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抵制日貨與抵制日語的邏輯

抵制日貨與抵制日語的邏輯

2012/10/01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文:從北京出差回到日本的一位中國友人告訴筆者,「前一段在北京的書店裏,用來學習日語的語法書都看不見了。甚至中國人編寫的日語書 籍都銷聲匿跡了」。由於受反日情緒高漲的影響,北京的書店好像把和日語沾邊的書籍都放進了倉庫。聽到這些,筆者感到非常遺憾。

 圖為北京書店中原為與日本相關的書籍改為其他書籍的書架。(kyodo)
      筆者曾在日經中文網刊登的《中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中 闡述了自己的想法。筆者認為從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的中日兩國的經濟結構來看,抵制日本產品不僅將傷及日本,還將令中國蒙受損失。同時筆者還認為,中國要想成 功抵制日本產品,必須能夠生產出質量好于日本產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中國的各位讀者也存在各種不同觀點,支持抵制日貨的人想必不在少數。但筆者堅信,如果 連中國人編寫的日語學習書籍都放進倉庫,這對中國的未來絕對沒有益處。

       此時,筆者想起了日本知名智庫一名高管曾經說過的話。這位高管曾經到中國訪問,並與人民解放軍軍官進行過暢談。當時在場的所有軍官沒有一個人學習過日語,這位高管對此感覺非常震驚。這位高管當時真想問那些軍官,「中國的假想敵國家果真是日本嗎」。

      眾所週知,《孫子兵法》裏有一句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軍隊中,學習假想敵國家的語言、了解敵國的真實情況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能客觀地掌握敵國的真實情況,在發生戰爭時才能預測敵方的戰術,讓戰鬥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從前日本海軍的假想敵國家是美國。日本海軍軍官所有人都學習英語,而後備高官或留學美國或以武官身份常駐美國。因此,海軍首腦部門對美國情況非常理解。但 是,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陸軍的假想敵國家是蘇聯,而按傳統,陸軍精英軍官一般都是留學德國。在日本陸軍中,通曉英語的人才很少,而了解美國經濟和社會的人 才更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30年代後半期,曾擔任日本海軍省次官的山本五十六(後來的日本連合艦隊司令)以激烈反對陸軍戰略而聞名。當時,陸軍主導著日本侵華戰爭,極力鼓吹 發動對美戰爭。因為以山本為代表,海軍首腦都曾經留學美國,對美國的真實情況有深刻認識,他們清楚地知道,在鋼鐵生產能力和艦船建造能力方面,美國遠遠強 于日本。海軍首腦部門的想法是盡一切可能避免與美國開戰。

      但不幸的是,日本在中國不斷擴大戰線,受此影響,海軍中出現了比陸軍更加強硬的勢力。在對美問題上,主和派被迫離開了海軍中樞。遭到孤立的山本五十六至此 才下定決心與美國開戰。下定開戰決心的山本曾經表示,「在最初的半年或1年中,日本海軍可以大有作為。但如果戰爭持續2年到3年,日本則沒有信心」。也就 是說,考慮到美國的經濟實力,持久戰對日本不利。

      日美戰爭開始後,英語作為敵對性語言被禁用,也不允許學英語。普通國民連美國的報紙都看不了,也無從知曉事態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就連已經在日本紮根的、由 英語發展而來的外來語也被禁用。「咖喱飯(Curry Rice)」是日本人十分愛吃的東西,但這種叫法被禁止,改為使用「辣味湯汁澆飯」這種奇怪的說法。日本全體國民都得了反美歇斯底裏症。

       果然不出山本五十六所料,在日美戰爭前半年,日本憑藉航空母艦,掌握著戰爭主導權,但後來美國陸續生產出航空母艦和飛機,日本在物資上處於劣勢。另外,美 國動員會日語的人來破解日語密碼,奪回了主導權。而不懂英語、對美國一無所知的日本陸軍則最終迎來了戰敗的悲慘結局。

      絕不能再次發起戰爭。今後日本與中國的「戰爭」將是通過市場在經濟領域進行角逐。要想贏得經濟競爭,必須有會日語、了解日本企業的人才。而拿走日語書籍,是無法培育出這種人才的。

      曾有過一面之緣的韓國人的話令我至今難忘。他說「學韓語的日本人很少,但學日語的韓國人卻很多,在與日本的競爭中,韓國佔多大的優勢啊」。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筆者是日本經濟新聞社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中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

2012/09/18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中國全境發生了反日遊行,遊行中「抵制日貨」的口號非常顯眼。在中國的互聯網上,甚至有人呼籲,美國蘋果公司的新款智慧手機"iPhone5"的「眾多部件是日本生產的,不要購買蘋果手機」。中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

kyodo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9月13日的記者會稱:「中國消費者以理性方式表達立場和想法是他們的權利,對此表示理解」,網絡上呼籲抵制日本產品的聲音不斷增多。抵制的矛頭甚至指向了在中國極具人氣的iPhone手機。

     據稱,iPhone5大量採用了半導體存儲器、液晶面板以及電容器等日本企業生產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主要由日本東芝、爾必達存儲器、日本顯示器公司、村 田製作所以及TDK提供。獲知這些信息的中國消費者在網絡上呼籲,「不要購買iPhone手機,要購買三星和中國廠商的智慧手機」。

     不過,中國消費者即使轉為購買三星和中國企業的產品,也很難完全排除日本零部件。因為三星也絕非與日本企業的產品毫無關係。據說三星在面板原材料方面採用了日本住友化學等日本企業的產品,在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生產領域則使用了尼康等日本企業的設備。

     此外,雖然中國的便攜終端廠商在很多情況下採用的是台灣企業的零部件,但在台灣的零部件上,作為半導體基礎的晶圓以及作為面板基礎的玻璃大部分也是由日本 企業生產的。在東亞已經形成了由日本企業提供原材料,韓國與台灣生產半導體等中間產品,然後在中國大陸組裝成最終產品的分工體系。如果將日本企業的產品從 分工網絡中剔除,那麼任何企業都將無法進行生產。

