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工業機器人改變「世界工廠」?

工業機器人改變「世界工廠」?

2013/11/27
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將在中國投資近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4億元),新建生産工業機器人的工廠。計劃于2015年4月投産,最初年産能為2千台左 右,面向中國當地的汽車廠商等進行銷售。此外,日本精工愛普生也計劃將用於精密零部件組裝的「水平多關節機器人」的製造業務逐漸轉移至中國。在人工費不斷 上漲的中國,為了減少人工而實施的機器人投資正逐年增加。而日本企業希望依靠日本的技術提高效率,並全面開拓中國市場。

     日本工業機器人躍躍欲試

  川崎重工業將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油壓設備工廠內建設新廠房,總建築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主要生産用於汽車焊接和零部件搬運的機器人。

  該工廠的生産規模到2017年將提高至1萬台左右。川崎重工業在日本國內的機器人製造能力目前為1萬8千台,如果加上中國,總産量將接近3萬台,這一規模在全球同領域將屈指可數。

安川電機旗下中國江蘇省常州市工廠的多關節機器人(kyodo)
精工愛普生計劃將「水平多關節機器人」等的生産從日本長野縣工廠轉移至深圳。該機器人可以從事「擰螺絲」等精密零部件的組裝工作。該公司目前産量為每年4 千台,日本和中國在産量上各佔一半。今後將調整生産體制,在2年內除了訂製産品之外的所有機器人都將實現在中國生産。

  日本企業通過轉移生産基地,包括人工費和採購費在內的生産成本最多有望降低約30%。此舉意在提高競爭力,以對抗具有領先優勢的歐洲廠商等。

  與雷曼危機之後的2009年和2012年相比,中國包括社會保障費在內的人工費被認為上漲了約60%。年輕人越來越希望就職於IT等有望獲得高收入的企業。而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説要確保製造一線的人才卻日趨困難。這也成為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不斷擴大的原因。

 
在該行業中,日本安川電機已開始利用江蘇省常州市的新工廠啟動工業機器人的全面生産,今後將分階段擴大産能。現在的産能為每年3千台,但到2015年度將 增加至1萬2千台。此外,日本廠商不二越也已在張家港市的油壓設備工廠建立了生産線,計劃到2015年將年産能力擴大至3千台。

      「世界工廠」在變化

  由全球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組成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供貨量達到2萬2987台,比2010年增長了約50%。調查認為,今 後將原本由人工完成的作業交給機器人的趨勢將不斷擴大,2014年將達到2萬8千台,與日本不相上下,而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3.4萬台,屆時中國有望 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目前,在開拓中國市場方面領跑的是歐洲企業。瑞士ABB集團不僅在中國擁有生産基地,而且建立了研發基地,構建了第一時間應對當地企業需求的體制。而德國庫卡機器人(KUKA Roboter)也正在當地加強銷售和服務。

  中國採用工業機器人目前主要以削減成本為目的,主要用於汽車工廠的焊接和噴塗。但在今後,機器人相比人工勞動更能保證品質穩定的優勢將受到關注,因此半導體等電子産品領域也很有可能逐漸採用工業機器人。

 要實現工廠自動化不僅需要引入工業機器人,而且需要構建整個相應的生産線。因此,不僅是工業機器人産業,自動化搬運裝置等工廠自動化(FA)在中國也將持續發展。三菱電機由於在中國工廠的自動化投資表現積極,還上調了2013財年(截至2014年3月)的合併業績預期。

 由於中國的人工費持續上漲,各國企業的生産基地出現了向東南亞等轉移的趨勢,此外,美國也正在推進製造業回歸美國本土,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情況正在變化。中國希望通過引入工業機器人等方式,積極推進生産自動化,以恢復其作為生産基地的優勢。





「世界工廠」功能在改變

2013/06/19
      日本企業調整中國工廠作為出口基地定位的趨勢已經開始擴大。其背景是當地人工費正在上漲。日本歐姆龍將時隔約20年在日本國內重啟血壓計生 産,而目前主要在中國生産。而古河電氣工業公司將把從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減少一半。雖然日本企業無法撤出中國,但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生産基地的作 用似乎正在改變。

