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9, 2014

中國經濟面臨的另一個風險

中國經濟面臨的另一個風險

2014/05/29
     中國經濟面臨著增長嚴重依賴投資、人工費急劇上升以及房地産泡沫等多種風險。而如果將目光轉向企業經營,另一種風險似乎隱約可見。那就是在改革開放政策 下,自1980~90年代的創業起就領導企業走向發展壯大的中國企業領袖正面臨退休。這些領導者都具備突出的個性和領導能力,依靠個人的才幹帶領企業實現 了迅速增長。那麼,他們的接力棒能否順利的傳遞下去呢?

      華為接班人不會是一個人?

      大型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技術4月在其總部所在地廣東省深圳市舉行了業績與業務戰略説明會,在被問及公司領導人、首席執行官(CEO)任正非退休 後的接班人問題時,輪值CEO俆直軍表示,未來華為接班人不會是一個人,或許是一個團隊。列舉了選擇集體領導體制的可能性。

華為首席執行官 任正非
自1987年創業以來一直領導華為的任正非已經69歲。他曾表示家族成員永遠不會接班、退休後想有個自己的農場等,這些有關退休後的言論一直受到關注。在 面向通信公司的設備這一主力業務方面,華為的銷售額已經躍居世界首位。任正非以一代人將華為打造成了巨大企業,而他的後繼人選自然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俆直軍之所以提到集體領導體制,與任正非已經著手試行與之相近的體制不無關係。任正非設置了主管日常經營的「輪值CEO」職位,由俆直軍等3位40多歲的副董事長以半年為期輪流擔任。

      在世界知名企業中,輪值CEO制度非常罕見。雖然外界大多將這一制度看做是華為考驗後繼人選的試驗場,並加以關注,但事實上,「任正非從未在發言中將輪值 制度和挑選接班人直接聯絡起來」(該公司相關人士)。任正非曾在相關制度開始實施的2011年度年報中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任正非指出,在電子行業,技術等環境變化非常迅速,一度領先於世界但隨後默默無聞的通信設備企業比比皆是。同時表示,為了處理多項業務、具備深刻的洞察力、並帶領公司走向正確方向,多位CEO輪流掌管公司更為有效果。

      從智慧手機的普及到雲計算,再到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任正非親歷了各種日新月異的變化。或許是親身感受到了讓企業生存發展下去的艱難,他對 於將決策交給工作繁忙的1位掌舵者感到擔憂,因此認為整個管理層集中信息和智慧一起做決斷的「團隊管理」模式是最佳選擇。

      擔任輪值CEO的俆直軍在談及集體領導體制之後還表示,將來會怎麼樣要到將來才知道。有人曾表示,即使是長期跟隨任正非的部下也很難了解其真實想法。其內 心的真實意圖即使是躋身最高領導層的俆直軍也很難猜透。但毫無疑問的是,與選擇具體接班人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是,任正非重視能夠確保持續增長的結構變 革。

       格力電器的「半代交接」

       在憑藉改革開放政策走在中國經濟發展前列的廣東省,除了華為以外還有另一家位居世界第一的企業。那就是在家用空調銷量方面躋身世界前列的珠海格力電器。自 公司成立開始領導了該公司20年的朱江洪2012將公司最高職位的董事長一職交給了此前主管經營工作的女總裁董明珠。

     
 珠海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董明珠
    兩人正如「朱負責技術、董負責營銷」這句話所説的那樣,齊心協力帶領公司發展壯大。2012年當時66歲的朱江洪將接力棒交給自公司創立之初就非常熟悉的 57歲的董明珠,這一選擇被認為是「半代交接」。而成為董事長兼總裁後的董明珠猶如是為了彌補「負責技術的朱」隱退的空缺,不斷強調重視技術,稱技術將決 定市佔率。

       格力電器的最大股東是當地珠海市政府旗下的國有企業珠海格力集團。該集團當初曾打算將市政府高官、當時40歲的周少強指派到格力電器擔任將升任董事長的董明珠留下的總裁職位,以便將來掌舵格力電器。

       而推翻這一決定的是格力集團以外的股東。股東們對周少強的就任表示了擔憂,質疑稱「(周少強)是否能承受壓力巨大的格力電器的工作?公共機構和企業的工作 性質完全不同」。之後,周少強在作為其就任總裁前提的董事選舉投票中落選。期望企業一直生存發展下去的股東希望選擇專業的經營者,因此阻止了國有企業的指 派行為,這在政府權力巨大的中國實屬罕見。

       日本富士通總研首席研究員金堅敏指出,「在形成巨大規模的企業,領導人僅靠自己理解多樣化的技術動向、並作出判斷已經變得不可能」。如果不擺脫個人經營、並轉向可以集中信息與智慧的團隊管理模式,企業就很難實現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經營決策的速度,最後由1個人作出決斷的職業經營者也不可或缺」。在中國,只要搭上不斷發展的經濟增長的列車就能保持企業增長的時代 已經過去,如今對於企業來説,經營判斷的正確性和速度這兩者均至關重要。與中國整體經濟一樣,企業經營層面的結構改革也已刻不容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支局 桑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