      隨著代工生產的普及,單純抵制日本產品已經越來越難。中國家電巨頭TCL目前為東芝、索尼以及松下代工生產產品。因抵制日本產品而遭受傷害的不僅限于日本 企業,還有可能波及中國企業。因優衣庫品牌而廣為人知的日本迅銷公司等服裝相關企業也委託中國的服裝工廠進行代工,如果迅銷公司的銷售額下降,就難以避免 對中國工廠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日本的汽車廠商在中國銷售的大部分產品也都由中國國內的工廠生產。日產汽車除了在武漢、鄭州擁有工廠之外,還計劃在大連建設新工廠。大連市屬於汽車 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日產的項目對包括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內的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將非常巨大。如果中國民眾持續抵制日系車,中國開發內陸地區和振興東北的計 劃就有可能受到影響。中國政府正致力於普及節能型汽車,但在節能領域,如果中國排除豐田的混合動力車和日產的電動汽車,技術轉移預計也很難推進。

      令人意外的是,中日經濟的聯絡甚至已經擴大到糧食領域。中國穀物的進口量正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大豆,中國國內消費的7成以上依靠進口。大豆可供生產食用 油,而豆粕還可用作飼料。中國長期從美國進口大豆,但由於考慮到美國旱災的影響,最近已經開始擴大進口巴西大豆。在巴西,參與大豆生產、收購和出口等一系 列業務的正是日本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以及丸紅等日本商社。丸紅表示「本公司出口的巴西大豆的95%均銷售到了中國」。

     丸紅還與中國的中儲糧油脂、山東六和集團聯手拓展飼料合資業務。同時,三菱商事去年與中糧集團簽署了每年最多500萬噸的大豆供給協議。中國的消費者或許 不會因為是日本企業提供的,就拒絕食用油和利用大豆豆粕飼養的豬肉吧。如果沒有日本企業的合作,中國有可能因大豆供應不足而導致糧食價格出現通貨膨脹。

    通過市場網絡,包括日本、韓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已經形成了鬆散的經濟區。如果市場網絡因政治層面的摩擦而受到影響,所有相關國家和地域均將蒙受經濟利益上的損失。如今,各國關係已經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

     在2005年和2010年的反日遊行中,雖然也曾經有人呼籲抵制日本產品,但並未長期持續下去。而在日本,雖然也曾一度發生拒絕使用中國產品的「拒買中國貨」,但日本民眾最終明白,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上述運動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銷聲匿跡了。

      如果理性地考慮問題,那麼破壞市場網絡對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這是顯而易見的。東亞各國曾憑藉智慧避免了政治上的分歧,並通過市場相互聯絡,進而不斷成長。此次,東亞的經濟網絡是否能再一次跨越政治上的危機,繼續維持繁榮呢?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2012/09/25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撰稿:日經中文網9月18日刊登我的《中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一文激怒了很多讀者。讀者估計是對沒有日本生產的原材料、部件和製造裝置,市場相互關聯的東亞經濟就無法成立的結論覺得窩火。那就讓我們再來重新考慮一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筆者的話或許刺耳,但還請大家耐心看下去。

 kyodo
     如果想要徹底抵制日貨,中國只要加強自身實力,能夠生產日本製造的所有產品就行。在全球經濟時代,一條龍生產的經濟結構雖然效率非常低,但理論上並非不可行。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不受其他國家企業和政府的干擾,按照自身的國情來發展經濟。

      上次我在文章裏指出,在購買智慧手機時,無論買的是美國蘋果、韓國三星,還是中國國內企業的哪一款產品,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願 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須首先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穩腳跟的半導體企業。只要建立起半導體產業,原材料企業和製造裝置企業就會應運而生。中國從幾十年前 就開始高呼培育半導體企業,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培養出一家能夠與韓國三星、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相媲美的世界頂尖級半導體企業。

      半導體是一項競爭激烈的產業。每年最少也需要數十億美元的設備投資。還需要長年的研究開發。而且,這些努力並不一定立竿見影。倘若對經濟形勢和市場動向做 出誤判,轉眼之間就會蒙受鉅額虧損。因此,企業需要具備能夠果斷做出決策的領導,以及能夠應對靈活變化的企業組織。中國之所以沒有培育起半導體產業,原因 就是沒有具備以上條件。企業就算擁有豐厚的資金,如果滿腦子只想著馬上賺錢,他們選擇的往往都是房地產投資之類的投機方式。資金很少會投向半導體之類需要 耗費大量時間才能盈利的燙手山芋。公司組織也是以僵化的官僚掌控的國有企業為主,欠缺根據世界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產品能力。如果希望實現智慧手機部件的國產 化,首先就要丟掉短期盈利的想法。並且向研究開發注入大量的資金。向海外企業派遣人才,培養經受過嚴峻市場環境考驗的經營指導者。

      在文章中筆者還提到把日系汽車完全趕出中國市場同樣困難。這是因為很多中國消費者購買日系車看中的是品質和油耗。怎樣才能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品質呢?對於 這一點,強化零部件產業同樣必不可少。汽車產業尤其需要提升中小企業的水平。日系汽車的好並不是好在設計上,而是好在零部件的品質上。

      日本有很多製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業。在年輕的時候,筆者曾經採訪過一家製造生產螺絲時使用的「螺紋切削工具」的日本企業。那是一家員工還不到100 人的小企業。製造螺紋切削工具雖然掙不了大錢,但在小小的工廠裏,大家都在專心致志地工作。日本的中小企業以製造為豪,把全身心都撲到了金屬和機械的加工 之中。而日系汽車產業的品質,依靠的就是這些零部件的精巧。而反觀中國,資金都向大企業集中,中小企業因為貸款困難,很容易就會倒閉。如此一來,就積累不 到技術。因此,中國應該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關注,採取措施協助他們進行經營。這樣的話,汽車和機械產業就會越來越強,零部件品質終有一天會超越日本。

