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企業護城河(上)
金融市場的特質,是過於重視短期的結果,忽略長期的效應,很多時會令人感到困惑,因此把目光放得較遠,很多時反而會帶來機會率上的優勢,其中最容易失誤,是將短期企業的利好前景,看成長期競爭優勢,亦即是所謂的「企業護城河」(Economic Moat)。
很多人會錯把優異的商品,當成護城河,事實上優異的商品,對於短期的銷售,有極大正面影響,但是如果競爭對手,很容易模彷它的經營模式,利潤率可於
短時間內急速下跌,以往香港的珍珠奶茶店熱潮,便是一個短時間內成功,但是因太多後來者爭相入場,市場容納不到,令利潤率收縮,再使行業大規模收縮的例
子。就算擁有龐大的市佔率,其實亦不一定擁有護城河,當年寶麗萊是全世界照相業的龍頭,一直保持很高的市佔率,但是後來進入數碼時代,寶麗萊對於推出數 碼相機遲疑不決,失了先機,轉型失敗,結果業績每況越下,到了2001年更要申請破產,資產和品牌被其他企業收購,近年才重整旗鼓,少量推出新產品。再近 一點的例子就是諾基亞,九十年代公司是手機的大贏家,市佔率極高,但未能把握智能手機熱潮,產品變得落伍,最後淪為其他企業的收購對象,証明高市佔率並非 等於護城河。
傑出的管理層,亦是很容易被誤以為是企業護城河。航空業往往是傑出管理層的英雄塚,捷藍航空的創辦人大衛尼勒曼(David Neeleman),曾創辦廉價航空公司Morris Air,後來更被甚少收購的西南航空併購,足以証明其管理能力,捷藍開始時更在座位設有衛星電視和皮椅,加上新飛機的維修成本較低,一開始時取得17%的 利潤率和20%的股本回報率(ROE)。但是好境不常,後來競爭對手模仿其機內佈置,更大打價格戰,加上飛機老化,維修成本日益上漲,利潤率大幅縮水,公 司業績和股價最終也變得平平無奇,與同業看齊。
真正的護城河,應該是能有效阻止競爭對手模仿策略,保護利潤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取得長期高水平的股本回報率,就算遇上經濟不景,或是來自新對手的競爭,影響都只是短暫。
如果連上文所提到的因素,都不算「企業護城河」,那要怎樣去尋找有護城河的公司?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就歸納出四大原則,來分析全球數千家企業的競爭地位。
一、持有品牌、專利、或受法律保護:以Tiffany為例,一粒1.08克拉、切割打磨得宜、成色G、淨度VS1的鑽石,經過精美包裝後,同樣的產品,在Tiffany的售價可以比一般珠寶公司,高出50%以上,這些額外利潤,就是源自Tiffany的品牌效應。專利則更容易說明,例如藥廠研發新藥後,通常有某段時間,可獲得保護,但是一旦過期後,競爭對手會馬上抄襲產品,進入市場,故大藥廠必定有專門人材,處理知識產權相關的爭議。
至於法律保護,指的是通過法例,令新對手不可能進入市場,現在爭議的免費電視牌照事件,就是指責政府控制發牌權,禁止新對手入場競爭,來達到保護現有的電視台營運商。
二、高轉換成本:以企業為例,一般很少轉換主要往來銀行,除了需要貼寫資料,費時失事外,萬一出現轉賬問題,可能會得失供應商和客戶,影響商譽,所 產生的成本無法計算,這些就算是高轉換成本,由於各位不會經常轉銀行,故商業銀行業,不會通過價格來競爭,可以少給利息,多收費用,銀行業的長期股本回報 率(ROE),可達到15%。
三、網絡效應:面書(Facebook)已在市場上建立龍頭地位,新的平台很難與它在相同產品層面競爭,故社交平台公司的價值,會隨用戶人數增加而上升,最近火熱的Bitstrips,市場估計有份投資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又再大賺,就是因為用戶數目在短期內暴升。
四、成本優勢:留意成本優勢可以來自幾方面,1.便宜的生產流程,如以往日本使用流水作業式生產線,打敗美國汽車;2.較好的位置,以重工業為例,因為產品太重,所以運輸成本高,故較近的廠房有優勢;3.獨特的資源,中東的油田,或山西的煤礦,都擁有開發成本上的優勢。
商業歷史內,經常出現顯赫一時的大企業式微,往往都是因為護城河受侵蝕,如發現自己投資的公司經營優勢開始減弱,就應該及早離場。
本人公司客戶持有晨星(MORN)、面書(Facebook)