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8, 2014

高考改革是中國的大考

高考改革是中國的大考

2014/12/08
中國已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計劃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削弱「一考定終身」的色彩。為了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勝出,中國的年輕人從小學 開始每天都在埋頭苦學。但這種模式被認為只能培養「考試型人才」,而無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或許也是在鄰國日本拿到多個諾貝爾獎的刺激下,中國決定首先從 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在大連理工舉行的招聘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和普通大學的學生被分作兩隊,分別進場投遞簡歷(11月22日)
中國教育部9月公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的實施意見》,宣佈2017年在全國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語文、數學和英語這3大基礎科目中,英語科目將提供2次考試機會。以減輕「一考定終身」對學生造成的壓力。

  另外,《意見》規定高考將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6個科目中,學生可自主選擇擅長的3科計入高考成績,每科都有兩次考試機會,可將成績較高的一次計入總成績。

      悲壯的高考

  為什麼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聲音擔憂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壓垮學生。

  在6月份高考的當天,全中國被一種異樣的氣氛包圍。大街上行駛的汽車為了讓學生集中精神考試,在高考當天不會鳴笛。公交和地鐵也對考生免費。考生在家裏反覆確認是否帶了學生證和准考證,然後在家長的陪同下前往考場。午飯只吃自帶的盒飯,以防在外面吃飯發生食物中毒。

  考場外站滿了一臉焦急的家長。學生走出考場後,家長會找一些輕鬆的話題為孩子加油打氣,而不會詢問考得怎麼樣。這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在中國,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2014年的畢業生人數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達727萬人。光有大學文憑已不能保證年輕人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考上北大、清華和復旦等名校,中國的年輕人面臨著殘酷的高考競爭。

      學歷歧視

  學歷歧視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國知名的理工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內召開了一場招聘會。在體育館內,一汽集團、中國石油化工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等 中國國有企業的招聘展位依次排開。當一名大連民族學院大四男生向一家企業投遞簡歷時,該企業的招聘人員説「你不是大連理工的學生啊?那麼就沒必要投遞簡歷 了」。就這樣,他被拒之門外。

在體育館門外排起了兩條長隊。一條是就讀於大連理工大學的優秀學生,對他們,上午8點半開門。另一條則是其他大學的學生,在4個小時之後的中午才開門。從早上起,兩條長隊就有數千人排隊,而企業只有在上午才認真傾聽學生的情況。

  當然,即使是在升學競爭中脫穎而出並進入一流大學,也未必能在社會上取得巨大成功。其象徵性存在就是「高考狀元」們。

  狀元本是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現在被用來稱呼各省市自治區高考成績第1名的考生。不論過去還是現在,狀元都享受到明星般的待遇。在江蘇省 揚州甚至建有「狀元墻」,上面有當地歷年高考狀元的簽名和手模。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去參觀狀元墻,希望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勁頭。

  但是,大學評價網站「中國校友會網」發佈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則指出,「大多數高考狀元職業發展與社會期望存在較大差距」,他們「投身職場較少‘出類拔萃’,多數沒能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即‘職場狀元’」。

  高考狀元進入的是具有品牌號召力的大學,學習的是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或管理學。推動高考狀元的永遠都是與其他人的競爭,未必是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學期間改變專業的人也大有人在。

      中國媒體的反思

  中國政府和百姓帶著複雜的心情看著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每當播出日本獲獎的消息,在中國媒體上,都會出現指出中國與日本的情況差距、中國教育制度問題等的大量報導。

  今年秋季,開發出藍色發光二極管(LED)的日本3位學者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際,新華社也刊登了題為《日本為何能拿這麼多諾貝爾獎》的分析報導。該文分析稱,「日本重視教育的傳統,家庭內重視讀書的氛圍,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以後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礎」。

  中國教育部發行的《中國教育報》則刊登了題為《諾貝爾獎與教育之道》的評論。評論説「當本該放鬆身心、開闊視野的假期被沒完沒了的功課所填滿,當學校一心想著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試分數,我們不僅失去了當下的諾貝爾獎,也失去了未來的諾貝爾獎。」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大連支局 森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