       筆者還寫道中國面臨穀物短缺,正在借助日本商社的力量從巴西進口大豆。其實,筆者在聽聞這樁業務的形式之時,也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中國企業不直接向 巴西的農戶購買大豆,而是要委託日本商社?如果直接向農戶購買大豆,還能省下無謂的成本。日本商社方面給出的回答簡單明了,「巴西的農戶不一定有錢就賣。 如果沒有跟農戶以及當地的收購商建立密切的信賴關係,他們就不會賣」。日本商社的員工在巴西的土地上奔波,挨家挨戶訪問農戶和收購商,深化了與對方的關 係。而賣給中國的大豆,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收集而來。

日本商社能夠打入巴西農業還有一個原因——日裔。在巴西,長期從事農業的不少是來自日本的移民。在過去,貧窮的日裔移民以佃戶的身份,在咖啡豆農場裏默默 幹著人人嫌棄的重活。努力終究會得到回報,依靠存下的血汗錢成為農場主的日裔開始湧現。並且發揮農場主的力量,把在日本種植的大豆引進了巴西,在巴西推廣 開來。巴西人非常尊敬日裔為農業做出的貢獻。日本商社都表示「日裔的聲譽為收集穀物帶來的便利不可估量」。這與其他國家來到巴西的移民無視農業,投機取巧 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日本的材料產業和零部件產業之所以強大,絕不是因為科學技術領先。日本人踏實地做著大家都能做到的事,不計較錢財,自豪地製造著每一樣產品。小企業會聽取 客戶的要求,一點一滴地進行改進,爭取使品質達到世界第一。直到今天,他們依然每天都在做著改進。日本企業依靠的既不是華麗的技術革新,也不是美國式的創 新型經營改革。而是通過好品質逐漸為世界所熟知,吸引全世界的企業使用日本的零部件、材料和機械。最後才帶來利潤。

       當然,日本人也有不少缺點,以及歷史上的污點。從企業經營來看,夏普、索尼等大型家電企業因為組織過於龐大,業務轉換的速度變得極其緩慢。 小規模時代的創造力也在逐漸喪失。甚至失去了像三星、鴻海等韓國、台灣企業那樣強大的經營領導能力。儘管如此,日本經濟卻依然屹立不倒,這是因為日本企業 也保留著優點。那就是不受眼前利益的蒙蔽,通過長期的努力工作培育果實的性格。三星和鴻海都是通過與這樣的日本企業合作,學會了對待製造的態度,最終贏得 了超越日本企業的實力。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中國來說,在今後重要的應該不再是量變,而是質變。如果能夠製造出淩駕於日本企業 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國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業,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將更加靈活。但質變沒有竅門,就算抵制日本企業也無濟於事。就像三星和鴻海一樣, 日本企業身上應該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於日本人和日本企業的缺點,也必須要加以研究,將其作為反面教材汲取教訓。

       如果我是中國人,或許會這樣說:「走上街頭呼籲抵制日貨未嘗不可,但讓我們更加踏實地工作吧。讓我們的產品在質量上超過所有日貨。如此一來,日貨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中國市場上消失。」(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抵制日貨受傷的是誰?

2012/10/30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抵制日貨受傷的是中國?還是日本?中國人說「抵制是為了教訓日本」,而日本人則反駁說「中方的損失更大」。我的回答非常清楚:中 國與日本的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中國和日本都必將蒙受損失。在20世紀之前,各國的經濟各成整體,通過限制出口、限制進口等經濟手段就可以單方面致對方于被 動。然而,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上,世界各國的關係錯綜複雜,一國的經濟損失很快就會引發其他國家的經濟損失。大家可以試想,在這樣的世界裏,抵制產品究竟有 著怎樣的意義?

       在9月份中國的汽車銷量中,日系車的銷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4成。在10月的國慶長假期間,日系品牌的電視銷量也減少了4成。主張抵制日貨的那些人恐怕覺 得「日本必然會非常為難」。然而,日本固然為難,但中國其實也在為難。在中國銷售的日系車有9成為中國製造,零部件也有9成來自中國。也就是說,在中國銷 售的日系車實際上是「中國產品」。而且,那些工廠也並不是日本企業獨掌大權,而是與東風汽車、廣州汽車等中國國有企業合資經營。

 北京的秀水市場(10月18日)
       如果在中國生產的汽車滯銷,生產規模縮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會縮小,日本的GDP完全不受影響。不在日本生產的產品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與日 本國內的生產總值,也就是GDP沒有任何關係。GDP面臨減少風險的只有日系車工廠林立的廣州和武漢。如果大眾和通用汽車取代日系車,銷量越來越大,這些 汽車的產量增加,其工廠所在地上海的GDP就會增加。

      包括電視在內,日系品牌家電如今大部分都在中國生產,幾乎沒有日本製造。就算抵制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味千拉麵、吉野家等日資食品,結果也是完全一樣。因為這些食品都是中國人在中國製作。即使銷售額減少,對於日本的GDP也沒有任何影響。

       那麼,日本經濟是毫發無傷嗎?倒也並非如此。因為一旦在中國的銷量減少,企業收益就會減少。但其影響畢竟有限。就算是在華銷售比例最高的日產汽車,比例也 只佔整體的大約25%,據說來自中國的利潤僅佔整體的3成多。反而是廣州汽車、東風汽車對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達9成、4成,如果日系車滯銷,這 些中國企業的利潤就會消失,甚至關係到生死存亡。合資汽車工廠和零部件工廠有很多中國人在工作,銷售低迷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問題。

      還有一種思路是,日產等日本企業如果在中國的利潤減少,這些公司的股價就會下跌,使得籌集資金變得困難。到那時,這些公司或許會精簡在日本國內的設備投 資。而且,由於股價下跌會導致資產縮水,持有日產股票的日本人或許會捂緊錢包。如果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和消費不振,日本的GDP就會下跌。但即便如此,減 幅應該也不會大得嚇人。在抵制全面爆發的9月之後,日本股市雖然曾一度下跌,但很快就恢復了。或許在投資者看來,現在的抵製程度對於收益的影響並不算大。

