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 2014

解放軍歷史上的十次大裁軍


解放軍歷史上的十次大裁軍

 ■1950年5月,我軍進行第一次大裁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解放軍總兵員550萬,“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我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 種兵幾乎是空白。1950年5月,經中央軍委批准,確定分期分批復員和轉業百萬餘人。後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精簡工作停止,根據戰爭需要又進行了擴軍。到 1951年10月,軍隊總人數增加到627萬,是我軍歷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

  ■1952年1月,我軍進行第二次大裁軍,總部和各機關以及國防軍步兵部隊人數減少,軍兵種部隊和院校人數擴大,其中還有95萬地方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
  ■1953年8月,我軍進行第三次大裁軍,全軍總兵力精簡23.3%,其中陸軍部隊精簡比例最大。
  ■1957年1月,我軍進行第四次大裁軍,到1958年底,全軍成建制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余所院校。精簡最多的還是步兵部隊,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成立時相比,精簡了61%。
  ■1975年底,我軍進行第五次大裁軍。“文革”期間,部隊組織編制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幹部嚴重超編。裁軍中,精簡最多的是工 程兵、鐵道兵。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在第四次大裁軍之後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公安部隊番號,統 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6月,我軍成立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
  ■1980年,我軍進行第六次大裁軍。當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再次進行精簡整編,大力精簡機關,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將一部分部隊移交地方。
  ■1982年9月,我軍進行第七次大裁軍。51萬餘人的鐵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部隊轉到武警部隊。從此,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在我軍序列中消失。
  ■1985年,我軍進行第八次大裁軍。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這次裁軍使我軍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1997年9月,我軍開始第九次大裁軍。這次裁軍的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為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我國將在今後3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
  ■2003年9月1日,江澤民宣佈:2005年前,我軍再裁減員額20萬。拉開了第十次裁軍的序幕。第十次大裁軍的任務是:優化結構、 理順關係、減少數量、提高品質,著重解決體制編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優化編成結構,使部隊作戰效能進一步提高;理順重大比例關係,使領導指揮管理和保障 機制得到改進;適度減少數量,使部隊規模更趨精幹;注重提高品質,使部隊建設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大,在精兵之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http://www.haijiangzx.com/2013/shihaichengfu_1118/144622.html

新中国的十次裁军

2013-11-18 11:36:04   来源:《湘潮》

新中国建立后,解放军经历了10次大裁军。每次裁军,都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社会原因,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富国强兵梦的追求。
第一次裁军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550万人。1950年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大规模战争结束了,国家开始了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不 再需要花费大量经费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2月正式决定,军队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计划将总人数压缩到400万人。1950年5 月中央军委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部署整编工作,确定了全军分期分批复员、转业百余万人的精简整编方案。方案规定,整编的中心是实行复员和统一全军编制。这 次整编的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种特种部队。陆军的精简幅度是26.6%,由原来占全军总员额的98.19%下降到 95.47%。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150万人。
这次精简整编,陆军不但大规模地削减了员额,同时把陆军分为了国防军和公安部队两类。国防军的军、师两级归一、二级军区和个别省军区建制领导,撤销一部分 兵团领导机构,充实了大军区。经过这次裁军,陆军员额压缩,实际精简17.1%。公安部队、海、空军及各特种兵有了较大的发展,总兵力达60余万人。
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复员战士,高高兴兴地踏上回乡的路程。家里分了土地,新中国欣欣向荣,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为了满足抗美援朝和保卫国防的需要,这次精简计划未能完全实现。并且根据当时局势需要,部队又进行了扩编。
第二次裁军
1951年7月10日,朝鲜参战各方开始停战谈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已经预见到,朝鲜战争结束指日可待。1951年底,中共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再次进行精 简整编,以加强国防力量和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2年1月,根据毛泽东批准的《军事整编计划》,我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这一计划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 分两期进行精简整编,从1951年12月1日到1952年3月底为第一期,拟精简194万人;从1952年4月到12月为第二期,拟精简92万人;另有 56万人留至1953年精简整编。这次精简整编主要是精简陆军步兵。
到1952年10月底,全军共精简整编19个军、73个师,近200万人。精简整编中撤销了野战军和大部分兵团一级领导机构。整编后,军归各军区直接指 挥,军以下部队实行统一编组。全国还统一成立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领导地方武装工作。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的兵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步兵的人数由258万减至168万人,特种兵部队的编制人数增至30余万,地方部队95万人改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400万人左右。这一系列数字 表明,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在精简整编中得到了加强。另外,有4个整师、 11个整团,共46.5万官兵集体转业,变成了铁路、水利、建筑、林业、屯垦大军,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次裁军
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做出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再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部队质量的紧急指示。随后,全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从 1954年2月开始到1955年底,全军共复员、转业干部、战士60多万人。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和第五军9.3万人集体转业,组 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了举世无双的农业生产大军,肩负起征服荒漠,开发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历史重任,揭开了中国屯垦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次裁军是极其成功的。裁军中,康复医院、荣军学校、机要局、气象局等单位集体转业10万余人。其中陆军部队精简29%,比例最大。大批军队转为生产建设兵团,为我国西北边陲的安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裁军
1957年1月,我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中央军委根据党的"八大"会议中减少军费的精神,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三分之一。
这次裁军时间最长,持续了8年,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裁减。
1958年3月,国家为开垦荒地,要发展国营农场,解放军将从朝鲜撤回的10万官兵集体转业,开赴黑龙江密山垦区和合江垦区,编入农垦局。投入国家经济建 设。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院校。全军总人数在1956年的基础上精简36%。 精简最多的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各级机关精简27.2%。
1960年2月,沈阳、南京、济南3个军区的3万官兵集体转业,奔赴东北松辽平原,开发大庆油田。当时,转业官兵占油田职工总数的54%。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油大军。创业之初,他们克服缺吃少穿,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个命脉行业,1962年至1964年,国务院抽调13万基层军官转业充实到商业、粮食、供销合作社,发展商品经济。1964年5月,中央组织部从部队抽调5500余名军官转业到工交、财贸、农林等部门工作。
截止到1965年,共有55万多名解甲军官被政府安置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完成裁军后,解放军的总兵力降至250万人左右。