  歐姆龍將自2014年度起在日本重啟家用血壓計生産。在上世紀90年代,將生産轉移到了人工費低廉的中國,但該公司認為「當初中國和日本的人工費曾相差 10倍以上,但隨著當地人工費的上漲,目前已縮小至4倍左右,因此在日本生産也能保證盈利」。轉移至日本生産的是高端機型,將在旗下子公司松阪工廠引進全 自動化生産線,除了在日本國內銷售之外,還將出口亞洲市場。初期産量為每年數十萬個,隨後逐步擴大規模。在中國的産能目前為1000萬個左右,但面向東南 亞的通用産品的生産將逐步轉移到越南。

  在2015年之前,古河電氣工業計劃將在中國生産的汽車線束對日本出口量減少一半。目前每年有大約650億日元産品銷售給日本國內廠商,其中2成在中國生 産,但今後將減少至1成。該公司認為除了人工費上漲之外,安全方面也存在風險,因此當地工廠將以滿足當地需求為中心。為實現上述目標,該公司已經決定在菲 律賓建設新工廠,並力爭明年1月投入運行。古河電氣工業計劃將菲律賓工廠培育為出口基地。

  在藥品領域,日本臟器製藥公司目前在中國生産止痛藥的中間原料,但自2015年起,還將開始在越南進行生産。此舉意在避免人工費上升導致的盈利惡化風險。

  如果包括社會保障費等在內,中國的人工費在過去3年裏已經上漲6成以上,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原因,人均人工費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中已經處於最高水平。在這 樣的背景下,出現了調整在華生産體制的趨勢,例如奧林巴斯將停止在中國廣東生産數位相機,討論將工廠用於其它産品生産。

  據中國商務省部統計顯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2012年比上年增長49.6%,但2013年將放緩至16.3%,2013年1—3月僅比上年同期增長 10.5%。不過,中國當地最終産品的市場規模今後有望持續擴大,預計日本企業將在當地保持面向中國內需的生産體制,同時討論將出口部分轉移至他國進行生 産等對策。

  為了搶佔未來的低燃耗車和高檔車的當地需求,日系車廠商計劃加強混合動力車(HV)等的中國本土化開發與生産。豐田最早2015年在當地生産面向中國的混 合動力車。在高檔車領域,日産將自2014年起啟動「英菲尼迪」2個車型的中國本土化生産。是將中國作為出口基地?還是面向內需?外資企業的戰略各不相 同……





「無人化革命」威脅中國

2012/04/26
        日經新聞産業部副部長 中山淳史:4月份以來,兩家英國媒體分別報導了製造業現有模式很可能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潮流。一是美國製造業開始回歸本國,二是製造業的數位化。

        首先説美國的製造業。4月2日出版的《金融時報》報導稱美國通用電氣(GE)已經把家電生産從中國遷回肯塔基州。

  人工費用的中美逆轉

       在其他文章裏我就介紹過中國的人工費用不斷提高,2015年之前有可能接近美國國內的工資水平。《金融時報》在報導裏也引用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説,中國的製造成本(人工費和物流費等)將在2015年超過美國。

        在美國國內投資的不止通用一家。還有波音、卡特彼勒、福特汽車等不勝枚舉。製造業巨頭在歐巴馬的製造業支援政策下,在美國或海外的二選一問題上,選擇「美國」的傾向日趨增強。

         此外還有政治因素。歐巴馬政權出於對大選的考慮,推出「産業保護」政策以拉近與企業的關係。製造業巨頭也擔心技術轉移會使中國企業變得更加強大,開始考慮避免把生産要素過度集中到「世界工廠」。

        脫離中國還另有原因。英國經濟學家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中。這裡説的就是製造業的數字革命。

       眾所週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指18~19世紀發生的機械化、工業化的社會變革。第二次是福特創始者開始的通過流水作業實現汽車的批量生産。