       除了GDP之外,還有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的另一個指標——GNP(國民生產總值)。簡單來說GNP就是GDP與海外投資盈利的總和。日本設在中國的工廠開工 率低關係到GNP的增減。日本企業從中國當地法人(包括合資)賺到的錢究竟是多少呢?這個數字無法確切統計。日本每年的海外凈收所得約為15萬億日元。如 果其中的2~3成來自中國,估計就是3萬億日元到4萬億日元。而日本一年的GDP高達約470萬億日元,與之相比,3~4萬億日元微不足道。即使來自中國 的所得為零,日本也不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最令日本頭疼的應該是中國停止從日本進口。因為一旦在日本國內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日本的GDP就會減少。去年日本的對華出口額約為13萬億日元。相當於 GDP的3%。如果出口驟減到零,日本經濟恐將陷入負增長。而日本又不可能馬上找到替代中國的出口對象。但是,這對中國也並非萬全之計。日本向中國出口大 量原材料,在中國加工後再反進口回日本。如果中國與日本全面對立,導致這一機制中斷,中國的對日出口也將大幅減少。中國的對日出口額也相當於GDP的 2%,丟掉這2%對於經濟增長來說也是一大重創。

但在現實中,日本與中國不可能完全停止相互出口。日本在很早之前就放棄了在國內組裝汽車和家電出口的經濟構造。選擇了把原材料、零部件、生產使用的機械出 口到中國大陸、韓國、台灣等地的生存之道。因為與組裝產品相比,零部件、機械製造的附加值更高,利潤更大。雖然中國大陸也有可能停止進口日本生產的零部件 和機械,轉投德國、韓國、台灣的懷抱,但這其中也存在可行和不可行的地方。

      例如,電視屏幕使用的液晶面板是日本企業最先投入實用,日本企業掌握著基礎技術。製造面板必不可少的部件——玻璃基板和彩色濾光片主要來自日本企業。如果沒有這些原材料,中國企業就難以生產液晶面板,進而在電視生產上碰壁。因此,筆者才會在「 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的專欄裏這樣告誡,如果真想抵制日貨,就要先提高中國自己的零部件製造水平。

      9月日本對華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4%。另一方面,同樣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菲律賓8月對華出口則下降了42%。與菲律賓相比,日本對華出 口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其原因在於中國依賴日本的零部件和機械產品,無法立即全面抵制日本的零部件和機械產品。在現階段,如果沒有日本生產的零部件和機械, 中國不少自有品牌的汽車和家電將無法進行生產。如果無視這樣的經濟合理性而擴大抵制日本產品的範圍,中日雙方的GDP無疑都將受到影響。


 圖為上海日本總領館前9月18日的抗議活動(kyodo)
       中日對立也會產生投資和旅遊者減少等負面影響。中日處於互有投資的關係,相互投資停止將導致兩國增長出現放緩。在旅遊領域,不僅中國遊客不再選擇日本,同 時日本遊客也不再去中國。希望能問一問酒店和旅行公司的情況,中日雙方應該都陷入了困境。如果中日對立導致日本經濟萎縮,日本將不再購買中國產品,對中國 投資也將減少。結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將隨之放緩,接下來,中國將不再購買日本產品。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中日將陷入如上所述的經濟萎縮的惡性循環。兩國 不應該持續做這樣愚蠢的事情。

      接下來,筆者再談最後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有很多中國人無法贊同,但請各位讀者稍稍忍耐一下讀完這篇文章。

       「咦?日本不是不景氣嗎。怎麼大家看起來生活得非常富足啊」,在最近20年來,第一次訪問日本的中國人肯定會發出這樣的感想。雖然包括日本自身在內的全球 媒體整天叫嚷著「日本不景氣」、「失去的20年」等,但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日本在經濟方面看起來並不窘迫。在很多情況下,判斷經濟好壞的依據是GDP增長 率。負增長就意味著經濟不景氣。在過去20年裏,日本經濟增長率曾經多次出現負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是經濟非常不景氣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日本看 起來仍然情況不錯呢?

       在這裡希望大家注意的是,GDP僅僅顯示了經濟學上被稱為「流量"的一定時期內的產值增減。過去積累起來的被稱為存量的財富並沒有計算在內。日本達到被稱 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水平已經有近50年時間。在此期間,日本一直在一點一滴地建設道路、建造房屋以及完善福利設施。由於擁有這種長期積累的財富,在新興經 濟體眼中,日本社會仍然顯得非常富裕。

       事實上,GDP即使在1、2年內出現1%到2%的負增長,憑藉以往積累的財富也可以過得很好。因此,雖然日本經濟在過去20年裏經常陷入負增長,但並未發 生諸如暴動之類的重大社會動盪。要讓日本在經濟方面陷入困境,需要GDP在1年內下滑一半這種程度的嚴重經濟打擊。

      反過來再看中國。雖然GDP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存量仍然存在不足。不管是醫院、養老院、垃圾處理設施還是失業保險制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很難說中 國已經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在目前的階段,如果中國GDP增長率下滑,社會將陷入動盪。因此,中國始終在追求8%以上的高增長。筆者認為,雖然不知道中 日對立對哪一方的打擊更嚴重,但從經濟低迷導致的社會動盪來看,肯定是中國嚴重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亞因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多次發生了戰爭、內亂以及經濟封鎖等。每一次老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痛苦。到40年前為止,韓國、台灣、 越南、柬埔寨,乃至中國大陸都很還不富裕。貧窮的亞洲人將政治和經濟進行了分離,沒有因政治對立而影響經濟。政治對立在政治層面進行對話,經濟問題在經濟 層面進行磋商。這樣,東亞才實現了被稱為世界奇跡,變得富裕。可以說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睿智。日本和中國是否會因像小孩子一樣的爭吵而破壞經濟繁榮呢?面 對拼命克制憎恨對方的心情,對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的亞洲的先輩們,筆者只想說「對不起」。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日本歷史教育之我見

2012/09/19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在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爆發的9月18日,中國各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作為一次武裝衝突,柳條湖事件毫無疑問在隨後成為了日本侵華戰爭 的起點。中國人批評說,日本人很少了解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為了弄清是否是這樣,筆者詢問周圍的多名日本大學生「是否知道柳條湖事件?」,結果發現大家都 知道這段歷史。於是,筆者接著問是哪些人利用柳條湖事件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知道。