第五次裁军
第四次裁军结束后仅一年多,在深刻的国际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之下,中国又开始了大踏步的扩军,到了1971年,部队员额达到500多万人。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军委扩大会议,会议遵照毛泽东“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的指示,集中讨论和确 定了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会议确定在3年内,军队总员额减少60万人。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 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方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施行。《方案》规定全军总人数 精简26.2%。其中陆军、步兵部队精简27.3%;工程兵、铁道兵精简最多,两者精简数占陆军兵种部队精简总人数的92.1%;有些部队实行简编,保留 技术骨干,减少普通兵员。《方案》规定,主要精简机关。总部及其直属单位精简16.6%。大军区及其直属单位精简38%。
这次精简整编,从1975年第四季度开始。铁道兵地铁部队、部分工程建筑部队移交地方有关部门;撤销了部分空军军部、高射炮兵师、地方独立师和步兵师。空 降兵部队实行简编;工程修建部队改为基建工程兵性质的部队,不计军队定额。同时,将县、市中队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为人民警察部队;海军精简17%,调整 基地、舰艇、高射炮兵和航空兵部队的编制体制;空军精简16.4%。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但是,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 扰破坏,1975年11月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4月,邓小平被撤消了一切职务,再次被打倒。精简整编任务没有完成就停了下来。






第六、七次裁军
1976年粉碎江青集团后,叶剑英、邓小平等军委领导,围绕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根本着眼点就是把解放军建设成一支革命化、现代化的军队。 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华北某地演习阅兵式上,再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并做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标志着军队和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在我军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邓小平还多次指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正 是在这种大背景下,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 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这就是共和国的第六次裁军。
1982年实行了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我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 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六、七次大裁军后,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我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 军队的员额,从492万减到400万。但是这两次裁军只是共和国精兵强国进行曲的前奏和序曲,真正震撼国际社会和国内形势的是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大刀阔斧进 行的第八次裁军——百万大裁军。
第八次裁军
1985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重要论断。根据“本世纪无大战”的结论,会议做出了军队 战略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若干年来我军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使我军摆脱了临战状态的干扰,走上和平时期建设 的轨道。据此,军委扩大会做出了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
1985年6月10日,全世界都在传递着新华社的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精简整编后,人民解放军三总部机关的人员编制比整编前精简了近一半;原先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 4050个;县、市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机关、部队的76种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兵担任;60万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
到1990年底,解放军的员额减到319万人。
第九、十次裁军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这是我军第 9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 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整编到武警部队。
2003年,中国决定再次裁减军队员额20万人,这是我军第十次大裁军。通过这次裁军,将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人,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员额的 最低数量。军队在裁军中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使部队规模更趋精干, 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