       第三次工業革命簡單説就是工廠的「無人化」和「大規模訂製化」。
在壓迫日本家電廠商業績的電視機和手機的數字革命中,除韓國外,美國和中國成為最大贏家。美國創造了以産品設計和授權獲得高收益的經營模式,而中國則包攬了産品的生産業務。

不在中國也可實現低成本生産

       但是,恐怕中國的産業模式就要走到盡頭了,因為這樣的一種力量正在形成。數位化生産已經開始波及製造業本身。在美國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最近憑藉高性能機 器人、立體印刷技術和基於互聯網的設計等手段,來實現不在中國也能進行低成本生産的技術已相繼進入實用階段。

      美國蘋果公司已經不能無動於衷了。該公司的多數産品由台灣代工企業的中國工廠生産。雖然這些工廠也在積極採取措施來節省人力,但如果代工工廠能實現無人生 産,與其把無人工廠集中在中國,倒不如分散到接近銷售市場的地方,從物流成本和消費者需求多元化角度考慮,可能效率會更高。

      不過,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樣進行下去,全球製造業很可能成為不再提供就業機會的産業。首先是電子業,最後被稱為「精密産業」的汽車工廠也肯 定會向這一方向發展。説雇傭完全為零也不准確。但是,各種統計數據顯示,汽車工廠人均産量已經達到10年前的2~3倍。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許已經悄悄開始 了。

       「製造業=就業機會」這一等式今後將會發生變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製造業已經不僅僅是産品製造,而是追求提供服務等附加值的同時,力爭實現增長、創造就業的時代即將來臨。
 



製造業離開中國的那一天

2012/03/20
       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前一段Facebook上市的消息讓世界關注,翻開Facebook公司的招股説明書會發現有不少令人意外的情況。

       Facebook公司認為,無論是現金流量還是融資限額都已經達到正常經營所需的水平,因此該公司上市的目的並非募集資金,而是給員工創造一個到期後可以將公司股票變現的機會,以此來提高滿意率,也就是説是一個留人的辦法。

       熟悉美國企業薪酬狀況的合益諮詢公司的社長高野研一説,「東西差距依舊明顯」。矽谷的工資依舊比傳統製造業集中的美國中西部等地高。通過新股上市等,員工 受益的機會也多。相反在矽谷以東則是另一番景象。通用汽車(GM)在去年9月重新上市1年後與工會達成協定,將包括養老金與醫療保險等在內的小時工資降至 歷史最低的20美元。只有以往的4分之1。

       通用汽車去年的凈利潤創下歷史新高。原因之一就是推進成本改善,開始收復被日本車壟斷的小型車市場。促成這一良性循環的就是在金融海嘯導致經營破産的過程中堅決實施了薪酬革命。

       波士頓諮詢公司去年夏天提交了一份報告。根據這一報告,中國的工資水平以每年15~20%的速度提高,而美國則以通用汽車破産為契機出現工資下降趨勢,中國將在2015年左右超過美國。

       對於歐巴馬總統提出的「希望將蘋果iPhone手機放在美國生産」,去年去世的蘋果公司前CEO史蒂夫·賈伯斯曾回答説「這是不可能的」。但中國的人事費用上升,而美國工資繼續下降的話,3年後將會怎樣?
日本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日本的工資水平在金融海嘯以後一直維持不變,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浜利廣預測「到2023年前後將和中國處在同一水平上」。

       産生危機感的中國最近在沿海地區加速開展工廠的自動化投資。日本一家企業提供工具機「機器人」租賃業務很受歡迎。地區條件現在已經在許多國家發生動搖。匯 率一直升高的日元回落到1美元兌80日元,「零增長」已成為日本工會組織春季工資談判的共識,有些大企業甚至連是否維持自然增長體制都要進行協商。

       企業將會對地區條件進行比較後迅速採取行動。如果條件好轉,製造業將會回歸日本,但也不敢保證。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企業已經是居無定所。日産汽車將削減以日元計算的1萬億日元的成本,並計劃新投入1萬億日元,但尚未透露投到哪個國家。