     鼓動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地區的是日本陸軍,尤其是駐留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其中,曾擔任關東軍作戰參謀的石原莞爾很早就制定了佔領中國東北的計劃。 當時,關東軍違抗試圖為柳條湖事件降溫的日本政府和陸軍最高指揮部的命令,揮軍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各城市。作為一名軍事思想家,石原認為要贏得美國和日 本的最終戰爭,中國東北地區是必不可少的基地。

   對於這位點燃日本侵華戰爭導火線的人物,日本年輕一代的回答卻是不知道。他們的理由是,「由於時間不夠的關係,歷史課上沒有學到這些內容」。聽了這樣的辯 解,筆者回想起了自己30多年前的高中時代。那時,不管是日本史還是世界史,高中的歷史課都從遠古的石器時代講起,然後逐步推進到現代。

    而在當時的高中歷史課上,在世界史方面,主要講述的是包括公元前的中國在內的世界四大文明,而在日本史方面,則重點講述自天皇居於政治中心的8世紀到12 世紀的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由於在這些內容上花費了大量教學時間,現代史就被一帶而過了。那時,世界史課程以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結束,而日本史則以 19世紀後半葉的明治維新結束。在大學升學考試中,只有那些選擇世界史和日本史的學生才會選學現代史,而大多數高中生都在未學習現代史的狀態下就結束了學 業。如果今天不改變這種教育方法,日本大學生當然不可能知道石原莞爾。

    相反,日本的高中生都非常了解過去的歷史。如果詢問日本的高中生是否知道今川義元和武田勝賴,大多數人都會反問說,「這不是常識嗎」。今川義元也好,武田 勝賴也好,都是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最後敗在致力於統一天下的織田信長手下。針對2人失敗的桶狹間之戰以及長筱之戰,甚至會有歷史愛好者在軍事戰 略層面上進行詳細分析。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日本現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武將石原莞爾的名字。

     提到歷史,就會產生「那是過去的事兒」的固定觀念。因此,詳細講述的一般是更加遙遠的事件,而實際上更加重要的卻是近現代史。在學習法律和經濟時,19世 紀以後的歷史就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目前國際形勢的基礎在19世紀形成,因此如果不了解各個地區的近現代史,文科的學問將會出現偏差。

    例如在美國,如果不了解1929年發生的大蕭條和隨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的新政策,就很難理解在經濟蕭條時公共投資的意義。筆者是法學專業出身,如果不了解19世紀初的法國拿破侖時代,就很難理解當時制定的《法國民法典》的重大意義和市民社會的誕生。

     在今天,日本人與各個國家的商務人士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而在這時,成為話題的就是近現代史。在與印度人交流時,如果不了解甘地領導的反英獨立運動的情 況,交談就會味同嚼蠟。但在日本的歷史教育中,卻只重視遙遠的時代,而輕視近現代史。遙遠時代的歷史作為文化修養固然重要,但絕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 識。與古代歷史相比,近現代史與日常的工作和修養產生直接關聯的地方更多。

    筆者記得,在二戰後最早擔任駐華記者的老前輩曾經說,「我建議歷史課從現代史講起。在學習現代史之後,再回過頭來學習遙遠的時代」。要是採取這種方式,就能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學到現代史。如果上課時間不夠,還可以削減遠古時代的學習時間。

    針對19世紀以後的日本和亞洲國家的關係,目前存在各種不同看法。左派和右派的觀點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持哪種主張,如果不了解歷史事實,就無法參與爭 論。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科學的態度。對於建議日本高中生從近現代史開始學習歷史的觀點,筆者舉雙手贊成。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國家主義已經沒落?

2012/07/23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去年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冠軍的李娜今年3月「我打網球不是為了國家」的言論招致了批評。李娜離開國家隊,以德國等海外為基地,憑藉一己之 力成長為世界一流選手。站在李娜的立場上來說,回報國家的感情必然很淡薄。中國國內爆發了對李娜的批評,有人質問「是誰培養了你?」

圖為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長野傳遞時,前往聲援的中國留學生
   世界上再也沒有像體育這樣能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的活動了。即使是平常很少感覺到國家存在的日本年輕人,每當遇到日本和韓國足球隊比賽,就會馬上變成 愛國者。即使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在一起為球隊吶喊助威的過程中,也能心心相通,進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再沒有像體育這樣立竿見影 的手段了。這就是國家領導人重視體育的理由。

    20世紀是國家、企業、乃至所有人都有可能朝著相同目標和方向前進的幸福的時代。國家利益、企業利益以及個人利益取得了一致。但是,作為市場經濟在地球上 不斷滲透的結果,如今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的利益已經變得未必一致。國家希望徵收稅金維持強大權力,而企業則通過將總部遷往那些低稅金國家的方式進行抵抗。 在企業工作的個人為了獲得更高的工資,也會心安理得地跳槽到敵對國家的企業。甚至體育選手為了逃避高稅金,也可能將國籍遷到稅金低的國家。

     在太平洋各地,中國和美國正在軍事方面展開競爭,如果是在過去,民眾和企業也應該處於敵對關係。但是,如今的美國人和中國人基本上仍保持了友好關係。眾多 美國企業進入中國,並向中國政府繳納稅金。隨著包括美國企業納稅在內的稅收的增加,中國政府獲得了雄厚財力,也增加了軍費。但是卻很少有美國民眾為此感到 憤怒。反之亦然。中國政府持有大量美國國債,對美國財政構成了支撐。

     民眾對外國產品的排斥行為也沒有了效果。例如日本消費者購買日本廠商的個人電腦時,一般認為業績低迷的日本企業將由此獲益。但是,幾乎全部個人電腦均是接 受生產委託的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組裝的。如果購買日本的個人電腦,就將增加台灣企業的盈利,進而促進這些企業雇傭中國大陸員工。反之,如果中國民眾想完全 排斥日本產品,也是非常困難的。即使購買的是中國企業的汽車,但這些汽車也都使用了日本企業的汽車零部件。

