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4, 2014

香港東北開放,樓價大跌

 

想成為百萬富翁就去香港吧!

 

《華爾街日報》--據凱捷(Capgemini)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RBC Wealth Management)新發布的一份財富報告顯示,香港造就百萬富翁的速度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排名在全球前25位的經濟引擎。

中國百萬富翁數量僅次於美國
http://cn.wsj.com/big5/20140611/lux084832.asp
美國的百萬富翁都在哪?
http://cn.wsj.com/big5/20140117/rte134759.asp
助你成為百萬富翁的10句箴言
http://cn.wsj.com/big5/20120416/inv075902.asp
中國富翁的農產品情結
http://cn.wsj.com/big5/20140411/GUW071144.asp
馬雲有望成中國首富
http://cn.wsj.com/big5/20140507/LUX150454.asp

這是一個發布財富報告的季節。凱捷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新發布的這份《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2014 World Wealth Report)是幾周之內發布的第二份全球財富報告。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上周也發布了一份財富報告。和波士頓咨詢的報告一樣,新發布的這份報告印証了亞洲經濟繁榮所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亞洲的百萬富翁人數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凱捷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的報告還稱,香港尤其是一塊造就百萬富翁的沃土。在過去五年中,香港高淨值人士總人數的年增長率達到了27%。高淨值人士是指擁有100萬美元以上可投資資產(不包括主要住所、收藏品或消費品)的個人。
香港高淨值人士人數的增速是最快的,不僅高於全球平均增速10%,也遠遠高於新加坡12%左右和中國大陸16%左右的增速。
從總數來看,香港的百萬富翁人數為12.4萬人,在全球排名第20位,雖然遠遠不及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但仍高於其亞洲競爭對手新加坡(10.5萬人)和台灣(11.2萬人)。
據凱捷的研究員查默斯(Boudewijn Chalmers)稱,香港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及其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是高淨值人士數量大幅增長的原因。
不過,很難精確地定義何為富人,每一個調查的結果都各不相同。上周BCG報告的計算對象是中國身家過百萬的家庭而非個人,結果大相徑庭。根據BCG的報告,中國身家過百萬的家庭有240萬個,僅次於美國的710萬個。不過,凱捷的報告稱,中國僅有75.8萬名百萬富翁,遜於美國(400萬人)、日本(230萬人)以及德國(110萬人)。
兩份報告所使用的方法差不多:都使用了國家機構數據源或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等國際組織的宏觀經濟數據;按照他們的說法,都使用了類似的財富分配曲線來衡量一國公民中的百萬富翁數量。
那麼,為何二者的結論相差如此懸殊呢?
查默斯稱,他不會評論BCG的報告。但他強調稱,計算身家百萬的家庭數量和計算百萬富翁的數量將產生不同的結果。
下面是2013年高淨資產個人最多的25個國家和地區:
(按照定義,高淨資產個人指的是剔除主要居所、收藏品、消費品之後,可投資資產不低於100萬美元的個人。)

01.
美國 -- 4,006,000
02.
日本 -- 2,327,000
03.
德國 -- 1,130,000
04.
中國大陸 -- 758,000
05.
英國 -- 527,000
06.
法國 -- 472,000
07.
瑞典 -- 330,000
08.
加拿大 -- 320,000
09.
澳大利亞 -- 219,000
10.
意大利-- 203,000
11.
韓國 --176,000
12.
荷蘭 -- 173,000
13.
巴西 -- 172,000
14.
西班牙 -- 161,000
15.
俄羅斯 -- 160,000
16.
印度 -- 156,000
17.
沙特阿拉伯 -- 151,000
18.
墨西哥 -- 130,000
19.
科威特 -- 125,000
20.
中國香港 -- 124,000
21.
挪威 -- 120,000
22.
中國台灣 -- 112,000
23.
阿根廷 -- 109,000
24.
奧地利 -- 108,000
25.
新加坡 -- 105,000
撰稿﹕華爾街日報Jason Chow

 

東北開放,樓價大跌

 

資料圖片(經濟日報)
政 府在新界東北邊境區做的,不是開發,也不是發展,而是開放。對了,是開放邊境,便利在東北居住的大陸人免簽證來港居住及就業,而新界東北新區與香港其他地 區是不設邊防與關檢的。這是深港兩地融合的關鍵一步。這不是什麼秘密,二〇〇八年以來,港府及大陸已經公開說明,「港深同城化」、「一小時生活圈」在北京國務院規劃文件寫明,港府的規劃署的《香港二〇三〇》文件也透露端倪,梁振英在競選期間更是高調宣揚,當作是他治港的宏圖大計,只是港府目前到了撥款執行東北土地平整的時候,由於要避過風頭,便收起不提而已。