       英國勞斯萊斯開始在新加坡生産飛機引擎,這是該公司首次在海外生産。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新加坡政府與勞斯萊斯幾年來建立的信任關係。世界正進入一個混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姿態,就將難以勝出。




中國依賴廉價勞動成本時代走向終結

2012/12/10
      中國生産製造一線招工越來越難。許多工廠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人工費也在持續上漲。憑廉價勞動力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全球電子産品代工巨頭鴻海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大型工廠雲集的深圳郊外矗立著一個巨大的工廠,這裡就是為蘋果代工零部件和通信設備的鴻海中國總部。

    12月初,工廠南門的招工窗口看上去冷冷清清。前來應聘的只有30名年輕女性。保安困惑地説:「在2~3年前是300多人」。

     鴻海在中國工廠的員工有130萬人。其中僅深圳工廠就有30萬。該公司從中國各地農村招攬員工,以廉價豐富的勞動成本為武器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如今這種成功模式已經觸礁。

      鴻海高管透露説:「人手總是不夠」。招工負責人到全國各地,不斷通過地方政府和專業學校進行招聘。2012年的招工基本工資為2200元,是5年前的近4 倍,但仍然招不到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甚至説要引進100萬台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組裝,可見用工問題非常深刻。

     為什麼會出現員工不足?並不是中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在減少。2011年的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2億5300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000萬人。出現變化的是這些被稱為「農民工」的人群的意識。

 
     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外出務工人員在1家企業工作的平均時間是4.2年。80年代出生的平均在1家工作1.5年,90年代出 生的則只有0.9年。一位企業的人事負責人分析稱,「越年輕,就越無法忍受重勞動」。中國社會整體變得富裕起來,年輕人開始對重勞動敬而遠之。

     為了留住員工,工資在不斷上漲。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深圳的基本工資是越南的近3倍。緬甸的約5倍。

      近30多年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低廉工資優勢已經消失,全球製造業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在華生産體制。美國耐吉于2009年關閉了在華自有工廠,愛迪達也在今年10月步其後塵。日本企業也有開始探討將生産轉移到工資更低廉的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動向。

     中國提出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這將提高工人的權利意識,帶來更強烈的漲薪要求。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







全球車企紛紛在中國投放小型車

2013/11/27
      大眾和豐田汽車等已開發國家的汽車企業紛紛在中國投放低價小型車。其目的是吸引首次購車的年輕人群。在正在舉辦的「廣州車展」(截至11月30日)上,各大車企發佈了售價10萬元左右的新款車。

       大眾將首次在中國發佈在日本等國備受歡迎的小型車「高爾夫」的第7代新車。該車在廣東的工廠進行生産,最早將於12月上市。在中國從第6代開始高爾夫的人 氣不斷高漲,大眾計劃通過車內空間更大的新款車來吸引更多消費者。預計售價在10萬元左右,在該公司的産品中屬於較低價位。

       豐田本月相繼發售小型車「威馳」和「雅力士」的新款車。這兩款新車採用了迎合中國消費者偏好的設計,價格比原來降低了約20%,降至6萬9800元起。

      日産汽車使用中國自主品牌「啟辰」投放了採用中國消費者喜歡的SUV要素的新車「R50X」(售價7萬9800元起)。

       各大車企希望吸引首次購車的人群,促進之後高價産品的銷售。相比大小,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於重視燃效和實用性,汽車廠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收入水平比沿海地區低的中國內陸地區,新車購買慾不斷高漲,對各大汽車廠商來説,低價車型的擴充變得不可或缺。




德國車的中國製造與品牌形象

2013/11/27
德國高檔車廠商戴姆勒和寶馬(BMW)已開始在中國當地生産引擎。此前兩家廠商一直從德國本土及歐洲出口核心部件,僅在中國進行組裝。今後在核心技術領域 也將加快本地化生産,以大力開拓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有必要在銷售方面採取維護「德國車」高檔形象的做法。