     由於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世界已經緊密聯絡在一起,已經很難按照國別來區分所有東西。在國家光環不斷褪色的背景下,只有體育仍然是弘揚民族主義的 最佳工具。體育已經成為以國家為核心、使人們通過聲援本國選手團結在一起挑戰競爭對手國家的唯一活動。但是,在這樣的體育世界裏,像李娜這樣不受國家框架 限制的人也正在增加。

    培養日本乒乓球選手福原愛的就是中國教練。日本體操選手也仰仗中國教練提高了實力。另一方面,中國水上芭蕾隊的教練則是曾經帶領日本隊的井村雅代。在井村 教練的帶領下,中國隊獲得了大大超過日本隊的實力。在世界盃足球賽上曾經帶領日本隊進入16強的名帥岡田武史目前正在執教杭州綠城隊。

     如果國家這一框架弱化到如此程度,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等情緒看起來似乎也將消失。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關注網絡世界可以發現,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在責 難對方,擁護自己國家的年輕人與以往相比也在增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薄弱,大家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都很孤獨。因此 年輕人可能希望借助對國家的歸屬意識,或者說是夥伴意識建立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趨勢下全部事情都變得非常模糊的今天,年輕人可能希望 體味那種根據國家這一框架劃分集團獲得的喜悅。






快別學中文了?!

2012/07/09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在日本的大學裏,第二外語選擇學習中文的人最多,而在10多年前還是學德語的人多。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習中文的人增加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學習中文之後真的就能派上用場嗎?這麼多人學中文,但能有那麼多工作嗎?

日本一所小學裏學習中文的場景
       「學日語合算」,居住在大阪的一位50多歲中國女性這樣說。她的工作是輔助中日之間貿易交流,面對筆者笑著說:「日語熟練、商業意識敏銳的年輕中國人實在 是太少了,我總是有工作可做。如果是學英語的話就不會這樣了」。在中國,學日語的人要少於學英語的,找工作時的競爭也不那麼激烈。

      與學日語的相比,學英語的人要面臨著更嚴峻的現實。「我女兒結束在美國留學後回到中國,可是卻找不到一個好工作」。一位相熟的北京中年男性感嘆道。中國有許多學生到美國留學,在求職時留學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回國後未必就能找到心儀的工作。

       根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調查,中國學習日語的人數為83萬(2009年的數據)。而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有600萬,相對於這一數字,學日語的人數還是很低的。而英語幾乎每個學生都要學,除非水平特別高,否則都算不上「會英語」。

       據研究中國大學生就業動向的麥可思研究院調查,在最容易失業的專業排行榜上,「英語」每年都出現在前十的位置上。而在另外一項調查中,上海等日企較多的地 方,日語專業的大學生就業率曾一度接近100%。上海的人才派遣公司表示,與只會英語的人員相比,會日語的人員小時工資也高。

       在中國的商業一線,使用除英語外其他外語的機會之多有些出人意料。在貿易方面,美國只佔出口的第一位,日本和韓國分列三、四位,但在進口方面,則是日本第一、韓國第二。在對華直接投資額方面,日本也一直高於美國。

       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英語也不是很好,因此還是直接使用日語或韓語更容易溝通交流。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有很多人會講中、日、韓三國語言,他們都很驕傲:「只要會中日韓三種語言,在東亞國家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就在20年前,日本還有8成的大學生選擇德國或法國作為第二外語。這是因為日本在現代化進程中,除了英美外,還從德國和法國輸入了很多文化技術。但從畢業後的情況來看,在工作中接觸的外國人中,亞洲人要遠遠多於歐洲人。德語與法語在工作中幾乎用不著。

      在20世紀80年代選擇中文和韓語或朝鮮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比較少,但在畢業後卻非常吃香。隨著日本與亞洲各國經濟關係不斷加強,會亞洲語言的人才不論在哪個領域都成了寶貝。

       選擇哪門外語合算,取決於講這種語言的國家和地區的繁榮程度,但更重要的是學習這種語言的人數。日本在最近10年裏選擇德語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銳 減。取而代之的是中文,學習人數已經超過德語。另外學習韓語或朝鮮語的人數也在增加。現在選擇這兩門語言作為第二外語的人數已經佔到一半以上。

       學習中文和韓語的人數增加,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有助於就業。但如果都這麼想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日本會德語和法語的人數在不斷減少,但日本企業與歐洲的 貿易仍在繼續。現在無論哪家公司,都在發愁怎樣補充會講歐洲語言的員工,會德語與法語的人才已經開始遭受哄搶。

      在大家都都選擇中文的時代,沒人會認為選擇德語或法語合算。但歐債危機已經明確顯示,能夠執歐洲經濟牛耳的唯有德國。歐元區的許多國家都通行德語。另外還有許多德國企業將工廠設在歐元區之外的東歐地區,使用德語的地區在不斷擴大。

      法語的價值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提升。預計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將從中國波及到印度,最終非洲將成為增長的核心。在歷史上非洲幾乎一半的地方都是法國的殖民地,許多地方都將法語作為官方語言。法語在非洲比較吃香。

       這麼隨便預測哪種學語言更合算,肯定會招致一些人的反駁:「20年後已經沒學習外語的必要了。自動翻譯機到時候會非常發達,只說母語就可以和外國人交流 了」。的確是這樣,如果自動翻譯機得到普及的話,翻譯的工作也許就會減少了。學外語不掙錢的時代也許終有一天會到來的。

      可是,自動翻譯機又由誰來造呢?如果沒人會外語,就編不出翻譯軟體。在誰都不學外語的時代,極個別會外語的人通過開發翻譯軟體,肯定能掙到大錢。無論哪個時代,都是物以稀為貴。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中日就應該不友好?

