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中美日將取代德國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火車頭

東南亞「汽車三國志」的夢想與興衰

2014/01/15
    在日系車呈席捲之勢的泰國汽車市場,首款「國産車」即將誕生。泰國正大集團(CP)將自今年起,與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各出資約一半,啟動乘用車合資生産。正大集團涉足食品、通信和金融等領域,旗下擁有200多家企業,銷售額超過3萬億日元。

 
除了斥資約300億日元正在建設的年産5萬輛的工廠之外,還在討論建設年産20萬輛規模的新工廠。正大集團統帥、董事長謝國民(74歲)自信地表示,「這項業務前景光明」。

 實際上,正大集團並非第一個嘗試進軍汽車領域的泰國企業。此前的泰國企業雖然也進行了充分準備,但「國産車構想」仍以失敗而告終。為了弄清其原委,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其中一位企業經營者。

  這位經營者是泰國暹羅水泥集團(Siam Cement Group,SCG)前董事長帕倫(音譯,86歲)。在這家去年迎來創業100週年的老牌企業,帕倫曾自1985年起擔任了7年董事長。這家企業的標誌是 作為最大股東泰國王室象徵的「大象」,其涉足廣泛領域的原材料生産。在探索業務多元化的上世紀80年代,私下裏討論的是生産冠以大象徽標的乘用車。

  美國經營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稱之為「産業中的産業」的汽車行業具有很大的經濟帶動效果。「那是力爭實現工業化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製造國産車的時代」,帕倫回顧稱。

  觀察泰國暹羅水泥集團為進入整車生産領域而先後進行佈局的軌跡:1982年,收購美國凡士通旗下輪胎工廠;1985年收購電池工廠;1986年與豐田合資 生産引擎零部件;1987年收購美國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旗下樹脂原料工廠;1990年與美國加迪安工業公司(Guardian Industries)合資生産強化平板玻璃。

  熟知當時內情的東京大學教授末廣昭指出,「出身於技術領域的帕倫希望一切都依靠自主技術解決」。

  但其野心卻被泰國政府叫停。1990年,泰國政府改變了以往的國內産業保護政策,開始實施解禁乘用車進口和下調關稅等自由化舉措。受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國産車構想完全化為泡影。

  帕倫在擔任董事長期間,曾陪同當時的總理廷素拉暖(Prem Timasulamonda訪問鄰國馬來西亞,視察了已大張旗鼓起航的寶騰汽車(Proton)公司的整車工廠。而讓其印象深刻的是寶騰汽車高管的一番話——「能否盈利並不重要。因為政府會支持我們」。

  于1983年和1993年分別創立了寶騰汽車和Perodua這2家國産車企業的馬來西亞對進口車徵收高關稅,並對國産車免除物品稅。借助低價格暢銷的國 産車如今已經掌握國內市佔率的60%。但是,由於雙重保護政策,外資企業對投資該國敬而遠之,而國産車的品質改善也未能取得進展。

   此外,擁有2億3千萬人口優勢的印度尼西亞的也實施了錯誤的戰略。1996年,當時的蘇哈托總統提出了國産車計劃,並將壟斷經營權給了自己的三兒子。但是,由於第二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蘇哈托總統被迫下臺。而國産車企業也陷入了經營破産。

  在這種背景下,曾試圖將該國定位為東南亞主力基地的豐田由於這個騷亂而改變了方針。2004年開始生産的面向新興市場國家的世界戰略車「IMV」的正式基地選在了泰國。

  東南亞的「汽車三國志」盛衰也體現在數字上。1991年,各國的汽車産量均在25萬輛左右,而到約20年後的2012年,泰國則達到245萬輛,印度尼西 亞為107萬輛,而馬來西亞僅為57萬輛。已開始開拓出口市場的泰國與産量低於國內銷量的其它2個國家的競爭力差異昭然若揭。

