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5, 2015

環球貨幣戰 首季26央行放水 滙市六年最波動 恐打擊貿易

環球貨幣戰 首季26央行放水
滙市六年最波動 恐打擊貿易



■目前環球貨幣波動的情況是過去20年以來第三高。 設計圖片

【財經專題】
2015年首季剛結束,今年短短三個月期間,全球已有26間央行減息或放水,主要由於英美兩國與歐日的貨幣政策路向各走極端,其他央行也被逼加入貨幣戰,以保國內經濟。不過有分析指,外滙市場波動已經升至2009年以來高位,最終可能打擊全球貿易,得不償失。
今年各國減息戰戰情之激烈,令投資者大感意外。以今年迄今計,全球平均每隔2.85日便有一間央行減息,連國際清算銀行(BIS)亦按捺不住,對減息戰的現象表示關注。

瑞郎脫鈎 震撼市場

其中,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1月爆冷減息的瑞士央行,該行眼見歐洲央行量寬在望,歐元跌勢恐雪上加霜,令與歐元掛鈎的瑞郎承受更大貶值壓力,加劇通縮情況。該行出其不意地撤銷瑞郎與歐元的滙價掛鈎政策,殺市場一個措手不及,令瑞郎單日飆升逾兩成,導致外滙市場哀鴻遍野之餘,亦激活各國的自保意識。
明顯地,其他國家迅速加入戰團。中國、印度,俄羅斯、丹麥、先後減息,減息潮上月更蔓延至泰國和南韓等東亞地區。其中,澳洲儲備銀行亦於2月初減息至2.25厘的新低;印度和瑞典都梅開二度,而丹麥今年來已減息四次最誇張。
分析指,美國就業市場大有起色,失業率已跌至5.2%的六年低位,過去九個月每月新增職位都多於20萬,聯儲局下半年加息機會高唱入雲。相反,面對通縮和衰退威脅夾擊,歐洲央行上月才啟動逾一萬億歐元的買債計劃,而日本去年加消費稅後經濟明顯走樣,以至中國今年亦透過減息降準等措施防範經濟硬着陸,將貶值和減息戰推上另一個高潮。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表示,面對貨幣戰,各國央行被逼推行不理想的貨幣政策,這種情況反映各國對經濟增長的憂慮。他指出,即使已有巨額資金投入刺激經濟,但全球生產仍然維持低水平;而且歐元區及日本的通縮陰霾令情況更惡劣。

單靠量寬 難救經濟

他認為,如果需求疲弱及負債高企是唯一問題,量寬措施的確可以解決,但經濟增長的問題,單靠央行不能解決的,如基建投資、勞工市場等。環球經濟體系依賴貨幣政策,最終可能加速貨幣戰升溫。
美銀美林外滙策略師David Woo亦表示,由於多個國家已經低至零利率,唯一能刺激經濟的只有壓低貨幣滙率;只要沒有足夠的政策帶動經濟增長,貨幣戰將會持續下去。他指,貨幣弱短期的確可以支持國家經濟,但長遠不是好事。
他指,現時貨幣波動情況是過去20年以來第三高,為繼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及俄羅斯危機,以及2009年雷曼兄弟爆煲之後最高;外滙波動大即對沖成本增加,令企業轉向專注國內市場,打擊環球貿易。

負利率或幫倒忙

【事與願違】
面對抗通縮危機及經濟疲弱,歐洲央行、瑞士央行等近期紛紛減息至負利率,期望透過低息鼓勵家庭借貸買樓,企業則借貸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不過有分析認為,負利率非但不是靈丹妙藥,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
法興環球經濟部門主管Michala Marcussen表示,按照傳統經濟理論,低息的確可以鼓勵家庭借貸買樓、支持消費等;但實際上來說,由於家庭負債已經偏高,勞工市場持續疲弱,加上政府加強監管,這個招數未必見效。

欠安全感 阻礙消費

她指,企業以低息借來的貸款亦沒有用作投資,反而是進行股份回購及償還舊債,此舉不能支持實體經濟增長;部份銀行亦將從歐央行QE所得資金,償還歐元債及去槓桿化,沒有增加貸款供應。
高盛宏觀市場研究部門聯席主管Francesco Garzarelli亦指,負利率地區部份人口可能感到更貧窮,更欠缺安全感;他們寧願增加備用儲蓄,而不增加消費及借貸,拖慢經濟復蘇。
現時大部份國債為負利率,摩根大通便估計,一月有3.6萬億美元的已發展市場國債為負利率。高盛認為,負利率國債將令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難以達到保證回報。
另外,若銀行盈利受負利率打擊,將打擊銀行貸款的意欲,經濟活動難以提振。負利率亦可能引發資產泡沫,尤其是科技股及派息高的股份,因為該等股份本身有較高的估值。