2012/09/13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如果我有足夠的財力,希望邀請更多中國年輕人到日本。如果中國年輕人更加了解日本,反日情緒應該會減輕」。這是一位知名雅樂(日本宮廷音樂)演 奏家對筆者所說的話。時間是在2005年春季。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糟糕。反日遊行活動在中國全境蔓延,甚至發生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的設施遭到損壞的事 件。按照這名日本音樂家的看法,中國的年輕人並不了解日本真正的情形,因此反日情緒才會不斷高漲。不過筆者對這種觀點有些不敢茍同。

圖為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前的抗議活動(kyodo)
實際上,在中國也能聽到類似的觀點。中國有觀點認為,「中國人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卻不太了解中國」。按照這種邏輯,如果中日雙方加深理解,就能懂得對方的 立場,也就能消除誤解。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1972年,日本和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在當時,中日之間交流非常有限,只有政治家、藝術家以及貿易從業人 員才有機會直接踏上對方的國土。而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良好。

  與當時相比,目前日本和中國的經濟關係則在不斷加深,交流也大幅增加。日本每年有數百萬人訪問中國,中國則有上百萬人湧到日本旅遊。與一部分中日友好人士 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時代相比,在今天,中日雙方的知華派和知日派都在不斷增加。儘管如此,兩國非但沒有更加友好,反而是對立在不斷加深。據輿論調查顯示, 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聲稱討厭對方國家的人都在迅速增加。

  筆者認為,越是了解對方,就越是容易產生憎恨情緒。例如,相處時間不長的戀人可能會關係融洽,但在結婚和全面了解對方的缺點之後,就會開始相互憎恨,有時 甚至會發展到離婚的地步。鄰里關係也是如此。面對來自遙遠國度的遊客可能會熱情招待,但在面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時,正因為相互之間非常了解,因此只會 報以冷眼。在世界上,提到與日本交好的國家,經常會想到土耳其和巴西,而這兩個國家在地理上均與日本相距遙遠,而且大多數民眾對日本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 也就是說彼此之間不存在招致相互厭惡的因素。

  環顧世界任何國家都可以發現,越是接觸機會多的國家,關係越是惡劣。站在亞洲人角度來看,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從英國植民地發展來的國家,似乎差異很小,但如 果問加拿大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就會得到「我們不希望與美國人那樣的粗魯人相提並論」等回答。筆者曾經問一位加拿大人「你的祖國是哪?」,結果對方用一個笑 話回答說是,「在世界上最討厭被誤認為是美國人的居民所在的國家」。如果問波蘭人,在與其相鄰的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之中更喜歡哪個,對方或許會惱怒地表示, 「怎麼可能喜歡這兩個國家」。

  在近代國家中,相互憎恨不斷加深、進而多次爆發戰爭的則是國境相鄰的法國和德國。17世紀,法國介入了德國的宗教戰爭,使德國陷入分裂狀態。通過19世紀 的拿破侖戰爭,法國軍隊佔領了德國各地。19世紀後半葉,在德國完成統一之後,在軍事上佔據優勢地位的德國則反而侵佔了法國國土。20世紀,歐洲這2大強 國曾經2次發生全面戰爭,進而使彼此國家遭受了生靈涂炭。

  法國和德國屬於鄰國,而且擁有眾多能講對方語言的政治家、文化人士以及商業人士。但儘管如此,幾百年來仍然多次發生戰爭。最後,由於戰爭導致雙方國力遭到 消耗,兩國都喪失了主導全球的地位。據筆者推測,如果問法國人和德國人是否喜歡對方,即使在今天,毫不掩飾地說「喜歡」對方的人估計也沒多少  。

朋友關係和鄰居關係也是如此,關係糟糕的兩國要想實現和解,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共同的敵人。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德國就產生了共同的「敵人」。那就是 美國。在德法在歐洲相互傾軋的時間裏,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美元也成為了國際貨幣。為了恢復歐洲往日的榮光,歐洲只能團結一致對抗美國。德法在戰後終 於實現了和解,在這2個國家的主導下,最終促成了歐盟(EU)和共同貨幣歐元的誕生。

  德法的親密關係並非源於喜歡對方,而僅僅是相互利益一致。如果失去歐元,德法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在經濟上,不僅無法抗衡美國,甚至難以比肩東亞國家。因 此,德國人和法國人即使在內心深處會相互詆毀,但在面對歐洲債務危機時,則會將手緊緊握在一起,以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

  回過頭來看中日關係。日本和中國保持親密關係的上世紀70年代就曾擁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前蘇聯。毛澤東改善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就是為了減輕來自前蘇聯 的威脅。當時,日本的假想敵國家也是前蘇聯。因此,「中日友好」誕生與國民感情無關,而是出於軍事戰略上的考慮。但是,1991年前蘇聯解體,於是中日失 去了共同的敵人。在軍事方面,中國的首要假想敵國家由前蘇聯變成了美國和日本,而日本的假想敵國家也從前蘇聯變成了中國。

    「中日友好」或許不會再次出現,雖然這令人遺憾。越是深入了解對方,在經濟方面的聯絡越是加深,中日雙方的國民或許就越是討厭對方。東亞國家已經取得了 長足發展,如果將日本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加在一起,就將擁有足已匹敵美國的經濟實力,但如果像以往的法國和德國那樣發生戰爭,現在的繁榮將很 快化為泡影。

    在這裡,應該嘗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才能建立友好關係,而是如何與討厭的對手和平相處。在「中日不友好」的時代,中日雙方的每一個普通民眾或許都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日本領導人和中國領導人

2012/07/16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 「日本是個難以捉摸的國家。政治領導人走馬燈一樣變換不停,而社會卻仍然能保持穩定」,中國人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幾天,小 澤一郎等退出執政黨民主黨組建了新黨。日本政治仍然充滿動盪,而日本首相野田佳彥領導的民主黨政權能維持到什麼時候仍然是未知數。自從2006年前首相小 泉純一郎卸任之後,日本已有6名首相粉墨登場。回顧過去30年的歷史,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也僅為2年左右。雖然日本的政治鬥爭如此激烈,首相也不斷變換, 但日本社會卻不但沒有發生動亂,同時還保持了長期的繁榮。

2006年小泉純一郎卸任之後的日本首相已有6名。
      「要是日本也擁有類似朱鎔基總理那樣的領導人該有多好啊」,2000年前後,筆者經常聽到日本的企業經營者流露出這樣的聲音。當時中國總理的朱鎔基排除反 對派的反對,以鐵腕對虧損國有企業進行了整頓。而那時的日本因政局混亂,推遲不良債權處理,因此能果斷推進各項政策的朱鎔基的領導能力或許讓日本人感到非 常羨慕。不僅是朱鎔基,中國還孕育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等強有力的領導人。與中國相反,日本為什麼未能產生強勢的領導人呢?

