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 2014

「企業越大越好。物價越高越好」 中國為啥這麼貴

中國為啥這麼貴

2014/12/01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為什麼中國的手機資費這麼高?」筆者經常聽到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這樣表達不 滿。下面是美國科學技術網站「TechHive」調查的iPhone5的資費比較(2013年8月發佈)。調查顯示,從最初2年用戶支付的費用(包括終端 本體價格)來看,日本為2301美元,中國為2304美元,雖然相差無幾,相比之下日本更加低廉。自去年夏季起,日元兌美元貶值了20%左右,如果按目前 的匯率水平加以比較,日本的資費換算為美元將比中國低20%左右。順便補充一下,德國為2252美元,而英國為1553美元,均低於中國。而高於中國的包 括美國的2520美元、澳大利亞的2784美元。

  中國人的收入還不到日本人的一半,但比日本昂貴的商品比比皆是。星巴克的拿鐵咖啡比日本貴,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價格也基本與日本相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 況呢?不同商品存在不同原因,但「競爭」不足是原因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果一部分企業控制整個産業,競爭就將減少,同時價格也難以下降。中國只有3家 通信業務公司,而且其中1家實力突出。以餐飲領域為例,僅僅譴責外資連鎖店是不夠的。價格昂貴或許是因為在原料的進口、加工、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分別 有專門企業控制了價格。
 企業數量越少,越容易控制和操縱價格。市佔率為100%的壟斷企業由於完全沒有了競爭對手,可以自由確定價格。而從市佔率為100%的壟斷企業購買産品 和服務的消費者由於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渠道,就只能接受壟斷企業的要價。而在只有2、3家企業展開競爭的壟斷狀態,則存在企業在私下裏簽署價格協議(建立 價格聯盟)、以使價格保持一致的傾向。這樣就能避免價格競爭,進而穩定提高利潤。而更加嚴重的問題在於,這種壟斷企業憑藉較高的市佔率,迫使客戶和消費者 支付更多金錢、或者低價購買對方商品的行為。

 壟斷將扭曲市場交易行為,導致公平競爭喪失。到頭來,最終遭受損失的仍然是消費者。因此,日美歐已開發國家均出台了《反壟斷法》,由獨立的機構監管違規 交易和價格操縱行為。而在中國,2008年頒布了《反壟斷法》。今年反壟斷當局認為外資汽車和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了價格操縱,進行了查處,並處以罰款。行 業相關人士表示,「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比國外昂貴,存在易於確保利潤的一面」。此次的處罰有助於價格下降,符合消費者利益。

 目前正在成為焦點的是,鐵路車輛企業中國南車集團和中國北車集團的合併構想。如果合併,將誕生掌握國內市佔率80%以上的壟斷企業,筆者曾在日經中文網 《南北車合併有悖三中全會精神》中表示這未必符合消費者利益。後來,出現了超出預期的反對聲音。反對的理由是「南車、北車兩家公司旗下擁有很多獨立的車輛 企業,並未違反《反壟斷法》」。但是,這種看法誤解了《反壟斷法》的理念。《反壟斷法》並非僅僅打擊壟斷行為,而且禁止不公平交易。

 南北車合併後形成的壟斷企業將能夠以市佔率壟斷為武器,迫使全國車輛企業接受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或者為了保護旗下企業的利益,相比正當價格,可能以更高 價格購買車輛。競爭將被扭曲,同時可能對産品品質的提高産生消極影響。如果南北車合併導致中國國內的車輛價格提高,鐵路和地鐵的運費也將隨之水漲船高。或 許政府將提供補貼,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稅金。而應用於醫療費和教育費的資金將作為交通建設費用而被消耗。筆者認為,如果允許這種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 出現,經濟結構調整將難有進展,同時有悖於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倡導加快完善市場機制的精神。








 這種情況類似於國家電網壟斷送配電的電力行業。發電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有成百上千家,但電力的銷售則基本僅限於國家電網。電力按照政府定價進行買賣,而國 家電網以固定價格購買電力,並以固定價格銷售電力。這樣一來,不管有多少家獨立的發電站,都不會産生競爭。處於壟斷狀態的電力行業對環境保護缺乏關注,向 大氣中排放PM2.5等污染物質的行為不會止住腳步。如果是在多家電力和供電公司展開競爭的已開發國家,企業就不僅承受價格壓力,而且面臨環境保護競爭。

 在此,筆者還希望闡明另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筆者是日本人,因此才反對南北車合併這一看法。的確,如果兩家公司成功合併,國內競爭將減輕,可以將通過避 免競爭而獲得的資金用於設備投資和研究開發。這樣一來,或許就能獲得力壓日本企業的實力。與此同時,在海外爭奪高速鐵路訂單時也將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不 過,從短期來看,南北兩家企業在海外以低價格展開競爭,對於日本企業更易於構成威脅。這是因為如果南北2家公司提出低價格,成本較高的日本企業將難以抵 擋。即使南北兩家企業合併,也未必很快對訂單爭奪戰帶來益處。

  那麼,日本的物價為何變得如此低廉呢?在1990年代前半段之前,日本被視為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國家。在那之後的20年裏,物價持續下降,已經出現目前被中 國反超的情況。眾多經濟學家指出,收緊資金供給的貨幣政策的失敗,招致了物價持續下降的「通貨緊縮」。而筆者認為,除了這個原因之外,80年代實行的重視 消費者的産業結構改革也産生了影響。

  例如日本國營鐵路。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存在「日本國有鐵道」這個組織,壟斷了地方的鐵路路線。當時服務非常糟糕,經營效率低下,虧損持續擴大。 之後,日本政府將國營鐵路拆分為7家JR公司,進行了民營化。國營鐵路開始作為私營鐵路與其它鐵路企業展開競爭。虧損不斷增長的情況終於消失,而服務也不 斷提高。此外,向各JR公司交付車輛的企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高品質低價格的産品被生産出來。

  而在通信領域,日本電話電信公社的民營化和自由化帶來了低資費。在過去,日本國內的電話業務由電電公社壟斷,但1985年改制為NTT進行了民營化,然後 剝離了相關業務。移動通信業務由NTTDoCoMo繼承。之後,稻盛和夫領導的KDDI、孫正義率領的軟銀進入移動通信業務領域,由此展開了激烈的價格競 爭。不僅限於鐵路和通信。在汽車、電機、便利店、百貨店等領域,均有5家以上公司在參與絲毫不敢鬆懈的競爭。在只有1億2千萬人居住的日本這個小島上,如 此眾多的企業在進行著激烈競爭。因此價格很難不出現下降。

  中國的企業經營者經常表示,躋身「世界500強」是自己的夢想。世界500強企業是根據銷售額進行排名,規模越大越容易名列前茅。在今年的前50強企業 中,有6家中國企業入選,但均來自處於壟斷狀態的石油、電力和銀行行業。如果是規模越大越好,那麼像日本那樣拆分國有企業就是最糟糕的錯誤政策。如果一個 行業只有一家企業,就將産生市佔率100%的巨大企業。

    與此同時,100%壟斷的巨大企業將完全控制商品價格。「企業越大越好。物價越高越好」,這樣的笑話總在不知不覺之間聽到。為了獲得國際性大企業的自豪 感,中國民眾是否認為即使犧牲消費者利益也無所謂呢?目前,中國應該注意到,包括國內生産總值在內,衡量經濟的尺度並非只有規模的大小。以企業為例,存在 利潤和社會貢獻等各種各樣的尺度。這同時也是構建富裕社會的前提條件。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