各國爭相減息
儲局加息兩難

【心大心細】
隨着美國經濟逐漸復蘇,市場早已認定聯儲局篤定會於今年某段時間內加息。儲局在上次議息時亦已作好準備,將會後聲明中對加息保持「耐性」的字眼刪除,似為未來數次會議決定加息而鋪路。不過,由於全球央行都在放水,令儲局面對此局面時顯得心大心細。
隨着會後聲明措辭改變,儲局的加息「台階」可謂已搭建完成,市場估計最快會於6月會議時加息,但隨後陸續有儲局理事和專家表態,指7月和9月才加息的機會亦不低。反映市場預期的利率期貨,則顯示10月會議始加息的預期已升溫。

今年料只加息一次

按儲局理事在3月會議上作出的最新預估顯示,今年底聯邦基準利率中位數預期已大幅降至0.625厘,顯示局方今年內加息次數,會是「一次起、兩次止」。不過,從近期外圍環境、美國國內經濟數據及美元走勢而言,今年內只加一次息的機會較高。
儲局主席耶倫已表明,除就業市場及通脹預期外,美元強勢是否對國內經濟有所影響,亦在儲局理事作出決定時的考慮因素之列。
事實上,不少美企過去數季一直表示,強美元對企業盈利確實帶來打擊。加上歐洲和日本仍然大手量寬,在對比下強美元影響力將會更為強化。
高盛總裁兼營運總監科恩早前指,美元持續升值,不等於經濟進一步轉好,反而會蠶食美企的收益,可能危及當地經濟,他認為全球正上演貨幣戰,聯儲局將難以堅決加息。

強美元衝擊大
美企盈利受損

【滙率影響】
各國猛推寬鬆政策遇上聯儲局利率正常化在即,令美元強勢持續,美滙指數早前更升至100點,創十二年新高,美國企業盈利開始受到損害,跌幅可能是金融海嘯後最大。
美國近期已有十數家公司齊聲警告指,強勁的美元,在去季吞噬了企業的營業額和令其盈利受損,迫使它們削減成本,因為只靠對沖並未能抵銷到滙率波動帶來的影響。

跌幅或海嘯後最大

FactSet綜合分析員意見,預測標普500指數成份公司首季盈利按年下跌4.9%,與去年9月增長9.5%大相逕庭,將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差。輝瑞、聯合科技、P&G、微軟和Google等多家跨國企業,均認為銷售額下跌的罪魁禍首是美元過強,貨幣顧問公司FiREapps估計,企業損失在去年第四季按季增三倍至120億美元。
事實上,即使是全球市值最龐大、去季勁賺180億美元的蘋果亦受到滙率問題的影響。雖然蘋果iPhone去季大賣,但由於美元幾乎兌所有貿易夥伴的滙價都上升,令蘋果的銷售額亦損失超過20億美元(約155億港元)。蘋果的財務總監Luca Maestri指,去年由日圓和盧布波動所造成的損失是最大。 

受惠貨幣貶值
歐元區成贏家

【利好出口】
一國的貨幣貶值利好出口,帶動製造業及經濟活動,歐元今年以來貶值近一成,歐元區經濟及股市因而受惠,成為貨幣戰的贏家。不過,貨幣同樣大幅貶值的俄羅斯,卻因為強美元拖冧油價及歐美制裁,令經濟陷入困境,成為大輸家。
經濟學家Stephen Roach指,雖然歐元弱的好處不是每個成員國均受惠,但肯定是德國及法國樂見的,兩國過去五年佔區內出口45%,弱歐元有助提升出口競爭力。受經濟前景帶動,德國股市早前一度突破12000點關口,創12167點的歷史新高,今年以來亦已升逾兩成;法國股市亦升18%。
日本央行持續量寬,令日圓自去年10月中以來貶值逾一成。日圓弱對提振當地出口成效理想,2月出口按年增2.4%,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3%;日股亦受出口企業帶動,今年以來連番創十五年新高。

俄通脹加劇陷困境

至於俄羅斯經濟受油價急跌及歐美國家制裁打擊,貨幣盧布自去年中至今已下跌四成,今年初更曾在日內創出80盧布兌1美元的歷史低位。貨幣急速貶值,未為俄羅斯出口帶來支持,反加劇當地通脹,逼使當地央行在去年底大手加息6.5厘;但加息又打擊本已非常疲弱的經濟,因此該行今年又開始減息。
至於瑞士法郎,雖然近期走勢反覆,但較脫鈎前,兌美元和歐元分別仍升逾5%和14%,打擊當地鐘錶出口。根據瑞士鐘錶業聯會,當地鐘錶出口2月按年跌2%,至17億美元。 

經濟專家預警
央行量寬失控

【名人點評】
大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早前指部份國家央行的處境危險,已站在懸崖邊,但完全無視所面臨的風險。羅奇認為,現時各國央行領導人的行動已失控,只是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央行超級大實驗。
量寬(QE)的各種終極結果仍在逐漸顯現之中,現時日本和歐洲卻全力加入QE陣營,結果難料。他指出,量寬的影響取決於貨幣政策的三個「T」,即傳遞(Transmission)、牽引(Traction)和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歐洲央行在大力推進量寬前,應三思而後行,因為在量寬時期,貨幣政策會失去紀律和連貫性。

