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5, 2016

在岸人幣兌美元跌破6.86 創近8年新低 中國內需的政策依賴迎來極限

在岸人幣兌美元跌破6.86 創近8年新低
2016/11/15 10:31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早盤隨中間價下挫,接連跌破6.85及6.86關口,最低見6.8640兌一美元,創近8年新低。截至上午10時33分,在岸價跌幅有所收窄,仍跌120點子,報6.8565兌一美元。

離岸價方面,人民幣兌美元現造6.8644兌一美元,跌逾百點子,早盤最低見6.8703兌一美元。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周二大幅走貶204點子,報6.8495兌一美元,亦創近8年低位。(lf/da)


人民幣匯率一路跌

2016/11/15
      人民幣匯率正在持續下跌,截止11月14日下午4時30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6.8409元,已跌至自2009年3月起、7年零8個月以來的最低點。美國當選總統川普的對華政策不明朗、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年初可能出現供求惡化,也成了引發拋售人民幣的因素。

      新華社報導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與川普通電話,二人就儘早舉行會談達成了一致。但目前還不清楚川普是否會改變主張人民幣匯率過低的態度。為規避當前風險,減持人民幣的動態正在市場上擴散。

       認為在2017年初人民幣拋售壓力將會增強的觀點,也加劇了人民幣貶值趨勢。中國貨幣當局設定了個人一年5萬美元的兌換額度上限。有觀點指出,因為年度更替會産生新的兌換額度,預測人民幣匯率將會走低的富裕層等,會加大拋售人民幣的力度。

       11月14日的《人民日報》刊登換匯額度合理的評論,一名金融人士表示「也是當局對資本外流提高警惕的表現」。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11月14日早發佈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8291元,連續7天貶值。不少觀點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的這一動向,表明瞭只要循序漸進就容忍人民幣貶值的態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中國內需的政策依賴迎來極限

2016/11/15
       此前保持堅挺的中國的內需開始顯現陰影。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14日發佈的10月份主要經濟統計數據顯示,個人消費的增幅收窄,工業生産也僅與上月持平。原因是減稅政策對銷售的促進效果逐漸減弱,汽車銷售的增速減緩。可以認為依靠政策支撐內需的做法已接近極限。眼下,市場的關注焦點投向了出口低迷、過度負債等結構問題,資金外流引發的人民幣貶值壓力正不斷升高。

       「從當前情況來看,四季度依然有條件保持比較平穩的增長,全年目標任務原來定的是6.5%—7.0%之間,我覺得完成6.5%以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在11月14日舉行的有關10月份中國經濟運行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毛盛勇如此自信地表示。目前,批發價格上漲等利多因素較多。但從14日發佈的統計數據來看,此前保持較強勢頭的消費和生産等內需方面的統計數據卻出現了陰影。

       市場相關人士注意到的是汽車銷售的低迷。10月中國的汽車銷售和生産兩方面的增速均較上月大幅回落。毛盛勇也在發佈會上表示,「就汽車銷售這一項,拉低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0.5個百分點。汽車産量增速回落拉低工業增速0.23個百分點」。中國在2015年10月作為經濟對策之一出台了小型車減稅政策。這使得同年10月的銷量大幅增加。這一同比基數較高也使得今年10月的增速更顯得放緩。

       隨著減稅政策即將於年底到期,從今年夏季開始,中國市場上出現了扎堆購買汽車的需求。如果簡單的取消減稅措施有可能陷入銷量大幅回落,因此中國政府面臨著必須討論延長相關政策的局面。

       中國政府提出自2016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平均6.5%以上增速的目標。內需方面,受自2015年相繼出台的貨幣寬鬆、減稅以及公共投資相關政策措施的拉動,今年夏季以來一直保持著較強勁的勢頭。在中國政府內部也出現了很多樂觀的意見,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就指出,估計未來1年以上應該能保持6.5%左右的增長率。不過,目前對人民幣貶值加速、出口持續低迷的警惕感也在逐步提升。

      一方面,投資依賴政策支持的局面也沒有改變。1~10月的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8.3%,增幅有所擴大。但支撐增長的是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9.4%)和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6%)。尤其是房地産在10月實現大幅增長,單月增長達13.5%。大城市過度火爆的房地産銷售推動了投資的擴大。

       10月上旬,儘管20多座城市出台了住房限購令,但1~10月的銷售面積依然增長26.8%,與1~9月大致持平。10月新增貸款4分之3為個人住房貸款,維繫著大城市的房地産泡沫。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雖然採取了寬鬆的金融政策,但資金到不了民營企業手中的問題卻依然沒有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原田逸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