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0, 2014

英國為對華關係苦慮 德國修正偏重中國的亞洲外交

英國為對華關係苦慮

2014/12/10
       圍繞香港「佔中」問題,英國正在為與中國的距離而苦惱。雖然英國議會批判中國拒絕其議員團訪問香港的行為,但中國看穿重視對華經濟關係的卡麥隆政權沒有對抗的意思,採取強硬態度。香港受中國大陸影響逐漸增強,英國政府對這一變化也表現出無奈。

        11月下旬,中國拒絕英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預定的向香港派遣外議員團的請求。今年是1984年《中英共同宣言》明確記載歸還香港30週年,該委員會原本計劃以此為契機,調查「一國兩制」的狀況和在民主選舉等。

       英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主席奧塔韋表明,駐英中國大使館的官員11月末訪問眾議院時,告知他這一情況。奧塔韋説:「英國政府應用最強烈言辭譴責」。

       中國外交部12月3日表明,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不存在所謂「道義責任」的立場。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12月6日英國報紙《星期 日電訊報》(電子版)的投稿文章中,在批判英國議會的行為是干涉中國內政的基礎上,警告如果議員團訪問香港的話,只會在「佔中」違法活動上火上澆油。

       而英國政府只是表示決絕議員入境香港是個「錯誤」,抑制對華批評。背景應該是中英關係的力學變化。

       2011年英國首相卡麥隆和達賴喇嘛會談後,中國取消與英國首腦和部長級的交往,和德國、法國強化了關係。英國有對華外交滯後的焦慮。

       希望重新展開對華關係的卡麥隆6月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發表了聯合聲明,展開能源等領域的商務談判,沒有染指西藏等問題。

      以倫敦為中心,中國的資金正在流向英國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産。不想讓對華關係再次出現冷卻是英國政府的內心。英國的一些媒體開始稱:「應該知道香港已經不再是殖民地」。



德國修正偏重中國的亞洲外交

2014/12/10
德國已經開始著手修正其亞洲外交路線,似乎將與此前明顯關係親密的中國保持一定距離,同時尋求加深與越南和日本等國的關係。德國打算消除「偏重中國」的形象,改善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以確保對德國企業來説重要的整個亞洲市場。

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與越南總理阮晉勇握手(11月21日,越南胡志明市)
10月至11月,德國政府展現出與越南接近的姿態。11月20日訪問胡志明市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能源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對當地經濟界人士表示,「越南是德國的核心夥伴」。越南的富裕階層一直在增長,該市場已經成為銷售高附加值産品的德國企業瞄準的目標。為 了抓住商機,德國的銀行、汽車和化學公司等數百名高管訪問了越南。

  在這之前的10月中旬,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談的5天後,就與越南總理阮晉勇舉行了會談,並且雙方圍繞南海局勢交換了意見。

  將與中國加深經濟關係,但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保持距離,德國明確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梅克爾總理9月與同越南一樣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對立的菲律賓的艾奎諾總統舉行了會談。

  中國將能夠左右歐盟(EU)政策的德國定位為對歐外交的窗口,正在展開猛烈的外交攻勢。如果德國顯示出「保持中立」的姿態,將讓越南等國感到安心。

  日本也乘上了德國外交的新潮流。德國曾發出過對日本財政紀律鬆散和結構改革進展緩慢等批評,兩國關係出現過磕絆。但在進入今年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 三、外相岸田文雄以及副外相城內實等相繼訪問德國。通過反覆舉行會談和討論會,恢復了被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稱為「可以信賴的夥伴」的關係。

  不過,認為德國調整亞洲外交政策將導致其遠離中國仍然為時尚早。德國不打算在領土和領海問題上站在日本、越南一邊,進而危害支撐歐洲經濟的對華出口。其方針是在與不斷崛起的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與其他亞洲各國也保持平衡,重視作為德國産品銷售市場的整個亞洲。

  (赤川省吾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