  戴姆勒于11月18日啟用了在北京市郊外投資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64億元)建設的引擎工廠。開始生産面向「梅賽德斯·奔馳」量販車型「C級」和「E級」的引擎,年産能為25萬台。

  整車組裝將在相鄰的工廠完成,然後面向中國市場銷售。戴姆勒將攜手合資夥伴北京汽車集團,儘快將整車産能提高至目前的2倍,達到年産50萬輛。

  在遼寧省瀋陽市,寶馬8月啟動了其在歐洲以外地區的第一個正式引擎工廠的建設。該工廠將於2016年投入運行,最初的年産能達將到40萬台。瀋陽的2個整車組裝工廠將負責生産轎車「3系列」和「5系列」等,總計産能將達到30萬輛以上。

  兩家公司之所以啟動本地化生産,是因為競爭的日趨激烈。在佔全球銷量四分之一的中國市場,投放最新技術將更容易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而這樣的事例也正在增加。豐田汽車已決定與2家合資公司展開混合動力車(HV)的共同開發。

  今後的課題則是如何維護品牌形象。對於作為汽車心臟部位的引擎選擇「中國製造」,很多消費者可能有抵觸情緒。德國福斯和豐田也將在中國生産引擎,但主要是面向中國國內的量販車型。

  戴姆勒還計劃自2014年起向德國「逆向出口」引擎。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分析師路易斯(Janet Lewis)分析稱,「在廉價車型方面,歐洲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抵觸情緒正在降低」,但維護其高檔形象的銷售戰略將比以往更加重要。

     (阿部哲也 北京、森安健 瀋陽)






松下出售3家半導體工廠

2013/11/27
松下已與相關方面基本達成協定,剝離日本國內的3家半導體主力工廠,並向以色列企業出售過半數股權。此外,松下還就出售其海外半導體工廠與新加坡企業展 開磋商。松下已決定2013年度內退出等離子電視生産和縮小智慧手機業務。松下希望通過剝離虧損的半導體業務,基本確定目前所推行的一系列結構改革的方 向,並將主要精力轉向推進成長戰略。

 此次出售的對象是位於日本富山縣魚津市、礪波市以及新潟縣妙高市的3家工廠。這3家工廠主要專注于半導體電路製造的「前期工序」,為了維持競爭力,需要 最尖端設備等鉅額投資。松下將在本年度內剝離相關工廠,並接受以色列半導體代工企業TowerJazz的出資。據估計,3家工廠的業務價值在100億日元 (約合人民幣6.05億元)左右。今後將敲定具體交易條件和交易金額,並正式達成協定。

  此前,3家工廠主要負責生産松下産品使用的半導體,而TowerJazz實現收購後將自主開拓銷路,以維持和提高工廠的開工率。松下將把3家工廠排除在合併業績之外,以減少對業績的影響。

  松下將保留一部分出資,在委託TowerJazz代工汽車和産業設備等自身所需半導體的同時,要求對方留用目前員工。3家工廠員工合計約為2500人,大部分將由新公司留用,其餘將重新安排到公司其他部門。

  此外,關於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海外各地的半導體組裝工廠,松下目前正在與新加坡的半導體廠商就出售和接受出資事宜展開談判。

  松下半導體業務2012財年(截至2013年3月)的銷售額為1840億日元,而營業損益為虧損205億日元。松下已決定將該部門在國內外的約1萬 4000名員工減少一半。此外,在用於數位家電的系統LSI(大規模積體電路)業務方面也已經與富士通就整合達成一致。松下已經在2013財年的業績預期 中計入了用於重組的費用。

  松下表示,在2015財年之前,將完全扭轉業務虧損局面。目前已決定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和日本國內面向個人的智慧手機業務。由於被定位為今後增長領域的住 宅與電氣設備等「住宅領域」以及車載設備等「汽車領域」表現強勁,2013財年的最終損益預期為盈利1000億日元(上財年為虧損7542億日元),達到 了此前預期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