  泰國已經跨越SCG的挫折,但將來也不一定就一帆風順。泰國面臨勞動力不足、大洪水再次發生的風險、嚴重的政局混亂等問題,而印度尼西亞為了借機追趕泰 國,引入了吸引小型車生産的政策,而馬來西亞也將力爭成為純電動汽車等新一代汽車的中心。「三國志」能否再次逆轉?目前確定無疑的是如果屈服於逆時代潮流 而動的保護主義的誘惑,將毫無勝算。

     (高橋徹 曼谷)



豐田連續2年新車銷量全球第一

2014/01/15
豐田汽車2013年新車銷量蟬聯全球第一已成定局。因在新車市場開始復甦的北美等地的銷量出現增長,豐田的集團整體銷量接近1000萬輛,將美國通用 (GM)和德國福斯(VW)甩在了身後。而通用和福斯則憑藉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增長來追趕豐田,預計在2014年激戰將會繼續。

  豐田去年夏季宣佈計劃將2013年集團整體(包括大發工業和日野汽車在內)的全球銷量提高至創紀錄的996萬輛。

  在北美和中近東,受新款車和高檔車「雷克薩斯」走俏的帶動,豐田的銷量出現增加。雖然日本國內的銷量低於2012年,但是小型混合動力車「AQUA」等混合動力車起到拉動作用,整體銷量穩定。在印度和泰國等地雖然銷量增長放緩,不過基本完成了計劃。

  通用1月14日發佈稱,2013年的全球銷量同比增長5%,增至971萬輛。其中,中國市場(增長11%)和美國市場(增長7%)增長明顯。另一方 面,大眾11日發佈稱2013年集團整體的銷量暫定值為970萬輛以上(包括Scania等)。除了北美外,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出現增加,估計比 2012年增長了5%左右。




中美日將取代德國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火車頭

2014/01/15
     此前一直拉動世界光伏發電增長的德國市場正在縮小。2013年啟動發電的設備將比2012年減少55%,降至330萬千瓦。時隔7年出現同比下滑。其原因 在於,市場收購價格下滑的同時,光伏電池板的價格下跌卻出現止步、致使發電業務的收益性出現下滑。德國將被日本、美國和中國超越,讓出光伏發電市場首位的 寶座,今後,世界光伏市場的火車頭將變為亞洲和美國。

 據光伏發電相關業界團體德國太陽能産業協會(BSW-Solar)統計,德國2012年新增裝機容量為760萬千瓦,排在世界首位,但2013年出現銳減,已經降至低於2009年的380萬千瓦的水平。

德國e·on公司的光伏發電站
另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統計,截至2012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500萬千瓦,排在僅次於德國的第2位。而美國為335萬千瓦,日本為200萬千瓦,緊追其後。這3個國家由於政府的扶持,市場正在迅速擴大,2013年將超越德國。

  另一方面,2011年曾排在世界首位的意大利的裝機容量在2012年減少了64%,銳減至344萬千瓦。2013年持續減少。此前一直推動市場擴大的歐洲各國正在迅速喪失增長勢頭。

  德國市場萎縮的背景是該國政府自2012年中期起加強了下調收購價格的姿態。

  為了抑制電價快速上漲,德國從此前半年調整約1次轉為了每月進行調整,以反映發電成本的實際價格。收購價格每月都在下調,2013年12月,光伏發電的收購價格為每千瓦時9.61美分~13.88美分,在2年時間裏下降了約50%。

  另一方面,光伏發電系統的裝機成本在2013年10~12月出現了小幅上升。由於廉價中國産品的流入,成本曾出現持續下降,但去年夏季歐盟(EU)與中國 之間就光伏電池板的傾銷問題達成了和解。中國方面減少對歐洲出口導致了價格上升。在收購價格下降的背景下,裝機成本卻出現上升,這給新增投資踩下了急煞 車。

  此外,據BSW-Solar統計,2013年德國光伏發電量為297億千瓦時,達到德國整體耗電量的約5%。在德國,相比以售電為目的的發電以及工業用發電,小規模光伏發電能以更高價格被收購。一般家庭通常的電價仍然在上升,因此今後家庭有望不斷擴大裝機容量。

     (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