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主義」的3個支柱
4月8日,在日本訪問的美國著名軟體公司甲骨文的首席執行官(CEO)拉里•埃裏森在首相官邸單刀直入地向安倍提出了這一問題。埃裏森來日本是為了參加由 新經濟聯盟舉行的「新經濟峰會」,一直由新經聯代表理事三木谷浩史陪同。其關注內容不僅是日本的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還包括外部政策。
安倍回答説「有3個」,並以緩慢的語調進行了説明。
「第一是以日美同盟為軸心,確保亞太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第二是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等經濟一體化。第三是推廣自由和民主主義、法治等普世價值觀」。
安保、經濟、價值觀這3個角度構成了安倍的外交理念。日本一政府高官稱「這就是安倍主義3個支柱」進行定位,並解讀稱:「無論哪一條推行下去,都將演變成針對中國的抑制戰略」。
「中國民族主義」
4月23日,在東京銀座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中國軍費10年增長4倍,20餘年增長了40倍。在南海一直嘗試通過力量改變現狀。應當發出堅決干預亞洲的信息」,安倍手裏拿著壽司這麼説道,美國總統歐巴馬則點了點頭。
4月23日安倍與訪日歐巴馬在東京的壽司店裏飲酒 |
安倍4月21日在首相官邸與美國共和黨眾議院領袖坎特及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瑞安進行會談,稱「中國是中國共産黨的國家。中國共産黨依靠2點來維持一黨統 治,一是經濟增長,二是民族主義」。指出了試圖通過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口號來弘揚國威的中國領導層所面臨的危機。
在9天后的4月30日。也有外國首腦和安倍一樣警告「中國民族主義」。訪問德國的安倍告訴梅克爾總理「烏克蘭問題並不僅僅是歐洲的問題,也是亞洲的問題。應當要求中國遵守法律、維護海洋自由」,梅克爾對此進行了「中國目前是民族主義」的回應。
中國增強軍備成為歐美日加強合作的「催化劑」。
「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出自己的主張」
雖然安倍一連串動作看似是在構築「中國包圍圈」,但安倍表示對此不滿:「希望不要矮化為單純的牽制中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2012年12月第2次擔任首相的安倍的外交口號是「積極的和平主義」。最初日本外務省辦事人員提出的方案是「主動的和平主義」這一表述,但安倍認為「‘主動的’這一説法不容易理解」,感到不滿意,於是改成了「積極的」。
4月30日安倍與德國總理梅克爾(kyodo) |
安倍還向外務省官員進行了以下説明:
「戰後的日本什麼都不主動地講,國際社會説聲‘請日本幹這個’,日本就老老實實地去幹。今後應當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出自己的主張。通過普及自由和民主主義的普世價值,可以實現富裕而和平的世界,日本也將明確地表達這一概念」。
安倍認為僅靠以往的追隨美國路線是無法保護日本國家利益的,通過積極向世界宣示日本人的價值觀來尋求國家利益。可以説正是這種做法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識,獲得了以保守階層為中心的高支持率。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
安倍向習近平發出的信號
提出「俯瞰地球儀的外交」戰略的安倍自就任以來,在約1年零5個月時間裏訪問了37個國家。力爭通過安全保障和經濟兩條腿擴大與各國的合作領域。但是,至今仍未訪問對日本而言至關重要的鄰國中國和韓國。地球儀外交仍然存在死角。
4月8日進入日本首相官邸的胡德平 |
4月8日,安倍在首相官邸與已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長子胡德平舉行了會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胡德平都被稱為「紅二代」,據悉兩人關係密切。胡德平 在離開首相官邸時,僅僅對記者表示「這屬於民間訪問」,完全沒有透露是否和安倍舉行了會談等消息,但實際上,卻帶走了安倍向習近平發出的信號。
「日中關係是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正因為存在問題,才更應該舉行對話,希望從大局出發,在所有領域發展面向未來的合作關係。希望返回構建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據悉,在安倍如此表明觀點之後,胡德平表示將向習近平轉達這一態度。
安倍拋出了「返回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這個皮球,這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戰略互惠關係」是2006年10月安倍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達成共識並提出的中日關係關鍵詞。當時第一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把首次出訪目的地定在了 中國。此舉修復了由於安倍的前任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陷入冰冷的中日關係,降低了歷史問題的比重,顯示了即使存在問題但仍要直接見面相互溝通的關係。
如今,中國再一次將歷史問題放在中日關係的中心位置,併為首腦會談的舉行設置了前提條件。而安倍的所謂「返回原點」,正是指希望返回首腦之間直接見面相互交流的2006年的胡錦濤時代。
「友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安倍外交」的死角(上) |
5月9日,與日本自民黨議員聯盟「亞洲非洲問題研究會」(簡稱AA研)會長野田毅在北京舉行會談之際,中國共産黨四號人物、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席俞正聲闡明了中國的立場。
俞正聲在會談中表示參拜祭祀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將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希望日方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而針對在釣魚台(中國名:釣魚島)問 題上的中日對立,俞正聲表示釣魚島(日本名:釣魚台)是爭議地區。如果日方承認這一點,就將開闢出關係緩解的道路。
而安倍則向自民黨相關人士強調稱,「承諾不再參拜靖國神社,意味著允許中國干涉日本內政。同時這種干涉針對的是給為國捐軀的英靈祈禱冥福的行為本身,這無法允許」。此外,安倍還完全拒絕了承認釣魚台屬於爭議地區的建議。 安倍向周圍人士表示,「外交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友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認為長遠來看符合國家利益,即使短期內關係出現惡化也別無選擇」。安倍堅持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決不讓步的立場,堅定的信念和國家利益觀橫亙在現實主義外交面前。
一觸即發的危險
安倍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保會議(kyodo) |
5月24日,中國戰機對飛行于東海公海上空的日本自衛隊飛機進行了異常接近。同一天晚間,接到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電話彙報的安倍發出指示稱,「希望繼續 採取積極態勢」。而在同月28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安倍稱,「這是有可能導致偶發性事故的極其危險的行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反駁稱:「日方置這些(中俄演習空域的)通告於不顧,派偵察機闖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對中俄的聯合海上演習進行偵察和干擾」。中國執政層相比外交更加重視內政和軍事。東海有可能發生一觸即發的事態的現實浮出水面。
5月30日晚間,在新加坡。「試圖不斷積累既成事實、以鞏固現狀變化的行動必須成為遭受強烈譴責的對象」,作為日本首相首次出席亞洲安全峰會的安倍在主題 演講中,針對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圈和南海發生的衝突批評了中國。而在南海的領土主權爭端中,安倍也表示支持與中國存在對立的越南和菲律賓,加強了對中國的牽 制。
「安倍外交」的死角(上) |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