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2014年11月,中國共産黨和政府時隔8年召開了「中央外 事工作會議」。該會議僅在改變外交政策時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改變了鄧小平時代沿用下來的外交方針。原來以「大國外交」為主軸,主要以美國和歐洲各國 為對象。在新國際局勢下,習近平認為最應該大力發展的則是「鄰國外交」,大力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
如果把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上,外交上也要考慮「與誰打交道會賺錢」。過去,為了吸引投資,獲取技術,主要以美國及歐洲各國等「大國」為外交對象。
這一政策現已無法繼續適用。在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執政的後半期,中國與日本、東盟(ASEAN)等周邊國家的關係出現惡化。為什麼會這樣?2012年中國已 成為全球124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經濟規模均在中國以下。但儘管如此,中國在外交上仍繼續堅持鄧小平路線,目光仍只瞄準歐美國 家,結果出現了這一局面。
在與經濟規模小于中國的國家打交道時,需要給予一定程度的照顧。例如,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如果中國廉價産品大量流入,對方國家將感受到威脅。在這種 情況下,即使中國方面取消關稅,對方保留關稅也可以。必須給周邊國家帶來經濟利益。雖然説法不好聽,但要「買」友情。
那麼,為什麼需要周邊國家的支持呢?這是因為在構建國際社會的規則方面,需要這些國家的幫助。過去是大國之間爭奪天然資源,但如今則是産能過剩的時代。即 使生産出産品,也找不到市場。今後由誰來制定銷售産品的規則將變得至關重要。而規則是無法依靠一個國家構建的。
對於中國來説,在亞洲最重要的國家是日本。如果日本向中國顯示出友好姿態,中國的國際環境將明顯改善。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似乎認為與中國關係惡化更符合自身利益。如果改善與日本的關係很困難,中國至少應防止關係惡化。
中國應該視為理想的或許是唐代的全盛期的貞觀之治(公元627~649年)的時代。當時國內實現和諧,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良好。不僅是唐代,埃及、羅馬和英 國等帝國之所以未能持續發展,就是因為改革陷入停滯。我積極評價習近平的政策,正是因為其正在大力推進各領域改革。
閻學通:中國有代表性的國際政治學者之一。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獲政治學博士學位。自2010年起擔任現職。現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