麥嘉華倡買黃金

另一投資名家、「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更指現時已對央行信心盡失,投資者應該放棄現金改買黃金,變相「沽空」央行!他指出,量寬加劇貧富懸殊,而央行的行動又難以預測,會令投資者失預算。
雖然央行不能於市場買賣,但當市場對央行的信心完全崩潰,就應轉移投資市場,而買入黃金就是沽空央行的方式。他預料,黃金今年有機會上升三成。

買英國樓留意兩風險

【海外樓市】
英國倫敦樓價自2009年起持續上漲,今年續因海外投資者追捧房地產,在市場供不應求下,樓價仍有可能上漲,惟置業者要小心貨幣滙價下跌的風險,同時留意政府或會推出增值稅。
根據英國土地註冊署資料顯示,2008年初英國倫敦平均樓價約35萬英鎊(約406萬港元),隨後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以及金融海嘯的嚴重打擊,一年以來樓價下跌逾一成,徘徊約30萬英鎊(約348萬港元),及至2009年中開始,因為經濟復蘇,大量海外買家湧入置業,加上中國客鍾情選購市中心豪宅,不斷將樓價推高。
去年初平均樓價突破40.9萬英鎊(約474萬港元),12月更飆升至45.9萬英鎊(約532萬港元),一年漲幅逾12%。踏入2015年,受政府擬出招的不明朗因素影響,樓市降溫,1月平均樓價下調至45.8萬英鎊(約531萬港元),微跌0.2%。
根據世邦魏理仕統計所得,全球18個國家或地區過去30年樓價升跌表現,英國樓價高踞榜首,上升幅度超過2.3倍。

英鎊恐跌 或徵增值稅

該公司國際項目營銷部亞洲區董事李柏光表示,英國經濟基調良好,展望未來5年樓價上升30%,平均每年升6%。倫敦具備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國際投資者前來投資,當其他國家出現不穩定情況,更成為資金避難所,土地發展審批嚴緊,新樓供應少,造就樓價向上。投資者除買入住宅單位外,亦有個別吸納地皮及寫字樓。
事實上,多間中資銀行及保險公司近年在倫敦市購入物業,出現大額成交。平安保險於2013年中及今年1月共斥資逾66億港元,於金融區收購著名的Lloyd's Building及Tower Place商廈。
然而,去年底受到蘇格蘭公投影響,英鎊滙率受壓導致走勢向下,1月初出現1英鎊兌港元低見12元以下,1月下旬因歐洲央行宣佈推行量寬計劃,英鎊滙率續跌,現時1英鎊約兌11.6港元水平。
英國政府有意於4月開始,向海外業主於出售物業時徵收增值稅,而5月進行大選,工黨表明若獲勝上台,會向樓價逾200萬英鎊(逾2,320萬港元)的住戶開徵豪宅稅,對當地樓市存在負面影響,準買家宜採取觀望態度。

貴價物業印花稅大增

【稅制改革】
去年12月4日起,英國政府推行新稅制改革,物業印花稅採用累進制形式,中低價物業印花稅有所下調,以購買一個價值40萬英鎊(約464萬港元)的物業為例,現時繳付1萬英鎊(約11.6萬港元)的印花稅,相比過往要付1.2萬英鎊(約14萬港元)為低。
然而,物業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約1,740萬港元),印花稅則大幅調升至12%,遠高於以往的5至7%。
全新盤250 City Road屬於綜合項目,由四星酒店、寫字樓、商場及住宅組成,住宅部份提供930伙,包括開放式、一至三房戶,售價59.5萬英鎊(約690萬港元)起。 
19 hrs · Edited · 
希臘即將違約
根據法新社報導,「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會在星期日於華盛頓會見國際貨幣基金會總裁拉加德。外界估計,希臘無力向基金會償還4億6千萬歐元欠款。」
從現實角度去看,希臘沒錢還債,唯一方法就是和債主講數。債主借錢給債仔還債,只是將債務越滾越大,債仔更加沒有能力還債。拉加德知道希臘違約破產已成定局,當然不想用新債還舊債,徒然增加基金會的損失。德國方面,早就沒有興趣讓希債拖下去。希臘要找人傾談,必然是找拉加德。如果這次談不攏,希臘只好違約。
很難說希臘脫離歐元區有甚麼影響,因為歐元區少了希臘反而更好,只怕西班牙和意大利跟著希臘走人,那就天下大亂。我估計,投資者會避險。美國加息就可以吸走避險資金。美國需要吸多些資金支持美國經濟發展,加息1/4厘可以吸入萬億資金,何樂而不為? 反正,就算加息半厘,美國息率仍然只有半厘,沒有甚麼大不了。吸入萬億資金,美國經濟會突飛猛進。這個世界就是錢的世界,有錢,經濟就會好。QE就是要將錢注入市場,但是,QE寬出來的錢,本來就是市場上的錢,塘水滾塘魚。如果能夠用加息半厘吸取萬億美元資金流入美國,那就是將外國人的錢Q到美國。聯儲局遲不加息,早不加息,偏要夾著希債危機惡化來加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只是港人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