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9, 2015

愛國少年 從熱血到驚醒 跟拍三年 杜海濱鏡頭書寫

愛國少年 從熱血到驚醒

跟拍三年 杜海濱鏡頭書寫

紀錄片導演杜海濱站在中大一幅玻璃外牆前,上面的何福仁詩歌由學生組織「書寫力量」所抄寫。杜海濱亦認為鏡頭就如書寫,所反映的應為創作者內心的真實。(劉焌陶攝)
小趙到山區為彝族學童義教。第一句教他們的句子為「我是中國人」,又教他們唱國歌。(圖﹕CNEX)

其中一件讓小趙質疑國家的事情是家裏的老房子被迫拆遷。小趙正流淚拍攝推土機的逐步逼近。(圖﹕CNEX)
今年年初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評審團獎的《少年*小趙》,以愛國年輕人小趙數年間的成長及變化,反映中國的劇變及對其人民的影響。(圖﹕CNEX)

杜海濱於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1428》,講述四川大地震後災民的生活。(圖﹕CNEX)


【明報專訊】從網絡上認識的中國少年,偶而罵我們幾句「港豬」「港狗」,說我們「不念祖國恩情」;又為中國在世界崛起的成就振臂高呼。然而,從網絡上看到的是一個虛浮的群像,而杜海濱的《少年*小趙》則為我們提供一個活生生的橫切面。2009年,他在平遙古城遇見高舉國旗吶喊的小趙,便開始跟拍他三年多——熱血少年經歷薄熙來倒台,家鄉老房子拆遷,到偏遠山區義教等,從一場愛國夢中驚醒過來。影片以小趙視角出發,以其個人成長反照中國發展的種種焦灼不安。「或許生於中國大陸,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始終會被國家殘酷的事實所拉倒。」沉靜的杜海濱道,也向我們分享他眼中的青年、愛國以及紀錄片為何物。
广告
杜海濱,陝西人,紀錄片導演。曾憑記錄川震後災民生活的《1428》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他為今年文藝復興訓練營影像組的導師。沉靜凝重的杜海濱,向學員說,鏡頭就如書寫,要把攝影機化成一支原子筆;他又請學員嘗試指出現今這大時代有着怎樣的特徵,並這樣建議:「走得太近了,這些比較似個人經驗,可抽離一點嗎?」就如拍攝紀錄片——雖然攝影師Robert Capa說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但我更願相信紀錄片是一門調校距離的藝術,走得太近會失去全景;站得太遠會失去觸感溫度。一向主要拍攝群像的杜海濱,今次站近一點,把影片的中心放在小趙一個人上。「這其實是到了拍攝後期才有的決定,我本來也同時拍攝了幾位愛國青年,但因為小趙的確很突出,加上我們團隊的資金及人手問題,便決定只講他幾年間的人生起跌。」
反映近年中國重大轉折
小趙有多突出?十九歲時的他,牀頭貼上毛澤東的頭像,志願是當兵服務祖國,還會唱紅歌呢。而且鏡頭前的小趙坦率真誠,絲毫不扭揑。在朋友慶祝他考上大學的飯敘中,他喝到爛醉,哭着謝謝早早出來打工掙錢的弟弟;他到山區義教,對着貧困而且根本聽不懂漢語的彝族小朋友慷慨激昂的說:「能跟大家一起度過這兩星期,是我一生的榮幸!」杜海濱稱,小趙這個人勾起了他過往的思考及種種經驗。「每個年輕的生命在投入社會時都希望被接納,讓社會見到他的價值所在。小趙這樣的愛國行為其實是宣泄自己青春的一種方式。」杜海濱說。小趙選擇了擁抱國家,而杜海濱在成長的八十年代則選擇了以霹靂舞宣泄青春,跟朋友一起學習、參加比賽。命運的詭異之處在於——讓一個如此熱切正面的青年,偏偏遭遇國家的黑暗。小趙走到四川成都讀大學,剛好遇上打倒薄熙來事件;不久後,平遙老家的老房子被拆遷,小趙看着推土機一下砸碎磚頭,默默的流下淚。其後他遇上初戀,參加學生會,到山區義教等,都對他曾經的信念有着一定的影響。許多人看過《少年*小趙》,都說導演這麼厲害,竟找到一個能反映近年中國重大轉折的年輕人——「小趙是一個處於大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人,他參與社會,加上他的年紀剛好處於中國出現急劇改變的時期,所以從小趙身上,我們必然看到今天的現實世界以及大多數人的生活狀况。」杜海濱說。
拍攝者與被拍者的距離
《少年*小趙》在今年國際電影節放映時,小趙自己也出現了——戴着頭巾的他添了點流浪大叔的味道,整個人的氣場跟電影開初的愛國少年全然不同,讓人嘖嘖稱奇。更讓人驚喜的是,被拍攝數年的小趙稱他現在也對影像產生興趣,正嘗試拍攝自己的父親。杜海濱及小趙無疑介入了對方生命的軌迹——但這到底是一種有機生成的關係?還是一連串的因果鏈、層層推進的結果?杜海濱說,他尊重小趙,所以在影像裏的小趙外,另有一個平行世界裏生活發展的小趙。他跟小趙一直有段距離,但維持一種良好的拍攝者與被拍者的關係;同時小趙也未曾因被拍攝這個行為而作任何的改變或粉飾。
「小趙的家庭其實有一些矛盾,但我並不想太過深入裏面。對我來說,我只關心小趙當初為什麼要上街的問題,他的家庭背景雖然重要,但不是主要原因。」杜海濱說。他亦強調,雖然紀錄片把某個時空複製過來,但它並不是一部影印機;它更像是一個人的轉述——他看見某個人、做了某事情,回家後向家人轉述。所以這種轉述是主觀的、選擇性的,是導演內心的真實而非所謂客觀的真實。「以前我不敢談真實。我覺得真實很奢侈的,它很稀薄,稍縱即逝,是個倒影。」他說。真實更可以是危險的——當人們以絕對真實為名,迫使人信奉拜求。所以觀眾得認清,《少年*小趙》的故事不是一個屬於小趙的真實故事,而是一個由杜海濱口中所講的小趙故事。
國家是什麼呢?
對於《少年*小趙》的一大母題「愛國」,杜海濱同樣表現懷疑的態度。「首先,國家是什麼呢?國家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指的不只是腳下的土地,講的更多是權力。」部分中國年輕人,眼見大國崛起、舉辦奧運,以狂傲之姿盤踞世界,便「愛國」起來。杜海濱認為這是草率的:「要理性的去想想『國家』這概念。我們該怎樣看集體跟個人的關係?愛的是國家還是權力?如果天天喊着口號,把愛國放在嘴上,這就很讓人質疑,因為歷史上很多人被國家的名義所利用的。」他又稱,國家的概念雖然抽象,但實際上由具體的人所操縱——這些人各有其偏好及特徵,卻被合理化為「官方」及「國家」的。「當你不想任何有關國家的事情,她就像不存在般;但當你開始思考國家,國家就變得無處不在。」杜海濱很玄的說。
從群像式到個人式的紀錄;從散文式的結構到時序式的敘事,杜海濱一直在嘗試紀錄片的不同可能。「我相信不止紀錄片,所有電影希望達到的目的是讓人願意相信影片。只有人們相信,才會接觸影片裏傳達的世界,才會願意思考。」他說。就如看見《少年*小趙》裏赤熱燃燒的年輕生命,我都相信了——對宏大的崇拜終招來幻滅,看似堅固的都會崩塌,剩下個人在龐大的黑影中踽踽獨行。
文:吳世寧
圖:劉焌陶、CNEX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