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3, 2013

東麗故事(上):率領日本纖維産業走出低谷

東麗故事(上):率領日本纖維産業走出低谷

2013/12/20
路易威登(LV)、香奈兒等國際名牌的纖維加工都依靠日本,這就是纖維企業集中的日本北陸地區(指日本本州島中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區)。

  靠聯絡復活

  纖維産業在日本早就被認為是産業結構不佳的領域,是靠什麼在這塊土地存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就是東麗發起並且在2004年成功組建的地方企業的共同體——「東麗合纖産業集群」

  「歐洲正流行輕鬆舒適的設計風格」,「做出透明的感覺會怎麼樣呢?」東麗的幹部會參加共同體的會議,就市場動向和共同開發等展開討論,催生新的紡織物和染色技術等。

東麗和優衣庫合作推出HEATTECH(左為迅銷的柳井正,右為東麗社長日覺昭廣)
纖維産業從生産紗線的大型生廠商獲取委託,然後再轉包給其他企業制纖、染色。製成的紡織物再由大型生産商賣給服裝企業。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日本國內的纖維産業陷入不景氣,加上中國等亞洲國家的追趕,到1990年代日本國內生産量大幅縮小。

  日本北陸地區的企業也失去了和大企業的交易機會。擔任共同體會長的小松精煉的中山賢一會長回顧説,「也曾靠自己的力量開拓銷路而進軍海外,但價格比不過亞洲企業,設計比不過歐洲企業,所以用不了幾年就撤退了。」

  東麗正是在這種狀態中發出呼籲的。東麗2002年3月期單獨決算第一次出現虧算,即便如此東麗也維持著和地方企業的交易。東麗的日覺昭廣社長説,「有 的企業擅長紡出細的尼龍,有的企業精於染色,有一技之長的企業很多。各個企業如果聯絡起來,競爭力就高了」。現在共同體已經吸引了約100家企業參與其 中。

  依靠汽車和電子等很多部件生廠商的支撐,構築起了廣泛的産品生態系統的日本製造業,在國際化和新興國家崛起的衝擊下,現在到了能否維持其生態系統的岔路口。

  東麗一直重視技術,但是又不同於部分電子産業陷入的「偏重自己技術」,東麗非常在乎顧客,試圖和顧客以二人三足那樣的默契,一起推動製造業生態系統的進化。

  東麗和經營「優衣庫」的日本迅銷公司的合作,是世界上都不多見的成功案例。2000年迅銷的柳井正社長拜訪了被譽為東麗中興之祖的時任會長前田勝之助。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柳井正説,「當我拜託他們希望能組建一個能夠最優先向迅銷供貨的組織時,東麗迅速做出了回應。」

  年銷售1億件HEATTECH

  東麗與優衣庫合作推出了保暖內衣HEATTECH,從開發到市場推廣,兩公司合作讓HEATTECH突破了年銷售1億件的大關。

  現在東麗正在以同樣的方式和其他服裝店或者海外體育用品廠商展開合作,擴大交易。比如和服裝企業島村一起開發功能性內衣等,根據客戶的需求成立獨立的專門合作部門。

  東麗顛覆了「纖維市場是亞洲企業的天下」這一傳統説法。一件襯衫,售價5000日元(約合299人民幣),如果東麗只提供紗線的話只能拿12日元,但東麗的榊原定徵會長説: 「如果參與到面料和縫製中的話,收益就擴大到了幾百日元」。

  現在,日本製造業正面臨著的貨品化(commoditization)、新興國家的競爭等挑戰。而這些,日本纖維産業在幾十年前就經歷過了。針對市場做出調整,走出破壁之路的東麗的軌跡,為日本製造業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東麗故事(下):總看著50年後

2013/12/23
今年5月,東麗社長日覺昭廣聽説有一家大型碳纖維企業在尋求收購,那是生産風力發電的風翼等低價格産品的大型企業——美國的卓爾泰克(ZOLTEK)。日覺社長馬上要求加以調查,最後在9月以5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85億元)成功收購了卓爾泰克。

  長年赤字

  在飛機用最尖端的碳纖維領域,東麗處於全球領跑地位。東麗正在整備生産能力,以求在産品需求地生産低價格商品,和新興廠商競爭。東麗正在全球擴展自己的業務,但是走到今日的卻是一條漫漫長路。

波音787使用的碳素纖維全由東麗提供(AP攝)
比重只有鐵的1/4而強度可以達到其10倍的碳纖維,是大阪工業技術試驗所(現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進藤昭男博士在1961年發明的,是一項日本發明。東麗很早就開始派遣技術人員,並在1971年在世界率先實現了碳纖維的量産化,但是卻一直沒有實現盈利。

  雖然有著造釣魚竿或者高爾夫球桿等的市場需求,但是東麗在碳纖維上花了超過1400億日元從事研究開發,一直都是虧損。這一狀況因為一份合同發生了改變。

  2003年4月16日,是東麗負責碳素纖維業務的專務大西盛行難以忘記的日子。那一天美國波音公司告訴東麗,以後的飛機(787)機翼和機體都將用 碳素纖維製造,所以想委託東麗」。那是辛苦換來收穫的一瞬間。2003年碳素纖維的年産量為7000噸,到2012年已經擴大到了18000噸。2011 年的3月期進入了穩定的盈利期。僅向波音一家的銷售額,到2021年預計就可達到1萬億日元。

  東麗1968年就開始的水處理膜業務也進入了收穫期。用來過濾水的處理膜,因為亞洲和中東海水淡化和廢水處理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化,需求正不斷擴大。

  新業務開花結果要花費半個世紀的「50年經營」。其實,美國杜邦和德國巴斯夫(BASF)等也曾經想要開發碳素纖維,但因為虧損的緣故,都沒有堅持幾年。東麗雖然犧牲了短期的收益,但是培育出了他人無法企及的業績。

  1951年東麗從杜邦獲得了尼龍的銷售許可。其實在二戰期間東麗一直在單獨開發相關的技術。那種技術和丙烯酸的開發有關,而丙烯酸是製造碳纖維所不可或缺的。

  東麗進入被亞洲企業追趕的2000年後,旭化成和帝人等日本企業紛紛讓纖維業務獨立成分公司,並削減了研究經費。而東麗當時的前田勝之助會長,即便有部分股東的批評,也堅持「纖維是可以培育出很多事業的基礎事業」,不肯放手。其背後是東麗長期堅持材料開發帶來的自負。

  從纖維到新事業

  位於日本鐮倉的東麗「先端融合研究所」,2003年5月開所之前,前田會長指出要在名字中加入「融合」二字,為此還 緊急更換了已經做好了的招牌。現在以纖維為核心,融合了生物和醫療技術等不同技術的研究正在逐步展開。先端融合研究所的常駐研究者有100人,但平時對大 學等外部的研究機構的研究者也是開放的。

  東麗一直追趕的杜邦已經從傳統的火藥、纖維産業通過併購等進入了醫療、糧食等領域。東麗也從纖維向其他新的事業開始了進發。不斷培育支撐未來50年成長的「種子」,這或許就是東麗背負的宿命。

 (西條都夫、林英樹、丸山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