些影響,是不容易被發現的。日本正在改變。不知道日本人,又知不知道呢?改變是無聲無味的,當失去最重要的東西的時候,往往,就不可挽回了。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