       只嘆息也於事無補,筆者打算分析一下日本為何沒有誕生強有力的領導人。首先,有一個問題浮現在筆者的頭腦中,那就是那些擁有強有力領導人的國家是否幸運? 正如「亂世出英雄」這句中國諺語所說的,在社會動盪的時期,才會誕生強有力的領導人。日本在被稱為戰國時代的16世紀,也誕生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 川家康等領導人。不過,當時的人們每天都在戰鬥中度過,對平民百姓而言,那是否是一個幸福的時代我們不得而知。進入17世紀的江戶時代,戰亂終於平息,傑 出的領導人也就隨之不見了蹤影。而在20世紀的美國,雖然1920年代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但當時的美國總統的姓名卻鮮為人知。在1929年的經濟大恐 慌之後當選的羅斯福總統卻盡人皆知。不過,對美國人民來說,羅斯福時代卻是民眾因失業而非常痛苦的黑暗時代。日本之所以沒有誕生強有力的領導人,或許可以 說正是因為日本社會安定,根本不需要傑出領導人誕生。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領導人走馬燈般變換是否真的不好?古羅馬快速發展的時期正是在共和制時代。當時的羅馬元首由2名執政官組成。而任期為1年。執 政官由元老院決定候選,再在市民集會上產生。也就是說古羅馬是集體領導體制,眾多領導人每年輪流進行統治。古羅馬比今天的日本更加頻繁地更換領導人,因此 除了學者之外,恐怕沒有人能說出當時羅馬領導人的姓名。

       羅馬每年更換領導人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出現獨裁。當一個人擁有強大的權限時,如果推行了錯誤的政策,全國人民就將非常悲慘。當獨裁者死亡之後,圍繞繼承權的 鬥爭也有可能導致國家陷入混亂。古羅馬的執政官制度最卓越的地方在於孕育了眾多領導人。正因為執政官每年都會改變,領導層就會隨之不斷增加,整體能力就會 提高。即使因為戰爭等原因失去一名領導人,也會不斷誕生新的領導人來領導羅馬。同時,個性各異的眾多前領導人聚集在一起,在遭遇國難時能有效匯集各自的智 慧。從結果來看,羅馬建立了稱霸地中海的強大文明。

       第三個問題是優秀的領導人僅僅集中在政界是否合適?有分析認為,日本的汽車和家電產業之所以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的水準,是因為生產零部件的中小企業非常優 秀。而這是因為日本數十萬家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的領導能力非常卓越。如果卓越的領導人僅僅集中到政府機構和大企業中,產業整體的質量就難以提高。

佐藤水產公司是一家位於在東日本大地震中遭遇海嘯襲擊的宮城縣女川町的水產加工小公司。曾經擔任該公司專務的佐藤充在確認自己家屬是否安全之前,首先將 20名中國研修生帶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進行避難,而自己卻在海嘯中喪生。中國媒體將佐藤作為英雄進行了報導,不過筆者想說的是,這樣具有責任感的領導人存在 於各行各業的社會才能更好地戰勝危機。

       需要卓越領導人的組織不僅限于中小企業。醫院、學校、工會等傳統組織自不必說,對災民、病人以及社會中的弱者進行救助的志願者組織、從事自然環境保護等活 動的非政府組織(NGO)、幫助政府承擔社會福利事務的非營利組織(NPO)等都需要優秀的領導者。娛樂領域也需要優秀的領導者。在日本的體育俱樂部中, 熱心的指導者無償為孩子們提供指導的地方不在少數。棒球和足球等運動隊的拉拉隊也由自願者組成,志願者的聯絡機構將參與者組織在一起。可以說,日本社會之 所以能保持穩定,是因為優秀的領導人沒有僅僅集中于政治領域,而是廣泛分佈于各行各業,並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政界無法吸引有能力的領導者是領導者影響力下降的間接原因。隨著社會逐漸走向成熟,政治承擔的作用和權限有所降低,志在進入政界的年輕人出現了減少。正如 前文所述,以前救濟社會中的弱者原本是政府的職責,但在如今,NGO、NPO以及志願者已經開始承擔一部分這種職責,即使不成為政治家和官員,人們也能實 現自己的理想。同時必須注意到的一個事實是,即使成為政治家和官員,也未必能成為有錢人。政府每年支付給國會議員的工資為1800萬日元左右。這只不過是 東京一般工薪層年收入的2倍左右。只要不進行貪污,即使成為政治家,也無法獲得足已過上奢華生活的鉅額金錢。官員以前會「空降」到能賺錢的團體和公司中, 進而輕鬆地賺到錢,但這條道路也開始受法律的嚴格限制。

       到這裡為止,對於日本政界沒有誕生優秀領導人的現實,筆者帶著爭強好勝的心情列舉了很多理由。但是,筆者從來都沒有覺得「這樣已經很好」。日本2012年 度的財政支出已經達到92萬億日元。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77萬億日元左右,財政支出已經相當於GDP的20%。雖然說政治職能有所降低, 但政治家仍然決定著如此巨大的資金的用途。同時,政府債務的累計餘額已經達到GDP的220%。而據稱中國的累計餘額最多為GDP的60%左右,與中國相 比,可以發現日本的債務問題是多麼嚴重。如果日本的政治領導人不爭氣,日本像南歐各國那樣出現債務危機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每當聽到累計債務餘額數據時,筆者都會感嘆一聲「要是擁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人該多好啊……」。不知不覺之間,筆者已經加入這種感嘆的行列。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