東 北建屋,大陸人南下居住,是同城化的第一步,將來香港的功能與深圳平攤分配,兩地人民可以互相在對方的領域居住、就業和消閒。香港與深圳組成超級城市的結 果,不講其他文化影響,首先講地價及就業。地價方面,一旦兩地功能分攤,地價就會拉近,香港靠近深圳的地價,深圳靠近香港的地價,而由於深圳與鄰近地區可 以一環一環地連接下去,故此會一路拉低香港的地價,而在這個一波波拉低地價的過程中,地產商會賺盡油水,痛苦的是買下房產的中產市民。香港的地產商,積極 囤地,他們已經賺夠了香港人的錢,現正密謀在深圳以及深圳的下一區域發展,賺下一批錢。

深港融合,成為超級大城市「香圳」,首當其衝的,是香港樓價會插水式下跌(貴價地段除外)。其次,是深圳人可以來香港打工,香港中下層人工仆街式下跌。

新界東北區的細節,是港府從來不向大家公佈的,例如核心問題:東北區是否有邊防?答案不問可知:當然不設邊防,否則深圳人不如留在深圳,來東北居住,圖個什麼?

預 料來此區居住的深圳居民必可免簽證入境香港,變相長期留港,而這些持有東北房屋的深圳居民也可用出租的方式,令一間屋有幾十個人或家庭,可以手持租約而申 請免簽證來港。一間東北區的住屋單位,法律上是可以無限量與租客簽署分租合約的,只要租客簽署答應不經常出現在住所,也容許其他人同時使用住所就可以。之 後,租客憑合約去深圳公安局辦理免簽證的身份文件。

幾年前,香港人不是未見過香港的種票現象吧?選民登記是香港政府把關的,但一間屋一樣可以做到十幾個住戶,成功做到選民登記。而免簽證入境香港,是深圳公安局把關的。

游動的就業人口,由於他們缺乏在地的鬥爭工會,是僱主剝削的最佳對象。好多人可以來港長期居留,又可以兩邊走,就是香港就業人口大增,頂爛個市,到時雞都無得你做。

東北保衛戰,香港人一定要出擊,否則香港邊界失守,全城破局。當然,如果你是手持深圳物業的香港人,我恭喜你也來不及,斷不會要求你出手的

大學生唔憂做 見工遲到一周


【晴報專訊】又到大學生搵工季節,一項調查發現,僱主認為畢業生面試表現未如理想,其中商務禮儀及守時表現最弱。有人力顧問稱,有畢業生面試「遲到」一周,亦有人坐着跟面試官握手。惟僱主求才若渴,銀行及零售業基本「見工即請」。
CTgoodjobs人力資源專頁CTHR.hk,在四至五月期間於網上訪問二百零五名僱主,其中一百一十四名去年曾聘請大學畢業生,了解他們招聘 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意慾。發現畢業生的面試表現未如理想,其中僱主在「商務禮儀」評分最低,只得5.6分,其次為「溝通技巧」及「守時」,得分為5.9分。
解釋當天有事 未能前來
不過,八成受訪僱主滿意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其中「學習態度」得分最高,反之「商業觸覺及工作相關知識」的得分最低。
Core 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稱,不少大學生面試準時意識薄弱,「有些約了沒有來,更有隔一星期才來見工,他解釋因當天有事未能前來!」
張慧敏續說,現時失業率只3.1%,接近全民就業,不少大學生對見工不珍惜。然而僱主求才若渴,願意聘請「三年轉七份工」的求職者;她稱銀行及零售界最為普遍,基本上「見工即請」。
她指雖然大部分入職後遲到問題會有改善,但亦有懶理上司警告。「曾有零售業主管說有top sales常遲到,發警告信也未有改善,反跟主管說若不滿意可炒他,反正在哪兒都可以搵食。」
面試「 un身 un勢」 欠尊重
此外,Faro Recruitment亞太區市場推廣經理何詠欣稱,有畢業生面試時「un身un勢」,說話太大聲、大笑、甚至身上有煙味及酒味,令面試官覺得欠尊重,通常難以獲聘。
然而,不是所有大學生均有見工毛病,張慧敏指有一些表現出色的畢業生,做事勤力,不少僱主寧盡早教曉他們工作,希望他們快上位。
4萬聘畢業生 中資證券行待遇勝投行
大學生搵工易,身價水漲船高。Core 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指,中小企今年願以1.3萬至1.4萬元聘請畢業生,有中資證券行更以四萬元聘大學生,薪金高於投資銀行。
CTgoodjob最新調查發現,六成一受訪公司今年會聘請大學生,較去年上升五個百分點,聘請大學生的中位數跟去年一樣,同為三人,其中以「護理及製藥」請人數目最多,其次為「建造業」及「媒體及傳播」。
在眾多行業之中,「建造業」起薪點最高達1.7萬元;其次是「電訊」,起薪點達1.5萬元。
CTgoodjobs.hk執行總監陳麗珠指,僱主重視畢業生的工作及實習經驗,除用作他們的工作能力及專業知識,亦能預視他們的解難能力、主動性、工作動機和處事態度等職場軟技能。她鼓勵大學生向親友請教工作上的苦與樂、挑戰與如何克服等,再轉化為個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